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鎮[重慶市萬州區]

羅田鎮[重慶市萬州區]

羅田鎮位於重慶市東南部邊陲,萬州區東南部,東經108°36′,北緯30°36′,與湖北省利川市接壤,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七岳山腳下,距萬州城區71公里,幅員面積81.7平方公里,轄14個村(居委會),總人口32429人。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羅田鎮羅田鎮
羅田鎮位於重慶市東南部邊緣,屬萬州區南部邊陲古鎮,與湖北省利川市接壤,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七岳山腳下,距萬州城區71公里。幅員面積8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622畝,其中田21491畝。2009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1876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275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00元,商品零售總額3751萬元。羅田鎮以“田園風光、自然和諧、文物古蹟、魚米之鄉”的特色聞名於世。

歷史文物古蹟眾多。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境內歷史文物古蹟眾多,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金黃甲大院、普濟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字型檔塔、用坪墓群),400多年古場鎮保存完好,四合老宅院獨具特色,土家族文化氛圍濃厚,民族特色顯著。2010年4月被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為重慶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山鄉田園風光秀美。旅遊資源豐富,有集奇、幽、險於一體的紅岩石林;海拔1600米高,森林面積2000多畝的大小二寨;碧波蕩漾的楓香坪水庫;風景秀麗的百丈溝、“似桃源”等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土地肥沃,萬畝良田一展畫卷,是典型的“魚米之鄉”。2009年9月被中國環保聯合會、中國綠色名鎮推介委員會授予“中國綠色名鎮”稱號(全國僅41個,重慶市僅2個)。

邊貿旅遊優勢突出。自古以來就是渝東北渝鄂兩地商品交易的集散地,2004年被確定為重慶市級邊貿鎮,是渝鄂兩地的邊貿經濟中心,古時為川鄂兩省的必經要地,有“老318”國道之稱,經濟繁榮,商貿活躍。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宜萬鐵路橫穿境內,建有二級火車站一座,到萬州、利川分別只需半小時車程,鎮內有三條過境通道,與318國道相連,直通利川,石柱等地。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村村組組已通公路,人畜安全飲用水全覆蓋,場鎮用上了天然氣,功能相對完善,建成羅田、馬頭、中山3個場鎮,羅田中心場鎮從過去的0.2平方公里到現在已建成0.5平方公里,新建成兩橫兩縱新街寬敞漂亮,街兩邊的樓房錯落有致。

地理位置

這是一座美麗幽靜的山鄉小鎮,這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鎮,這是一座歷史古蹟眾多、文化氛圍濃厚的歷史文化古鎮,這就是重慶市邊貿重鎮之一的羅田鎮。它以“田園風光,自然和諧,文物古蹟,魚米之鄉”的特色聞名於世。

羅田鎮邊貿活躍,是重慶市邊貿重鎮之一。位於渝鄂兩地交匯處,與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建南鎮、百勝鄉“兩鎮一鄉”緊緊相鄰。古時周邊無場,自古商貿活躍,輻射半徑30公里,是渝鄂兩地的邊貿經濟中心,古時為川鄂兩省的必經要地,有“老318”國道之稱。古時川鄂兩地的各路商人紛至沓來,路上行人絡繹不絕,一派邊貿繁榮景象。時至今日,盛況絲毫未減,每逢趕集天,渝鄂兩地人來人往,車輛川流不息,有上萬人之多,場上現有各類商業門面100餘個,從業人員300餘人,年商品成交額在4000萬元左右,顯示出羅田強大的邊貿優勢。

