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帶狀皰疹 俗稱蛇纏腰,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以疼痛、水泡為主要表現,病情早期可能症狀不典型,此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容易遺留後遺神經痛,年齡越大,耽誤的治療時間越長,留下後遺神經痛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建議積極治療。
病因
現代醫學描述
a. 帶狀皰疹為一種病毒性感染。
b.引起帶狀皰疹的病毒與水痘病毒大小相同,且抗原性亦無異,因此本病也被認為是許多年前,初次感染的水痘病毒(Chicken-poxor Varicella)潛伏在感覺神經節的再度活動所致。
c.大概得過一次後不會再復發(體力極度衰弱者,偶會得到第二次)。
傳統醫學描述
a.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以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
b.以針灸立場言,帶狀皰疹病常為心經火旺、脾肺濕熱與肝膽火旺所引發。
症狀
現代醫學描述
a.常突然發生,集簇性水泡(紅色斑丘疹,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節分布區出現,排列成帶狀。
b.伴有強烈疼痛,多數患者有持續性疼痛,往往在皮疹痊癒後疼痛仍不消失。
c.本病前前驅症狀為沿神經乾周圍之疼痛約持續三日,且多合併所所屬淋巴結腫脹疼痛。
d.皮疹為連續性帶狀或斑狀,沿神經分布出現在一至數個及節,初期為隆起性紅斑,迅即形成一群有中心臍窩狀大小水皰,漸漸為血皰(Hernorrhagicbulls)乃至膿皰,最後覆蓋有壞死性痂皮。
e.常侵犯腰脅部,胸部,頸部,臉部及大腿內側面,一般不超過正中線,(非常少數病情嚴重,或體力極度差患者偶會越過正中線,形成兩側皆有的現象)。
f.胸部及腹部帶狀皰疹之分布,明顯地終止在中線,絕無蔓延至對側可能,此點為診斷特徵。
g.侵犯至三叉神經、頸部或腰骶部則有時會造成診斷上的困擾。
h.三叉神經的眼分枝也可為容易受侵之處,典型的皮疹出現後,頭痛將不能避免。
i. 鼻睫分枝受侵,鼻背的兩側可有水皰出現。
j.眼變化將自結膜炎,結膜角膜炎乃至虹膜睫狀體炎合併綠內障,臨床症狀通常為羞明及眼剌痛感。
k.患者因有白血病、淋巴瘤而抵抗力降低時,皮疹則不僅局部性,可呈散在性水皰,類似因水痘散發在四肢或軀幹。如出現此種臨床症狀,則應詳細檢查患者是否有潛在性白血病等。
l.皮膚病變通常在發病後十日趨向痊癒,嚴重的壞死,額部帶狀皰疹則將延遲,病程約4-6周。
m.本病在十五歲以下兒童極為少見,大半數患者年齡超過45歲。
傳統醫學描述
a.《醫宗金鑒》之“纏腰火丹”記載,此症俗名蛇串瘡,**民間叫飛蛇。
b.有乾、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乾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疼發熱。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乾者多疼。
c.《外科啟玄》中有關蜘蛛瘡記載,此瘡生於皮膚間與水巢相似,淡紅且痛,五七個成堆,亦能蔭開。
治療原則
1. 抗病毒治療。
2. 消炎止痛。
3. 全身支持療法,增強機體免疫力。
4. 對症治療。
tips:
1、調節飲食,忌食肥甘厚味,防止濕熱停聚。忌食辛辣之品,以防生熱化火。
2、調節精神,防止情志抑鬱,避免精神刺激。
3、久病者,宜加強調節作息,生活規律化,增強抵抗力。
4、本病預後良好。少數病人遺留有脅肋疼痛,但經積極治療,仍可痊癒。
治療
現代醫學治療
⒈下列數種情況要特殊治療:
⑴臉部:帶狀皰疹有可能留下疤痕,而且面積不小,故一定要及早治療。若在三叉神經的眼支幹,可能造成角膜潰瘍,導致視力受損。
⑵年老者:超過六十歲,帶狀皰疹會造成嚴重且持續數月的神經痛。神經痛是因神經纖維本身發炎而引起間歇性的刺痛。
⑶免疫不全者:例如癌症患者帶狀皰疹可擴散至全身各器官,包括引起肺炎及腦炎。
以上三種情形,可使用Acyclovir 800mg,每天五次,連續使用五天,可抑制病毒繁殖。使用Acyclovir第二天,可開始用Prednisolone 6O mg/天,可抑制神經發炎,連續使用十天,但Prednisalone勿用於免疫不全者。
⒉處理措施
⑴一般患者應注意勿發生細菌感染及減輕疼痛,局部可外用含抗生素之藥膏。
⑵冷敷:以生理鹽水,或冷開水浸泡紗布冷敷,一次30分鐘,每日三次,可使患部迅速乾燥,減輕疼痛。
