襄陽城

襄陽城

國務院批覆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更名“襄陽”凸顯文化底蘊。

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水中游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故為歷代兵家所看重。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襄陽城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台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基本概況

襄陽城襄陽地理圖
襄陽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不僅是歷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自東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陽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瀰漫在它的上空。如今,這裡尚存許多軍事遺蹟。襄陽城始築於漢,唐宋年間改為磚城,增設垛堞,新建城樓。明洪武年間重築,並在城的東北角新添一段城牆,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門,分曰:陽春西城、臨漢、拱宸、震華。每座城門設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定垛堞4000多個。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
襄陽城襄陽城

襄陽城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綴十里城垣,與鼓樓(昭明台)、譙樓相映生輝。整個城池和諧地融為一體。

環繞襄陽城的古護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寬度180米以上,最寬處超過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被原樣保存。繞城泛舟而游,但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仿佛置身於畫中,美不勝收。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歷史遺蹟

襄陽城襄陽城城牆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來下了很大功夫修復古城,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陽古城牆古樸的原貌。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據山臨水,蔚為壯觀,明人李言恭詩讚“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襄陽城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城牆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築的新城。全城周長7322米,原有城門6座,橫匾於書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6個城門名。每座城門設有瓮城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城牆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定垛堞4000多個。

文化遺產

襄陽城襄陽城建築油畫
襄陽城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湖北省北部,漢水中游。《漢書·地理志》謂:“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唐兩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里”。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轄區擴及今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陽與漢水對岸的樊城合為襄樊市。

襄陽城,是座巍峨雄麗的古城。她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蹟,壯麗的山川河流而聞名遐邇,古往今來不知有過多少騷人墨客在此留步,寫下了許多呤誦她的動人詩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著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詩篇《漢江臨泛》

古城歷經滄桑,現僅剩臨漢、拱宸和震華等三座城門。在臨漢門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於唐、重築於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樓,經維修後完整無缺。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周圍環繞著護城河。古老的護城河主道寬180米,最寬處250米。繞城泛舟遊覽,只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真乃旅遊的好去處。

歷史名人

襄陽悠久的歷史,南北交匯的地理位置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自古就是藏龍臥虎棲鳳之地,孕育出無數英豪、俊秀、蓋世巨擘,他們中不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書法家等等。

襄陽籍的名人:

【古—代】荊山腳下獻玉人——卞和、一夜急白了頭的名將——伍子胥、著名辭賦家——宋玉、更始帝——劉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孟浩然
孟浩然

東漢文學家——王逸、王延壽父子、襄陽大名士——龐德公、足智多謀之士——蒯越、襄陽大族——蔡瑁、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蜀漢名臣——馬良、智計之士——馬謖、有才幹、性狷狹的將軍——楊儀、以果烈著稱的大將——廖化、家庭藏書之最的長史——向朗、孫吳丞相——張悌、都亭侯——向寵、向後主劉禪建議立諸葛廟的尚書——向充、襄陽侯——習郁、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唐代名相——柳渾、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恢復大唐社稷的宰相——張柬之、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詩聖——杜甫(祖籍襄陽)、《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神會、詩人、思想家——皮日休、與李清照並稱的襄陽女詞人——魏玩、南宋初名相——范宗尹、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明朝狀元——任亨泰、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

【近現代】辛亥革命義士——楊洪勝、辛亥革命領導人,共進會第三任總理——劉公、中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的創建人——程克繩、第一任襄陽黨團特支書記——謝遠定、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兼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從襄陽棗陽走出的開國中將——田維楊、文化部副部長、電影局局長——陳荒煤、全國文藝推新人大賽影視十佳金獎影視演員——任晗酷口相聲演員——賈玲、當代作家——蔣方舟、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亞運會冠軍——黃秋爽