羅田鎮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三條出境主幹線四通八達,距318國道22公里,並全面硬化。距萬石高等級公路15公里,也即將硬化,萬石高等級公路的建成通車,更是給羅田帶來便利的交通優勢,“1小時萬州、3小時重慶”快捷便利。即將建成通車的宜萬鐵路縱穿四個村(居),並建二級火車站一座與羅田古鎮緊緊相連。宜萬鐵路的修建將大大改善羅田的交通格局,也給羅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宜萬鐵路的建成通車,羅田將伴隨火車飛馳的車輪,走出重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羅田鎮境內歷史文物古蹟眾多,“普濟橋、字型檔塔、四合院、古墓群、羅漢水井”等古建築,是羅田古鎮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展示了濃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和獨特的人文景觀風貌。400多年的古場古鎮保存完好,渝東大小店鋪、典當行、布莊有跡可尋,從現存的街道、廟宇、作坊以及延伸南北的石板路等依稀可見當年羅田鎮的繁榮景象和獨特的人文氣息。普濟橋、古墓群、字型檔塔、金黃甲大院分別於1999年和2006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濟橋、古墓群、金黃甲大院建造年代久遠,雕工精美,氣魄宏大,保存完好,重慶市內較少見,原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現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主任何智亞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完全具備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條件。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集奇、幽、險於一體的紅岩石林;海拔1600米高,林業面積達2000多畝的大小二寨;碧波蕩漾的楓香坪水庫;風景秀麗的百丈溝、“似桃源”等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

歷史沿革

羅田古鎮始建於明代,距今四百多年歷史。相傳明末此處有一大土包,其形圓如羅盤,四周良田環繞,又當川鄂交通要道,習稱羅針田,簡稱羅田。當地村民開始在此修房集居,清乾隆十七年增築建場,並逐漸形成規模,距今已兩百多年。清末民國初屬市廓里大十甲,1941年由馬頭鎮劃出羅田鄉,駐地羅針田。1949年12月解放後,於1950年初成立羅田鄉,同年8月劃歸第十區管轄,1951年成立羅田區管轄羅田、馬頭、中山、穀雨、大興、謀道、百勝七鄉,駐地馬頭場。1955年民主建政時撤消羅田區,建立羅田鄉改屬龍駒區,中山、穀雨劃歸走馬區管轄,大興、謀道、百勝劃歸湖北省管轄。1958年建立羅田人民公社,1966年11月更名為友誼公社,1975年恢復羅田原名。1992年10月四川省撤地設市建區時,由馬頭、羅田兩鄉合併建成羅田鎮,並隸屬於萬縣市五橋區,1998年10月馬頭鄉分設成立馬頭鄉,羅田鎮保持原名,2004年10月萬州區行政區劃調整時由羅田、馬頭、中山再次合併成立羅田鎮,並隸屬於重慶市萬州區至今。

農業生產

全鎮農用耕地95653畝,耕地面積41622畝,其中田21491畝,2005年糧食總產量14019噸,社會生產總值87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4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108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480萬元,林業收入56萬元,牧業收入2350萬元,建築業收入315萬元,運輸業收入320萬,商業收入280萬元,服務業收入180萬元,其它收入70萬元,常年外出勞動力8630人,其中省外7230人、縣外400人、鄉外1000人。2005年出欄毛29862頭,220頭,2950隻,37450隻,4330隻,1070隻,3480隻。

場鎮規模

羅田場鎮規劃面積0、8平方公里,海拔753米,政府駐地600平方米。已具規模的四條新街緊依舊場鎮,市場繁榮,交通、通訊暢通,氣候宜人,羅田大米享譽渝鄂兩省市。長江水系磨刀溪流域橫穿東西,22公里的鎮級水泥路縱穿南北,宜萬鐵路貫通境內並建有二級火車站一個。

交通安全

全鎮有鎮、村公路207.5公里,各類車輛438台,其中發羅田境內的客車11台,非煤礦山7個,煙花爆竹專買店4個,加油站2個石油液化氣經營點6個,水域4248畝。

旅遊資源

(一)古建築群歷史悠久

1、羅田古場鎮:

始建於明朝後期,清代開始形成規模,是川鄂兩省間陸上交通必經之地,三條老街呈“之”字形,現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有房屋720間,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老街總長391米,寬1.8-3.5米,由1623塊條石鑲嵌而成。古時,周邊50里內無場鎮,商貿歷來活躍,有布莊、當鋪、作坊等40餘家;中場關廟是當地老百姓為祭拜關羽而建,也是人們拜神燒香祭祀的地方;“三祭店”是休閒、說理、說書的場所;場上原有“禹王宮”供奉著龍王,用於人們在天旱時求雨,“萬壽宮”每逢大年三十、初一、元霄佳節以及重大活動都有人來求拜,至今還保存完好的石公廁,四周及屋頂全部用條石鑄成,屋頂百多年來滴水不漏;供場上人畜飲用的羅漢水井,一大肚羅漢左手拿書,右手拿扇,穩坐龍腰嬉笑二百多年,一股泉水從龍口流出,過路人們都要到這裡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輕鬆一下心境。街道兩側房屋年代久遠,特別是永興場40-42號四合院保存較好,占地35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小巧玲瓏的天井和獨特的門窗、回樓及排水系統,具有典型渝東古民居建築風格。走過街道,至今仍感受到羅田的古樸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2、典型四合院古建築

(1)金黃甲大院,始建於民國26年(廳堂中樑上清楚地記載著該院建成時間),“祖遺美田園齊梓承待萬代,親修華棟宇箎同繼千秋”的門聯首印眼帘。該建築系當年大地主向忠士、向朝士倆兄弟修建(其後人向全福,孫向峰尚健在),座南朝北,合院式布局,三院橫向合一,占地面積2310平方米,原有56間房屋,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奇特,磚木結構,一樓一底,抬梁式與穿斗式梁架混合結構,青瓦硬山屋面,五開間,木樑架脊檁、梁托架等施以彩繪、雕刻,工藝精細,青石板天井180平方米;下房樓上正中設木構戲台。東房穿斗式架構,三開間,青石板天井101平方米;西房穿斗式架構,三開間,青石板天井80平方米,石水池一口;下房三院相通,一些門窗為歐式風格。在飯堂正面牆上,繪了一尾栩栩如生、活蹦亂跳的鯉魚,魚的上端是一幅喜鵲鬧梅的小圖案,畫的掛繩也歷歷在目,仿若一幅年代久遠的掛圖,但細細一瞧,確是將畫繪在了牆上。大門樓上美人椅獨具匠心,大門觀察眼,16個槍眼的設定以及院內木質建築風格令人嘆為觀止。該建築規模宏大,工藝精湛,保存完好,融合了中西方建築風格,實屬少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該院曾用做糧站倉庫,部分石刻、木雕毀損於文革年代。

(2)鍋圈洞大院,始建於清代,四合院布局,穿斗式結構,一樓一底,青瓦硬山屋面,門窗具有典型渝東地域特色,牆上壁畫栩栩如生,25厘米高的地樓防潮防水獨具特色,現有住戶4戶,占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

(3)石中壩大院建築距今有兩百多年歷史,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大門兩側一對石獅栩栩如生,20厘米高的地樓隔潮建築獨具特色,該院現住6戶人家,至今還部分享用古建築及雕工精湛的木椅、木床以及書桌等。後兩大院堂壩鑲嵌有明顯標誌,堂屋正對面與大梯同寬,縱嵌兩條間隔2米寬石板。

