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思想家關於求利活動與道德規範之間相互關係的論述。義利觀念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有“義以生利”,“義,利之本也”等說。儒家學派繼承了這種義利觀念。並發展為重要經濟思想之一的義利觀。孔子承認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放於利而行”,對求利活動必須以“義”制約,要“見利思義”。他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以利”,給義利思想以道德及階級對立的內容。他的“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的論點,表明他的義利論是為維護等級禮制所體現的階級利益服務的。孟子強調重仁義輕私利,提出:“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家反對虧人自利,主張“交相利”,說:“義,利也。”這種義利論反映了小生產者幻想通過尊重現存的各種所有權,使小生產者自身的利益也得到尊重。道家倡“無為”、“寡慾”,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早期法家兼重仁義,管仲認為“倉廩實則知禮節”,並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至商鞅,一反儒家義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義之本也。”韓非則強調政治強制與強烈的“計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規範對利的制約。西漢時,董仲舒兼采儒法理論,認為求利之心合天意,人君“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但又認為對求利活動必須節之以義,否則“忘義而徇利”。他要求統治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一論點成為後世儒者主張存義去利、諱言財利的理論根據。至宋代一些地主階級的功利主義思想家,開始起而反對貴義賤利的傳統教條。王安 石用功利主義解釋義利關係:“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利者義之和,義固所為利也。”明清時,義利之辯仍不時出現,有重義輕利、重利輕義、義利並重之說,皆未脫前人窠臼。
相關詞條
-
《義利選擇與社會運行》
《義利選擇與社會運行》,作者龔長宇,社會學博士,副教授,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師。本書綜合運用倫理社會學、社會轉型論兩種理論視角,分析中國社會轉型...
書摘插圖 相關詞條 資料來源 -
義利選擇與社會運行
《義利選擇與社會運行》,作者:龔長宇 著,由人民大學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本書綜合運用倫理社會學、社會轉型論兩種理論視角,分析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義利問題...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目錄 -
義利選擇與社會運行:對中國社會轉型期義利問題的倫理社會學研究
二、中世紀的義利論 一、義利選擇 三、社會轉型的特徵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
義利共生論—中國企業倫理研究
《義利共生論—中國企業倫理研究》作者是歐陽潤平。本書主要描述企業是兼具經濟性與倫理性的協作利益集合體,其行為及結果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同時具有倫理意義。企...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目錄 -
致富論
先秦——傳統義利思想的奠基時期第一節 漢代——傳統義利思想的確立時期第三章 宋代——傳統義利思想的轉折時期第四章
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論書。又稱《瑜伽論》、《十七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
淵源 其他信息 譯本 結構組成 內容 -
先秦儒家道德論
《先秦儒家道德論》,作者:許建良 著,由東南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本書既是碩士研究生教學用書的睿智選擇,也是一般讀者了解中國儒家道德概貌的適宜讀物。
內容簡介 本書目錄 -
藝術生產論
馬克思的“藝術生產論”有多重意義。第一種意義是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現象;第二種意義是指實際的創作過程;第...
詳細內容 理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