非襄陽籍,與襄陽有關的名人:千古名相——諸葛亮(山東沂南人)、水鏡先生——司馬徽、“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大者——王粲、三國名士----徐庶、荊州牧——劉表、昭明太子(生於襄陽)——蕭統、梁武帝——蕭衍、鎮南將軍——劉弘、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魏末征南大將軍——羊祜、馬克思主義在襄陽的最早傳播者——蕭楚女(湖北漢陽人)、襲殺襄陽王的“八大王”——張獻忠(延安柳樹澗人)、抗戰名將,民族英雄——張自忠、建都襄陽的“闖王”——李自成、宋理宗時期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今河南武陟縣西人)、收復襄陽等六郡的抗金名將——岳飛、曾為官於襄陽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

城池年表

襄陽城襄陽城樓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 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 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襄陽城襄陽城莊園景色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襄陽城襄陽城外景色
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 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屬湖北省襄陽專員公(1968年8月改稱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稱襄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屬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為襄樊市襄陽區。

景點介紹

襄陽城襄陽城內王仲宜雕像
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城址疑在今襄陽古城西北漢水邊。大約劉表遷荊州治於襄陽前後在城東另築新城,大致為現存的規模。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張柬之“因壘為堤”時廢棄,現已大半淹入漢水中。襄陽城自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並將直進直出式城門改為屯兵式的瓮城門。城南北長約1.6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明洪武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為使北城與漢水緊連,加強城東北角防禦能力,把城向東北擴展,遂使城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明、清時期曾因漢水多次潰堤壞城而幾經修築。

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明代的牆體,外砌大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牆分別長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寬5~15米。城門共有6座。據明萬曆四年(1576)知縣萬振孫題額: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據清順治二年(1645)知縣董上治題額:東門曰“保厘東郊”,南門曰“化行南國”,西門曰“西土好音”,北門曰"北門鎖鑰"。各城門題額字跡均已消失。各城門之上原有門樓,現僅存一座臨漢門樓。城牆上另有三座城樓,即仲宣樓、魁星樓、獅子樓,均早已不存。90年代初復建了城東南角上的仲宣樓。城內布局合理,主幹街道為“艹”形,縱橫直達城門。城外,北面是漢水天然屏障,餘三面是闊若湖面的護城河,深2~3米,最寬處達250米。襄陽城現以臨江的北城牆保護最好,東城牆的陽春門、西城牆的西成門、南城牆的文昌門已毀,但整體上依然保留著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系。

襄陽特產

概述

襄陽位於湖北北部,靠近中原地區,飲食風格受中原地區的影響,屬於鄂北風味。

巴蜀荊楚地區的人們生性嗜辣,幾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與麻辣的川菜、猛辣的湘菜不同,楚菜講究的是鮮辣。襄陽菜既有著楚菜鮮辣的特點,又保持著自己的風味,烹製手法以蒸、煨、炸為主,尤喜菜上淋油。襄陽名菜有三鑲盤、夾沙肉、襄陽纏蹄、紅燒蹄膀、糖醋白菜、泡菜牛肚絲宜城盤鱔、大蝦等。襄陽的小吃品種也很多,如油茶、清湯、米窩、油饃尖、牛油麵、襄陽酸辣麵、炸醬麵、胡辣湯、麻汁面、包面、襄陽薄刀襄陽黃酒金剛酥、玉帶糕等,大都當作早點或夜宵,小吃正因為本身不是正餐大菜,才更具有獨特的吸引力,這些形形色色的帶有地方風情的小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或者食客。

特色產品

襄陽大頭菜我國四大名醃菜之一的襄陽大頭菜,據《中國風物誌》記載,為諸葛亮隱居襄陽隆中時所創,民間素有諸葛菜、孔明菜之美稱。它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維生素、纖維素、鐵、鋅、鈣、磷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入口脆嫩味美,生津開胃,醬香濃郁,並具有下氣消食、利尿除濕、解毒消腫之功效。牛油麵襄陽牛油麵的特點是這一辣二麻三鮮,味道可口,回味悠長,久食不厭;經常配本地黃酒(當地一種乳白色的低發酵米酒)同食。金剛酥主要原料是麵粉、食糖、麻油及少量食鹼。發酵後,摻揉製成馬蹄形餅,然後放入特製的大烘爐內燜烤4個小時。其色焦黃、香脆、不沾牙齒、落口後“酥口易化”,牙不好,無牙者都可食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