3、古墓群牌坊石刻藝術

距古鎮2公里的用坪壩,與三大四合院暉映一體的古墓群牌坊石刻,以向志揚夫婦之合葬墓牌坊雕刻尤為細膩、完整,建造於光緒十一年,碑高6.5米,寬5.7米,原系三重牌坊,第一道牌坊已損毀,兩旁曾矗立望柱,四圍精雕細刻用條石圍砌,共占地1400多平方米,現僅存兩重牌坊,牌坊雕刻有“八仙過海”、“桃園結義”“梁祝觀景”以及“賽龍舟”、“迎親嫁娶”等人物、戲曲故事畫面,雕刻非常精緻,工藝為淺浮雕、深雕、鏤空雕等,特別是原墓碑右上角有一石雕海螺,曾有人用口吹便發出“嗚嗚”之聲;各類石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其墓志銘由萬州區清代翰林、書法家趙尚輔為其書寫,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與之不遠的向榮讓(系向志揚之子)之墓,建造於民國五年,墓碑牌坊通高8.6米,寬7.5米,雕刻、建築大氣、美觀,更是書法、雕刻並重。“鬣聳山頭高石馬,脈環水口鎖江龍”;“功雖萬字難書寫,穴傍兩城自然佳”兩幅碑聯耀眼奪目,出自大手筆風範,氣勢磅礴,墓碑牌坊上有萬州同盟會會員劉聲元的題詞。整個墓碑正反兩面均雕刻人物、動物、植物,栩栩如生,書法結構嚴謹,蒼勁有力,不拘一格。牌坊雕刻精湛,特別是墓碑牌坊頂上雕慈祥老人及六名小孩石像,寓意深刻。碑身雕刻形態萬千,玲瓏剔透。相距不遠的向母幸君(系向榮讓之妻)之墓,顯得更為嬌小玲瓏,但卻保存最為完整。無論是墓碑石刻還是拜台,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壞。墓碑上一左一右兩個石獅雕琢得虎虎生威,各種人物花鳥圖案也活靈活現。墓前方至今保存有一段弧形的圍台,圍台用條石砌成,上面加蓋石檐,石與石之間吻合非常緊密,即便是薄薄的刮鬍刀片也很難嵌入。象這樣清朝末和民國初建成的古墓大小共6座,墓碑牌坊至今保存比較完整,在重慶轄區也比較少見。從這些墓群我們能依稀感受到向氏家族昔日的繁華,也曾座擁糧倉、富甲一方。

4、美麗幽靜的普濟橋

普濟橋建造於道光十七年,是迄今為止重慶萬州境內發現最古老的石拱橋,距今約100多年歷史,系當時數名社會名流捐資修建。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百丈溝,是當時川鄂交通道上的主要橋樑。橋長24.7米,寬6.6米,拱高12.9米,跨度18.4米。橋上龍頭口含龍珠,龍尾懸於石拱正中,相傳為保護石橋所鑄,歷來發洪水均未超過此龍頭。橋上雕塑有石獅、石象等雕塑,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橋身兩側建有亭廊,一邊上刻有“德厚流光”幾個行書大字和“察地利而通南北,盡人力以濟往來”對聯,從字面上理解,是較早提出構建“和諧”的理念的例證,上還刻有“普濟橋序”和“功德碑”。一邊上供有觀世音菩薩像等,古時供人們燒香拜佛求神用。橋身兩側為十級石梯。該橋橋拱形如雞蛋,橋面正中有一塊石名叫“魯班石”,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當時的工匠師傅修該橋時,設計此橋,怎么也立不穩,就看見橋頭有一個賣雞蛋的老太婆,把雞蛋立在地上賣,四四方方、平平穩穩,就頓悟,何不把橋拱也設計成雞蛋形。在橋面的合攏上,據說,怎么也合不攏,修橋工費盡移山心力,打造了萬千條石不成。當時路過一打扮似叫花子的人,說他在那裡打了一塊石頭,放在一個老太婆家裡,正好可以安放於此,於是照辦,花十石米從老太婆那兒換來此石,果真“天衣無縫”。人們疑為魯班下凡,取該石為“魯班石”。

該橋於1999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評為區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在“萬州是個好地方”公益宣傳片中就以此橋作為背景,多么漂亮。一座古老的橋披著青苔的衣,搖曳著古藤的臂,有力的脊樑和臂膀將兩岸青山一個古鎮擁入氤氳的懷抱,石拱橋上游200米處,有兩巨石,自然形成為高3.5米,寬2.4米的石洞,走過此洞,前面豁然開朗,風景秀麗,有潺潺的流水,飛瀉而下的瀑布,相得益彰,似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景象,詮釋為“似桃源”。走過石橋便是古鎮,古橋、古鎮、流水渾然一體,美麗幽靜,似畫圖。

5、巍峨的字型檔塔

字型檔塔坐落於古鎮上場尾端。該塔為仿木重檐閣式石塔,建造於清末年間,塔高7.5米,塔頂呈寶瓶形,塔身上刻有對聯:“昔今人敬字,教古聖文明”和“蝌蚪雲霞煥,鴻篇日月光”,其書法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相傳,修建該塔是緣於當時羅田場上羅氏家族和劉氏家族鬥爭,羅氏家族相信一風水先生的話,修建一石塔鎮壓興旺的劉氏家族,現羅田劉氏家族確實後繼無人.其實,該塔是當時是作為人們燒字紙專用,當時羅田場上的文人墨客、有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寫的文章字紙都要到塔里去燒,外面不準亂燒,故有“一字值千金”之說。是古時人們尊崇文化,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該塔於2006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田鎮原有字型檔塔五座,而現在僅存此一座,故顯得十分珍貴。

(二)自然景觀別具一格

1、大小二寨:海拔近1600米,雄居古鎮隘口,地質險峻,僅有崎嶇的山路可攀崖而上,山里星羅其布48個山頭,遠看象兩個寨子,因一大一小而得名。寨上古木參天,有森林面積2000多畝,各種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水杉、針葉杉、馬尾松等高大喬木,已初步發現有野豬、野兔、猴子、斑鳩、喜鵲等物種,穿梭林間,時不時會覓見野豬、野兔的蹤跡,各種鳥兒在樹梢飛來飛去。若遇雨後天晴,那便是上寨子採摘蘑菇的最好時節,各種知名或不知名的野生菌遍布林間。當寒冬來臨,寨上銀妝素裹、白雪皚皚,賞雪變成了都市人難得一遇的休閒方式。若運氣好,還可採得成團成簇稀有的“雪菌”(系當地人稱謂,待考證)呢!寨上有充足的水源,水質異常清冽,實為一大奇蹟。從寨上俯視西面,萬畝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彎彎的田坎組成一幅幅美麗的曲邊圖,夏天,恍入霧海之中,猶如人間仙境。東面寨腳下一大一小兩座水庫猶如鑲嵌在綠色地毯下的兩面鏡子,當陽光斜照,微風輕拂,水面會泛出片片銀光,仿佛自己已身居人間天堂。

2、紅岩石林:集奇、幽、險於一體,真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設,極為壯觀。各種岩林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或像老人、或像座椅、或像羅漢抱扇、或什麼都不像,但每一處石林都各有各的特色,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3、百丈溝:長20公里,風景秀麗,有“將軍石”、“犀牛滾水”、“印盒石”等48處景點。

由於羅田海拔較高,夏天氣候涼爽,每逢盛夏時節,到羅田避暑納涼的遊客絡繹不絕。目前,萬州區水利局、龍駒經營所等單位已著手旅遊前期開發,楓香坪水庫管理所經過改造,已具備接待遊客的能力。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遠近聞名

羅田鎮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書香不絕。自宋、清年間,先後出進士21名,舉人36人。康熙年間,譚氏三侯至今廣為流傳,譚丈封涪侯,譚詣、譚弘分別封向化侯、慕義侯,猶以慕義侯譚弘最為耀眼,時任川北地方總督,封地萬頃,當地至今流傳著譚侯虎的人生軌跡。人們傳為佳話,據說譚侯虎準備在馬頭場立皇城,當時他勢力非常大,威脅中央政權,皇上曾派馬將軍帶兵收復他,馬將軍被譚侯虎一箭射下五桐橋,現該處名為將軍石,就是為了紀念馬將軍。張獻忠入蜀也曾被譚侯虎打敗過。光緒年間,曾任九省提督向九九斗字不識,力大無窮,家世顯赫,如今還廣為流傳著向九九成長興衰的諸多故事。

近代名人高天柱烈士,又名高宏森,1915年出生於羅田鎮新馬村,1938年讀省萬師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回鄉任教,曾擔任國小校長、代理鄉長、中寺農會名譽會長等職務。此期間,他利用會長身份巧妙地與敵人進行鬥爭,為黨和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48年6月17日,因叛徒出賣,他為掩護同志被捕。1949年11月27日犧牲於重慶“中美合作社”渣滓洞集中營,時年43歲。現重慶渣滓洞還留有遺像及資料介紹。

羅田鎮至今仍保存著古樸的民風、民俗,如迎新嫁娶,紅白喜事,至今還使用歷史流傳下來的獅舞、鑼鼓、年簫等慶賀方式;人們對中秋、端午等傳統佳節,仍沿用傳統習俗進行慶賀,原汁原味,傳統氛圍十分濃厚。人們在勞作時,常常一人領唱,其他人合唱的薅草歌以及抬石頭號子、打夯號子、打鐵錘號子等,歌詞淳樸易懂,古風古韻。有人去世後,葬前每晚民間藝人到靈前高唱孝歌,以表示對死者的無限哀悼,以七律的形式,寫上厚厚的一本“家祭”,列數死者的功苦,以悲痛哀輓的聲調唱與世人,等等這些均體現出了當地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古樸民風民俗。

古蹟保護

羅田鎮羅田鎮
(一)領導重視,組建了專門班子

鎮政府成立了以鎮長陶榮為組長,郎邦福、程萬、魏大東為副組長,郎正清、毛文彬、黃東、張健、李伍之、鄧永志為成員的歷史文化名鎮申報工作暨文物古蹟保護領導小組,理清了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思路,明確了工作目標,落實了工作責任。

(二)強化了文物保護的宣傳工作

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條例》的宣傳工作,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書寫宣傳標語等形式,在全鎮形成了“熱愛文物,保護古蹟,推動發展”的共識。

(三)落實了保護措施

一是在各文物保護點都設定了標誌,指定了專人負責日常管護;二是鎮、村、組、農戶層層簽訂了文物古蹟保護責任書;三是整頓和規範了文物古蹟保護區域內的搭建、堆碼、開山、取土等行為;四是實行有獎舉報制度,嚴肅查處破壞、盜賣、販賣文物的行為;五是鎮文物古蹟保護小組每季度實地檢查一次,解決存在的問題;六是組織人員對散落民間的文物進行了認定、登記工作;七是把文物古蹟保護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優先考慮。

羅田鎮文物古蹟開發規劃

(一)羅田鎮文物古蹟開發規劃遵循“保護古蹟,挖掘資源,發展經濟”的總體思路,場鎮建設中要把文物古蹟的保護放在首位,在開發現有文物古蹟的同時,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力度。

(二)在規劃上,要立足現實,分期實施,近期重點抓好市級歷史文化名鎮的申報,多方籌資,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完善一些基礎設施;遠期要從提升羅田形象,促進羅田經濟發展的高度,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名鎮這塊牌子,做大做強羅田的旅遊產業。

(三)走合作開發的路子,充分利用宜萬鐵路和萬石公路開通後帶來的便捷交通,加強與旅遊大市利川的合作,共同打造跨省“旅遊經濟圈”。

教育方面

全鎮有初級中學一所,中心國小一所,完校二所,村校六所。共有教學班個,學生人。教職工人,已順利完成普九任務。

重慶萬州區行政區劃

萬州,既原四川萬縣,重慶直轄後劃歸重慶,改為萬州區。萬州位於東經107°55'22"-108°53'25",北緯30°24'25"-31°14'58"。東與雲陽,南與石柱和湖北利川,西與忠縣和梁平,北與開江和開縣接壤,總面積3457平方千米。萬州區幅員面積3457平方公里,轄52個鄉鎮街道(其中13個鄉、28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