⑶病患能臥床休息則應減少衣服摩擦,疼感及不適等定能減少。
⑷劇痛時,可服用Demerol一顆。
⑸神經痛可用Capsaicine軟膏鎮痛。
⑹減輕疼痛可用可待因(Codein)常有療效。
⑺一般內服皮質類脂醇並不能縮短病程,但可防止年老者引起的治療後之神經痛。
⑻沿神經節以Ethylchloride噴霧冷凍為簡單有效方法。
⑼但止痛劑對許多病患並無很好效果。
⑽精神作用對神經痛影響很大,故應鼓勵患者恢復原有工作。
建議處方如下:
⑴Dicloxacillin 250mg,6小時一顆。
⑵Brufen,6小時一顆,飯後服用。
⑶Panadol,6小時一顆,飯後服用。
⑷Valium,睡前一顆。
傳統醫學治療
依辨證論治,分為三型施治:
1.熱盛型:
[主證]局部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乾、口渴,煩悶易易怒,食慾不佳。小便赤,大便乾或不爽。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辨證]肝膽熱盛,氣滯濕阻,兼感毒邪。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2.濕盛型
[主證]皮膚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涯,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多。舌質淡體胖,舌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辨證]脾失健運,蘊濕不化,兼感毒邪。
[治法] 健脾利濕,佐以解毒。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
3.氣滯血瘀型:
[主證]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辨證]氣滯血瘀,餘毒未盡。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方藥] 活血散瘀湯加減。
針灸治療
l.根據“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選取下列經絡:
A·發於臉部,累及三叉神經:
a.侵犯眼支:選取膀胱經、膽經、三焦經、小腸經。
b.上顎支:選取胃經、小腸經、膽經。
c.下顎支:選取胃經、大腸經、膽經。
B·發於頸部:
a.胃經:距任脈1.5寸的當頸動脈搏動處。
b.大腸經:在頸部前外則,距任脈3.0寸。
c.小腸經:在頸部側面,距任脈3.5寸。
C·發於胸、腰、背部:
a.任脈:循胸腹正中,利用病區旁取中之原則。
b.腎經:腹部-距中行任脈0.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2.0寸。
c.胃經:腹部-距中行任脈2.0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4.0寸。
d.脾經:腹部-距中行任脈3.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6.0寸。
e.肝經:上貫膈,布脅肋。
f.膽經:循脅里,其直者季脅。
g.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分布於腰背,距督脈1.5寸及3.0寸區域。
h.督脈:主背脊柱正中,統率一身陽經。
D.發於腿部:
a.胃經:行腿部陽面前路。
b.膽經:行腿部陽面中路(側面)。
c.膀胱經:行腿部陽面後路。
d.脾經、肝經、腎經:行腿部陰面之前路,中路與後路。
⒉選穴處方(選用之腧穴):
A.臉部
⑴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絕骨。
(b)局部取穴:瞳子膠、上關、聽會、風池。
⑵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內庭、豐隆。
(b)局部取穴:承泣、四白、地倉、頰車。
⑶大腸經:
(a)遠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偏歷。
(b)局部取穴:禾膠、迎香。
⑷三焦經:
(a)遠部取穴:支溝(十總穴:脅肋尋支溝)、中渚、外關。
(b)局部取穴:絲竹空、耳門、翳風。
B.頸部:
⑴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內庭、豐隆
(b)局部取穴:人迎、氣舍(頸部針刺宜小心,不可太深,以免剌傷氣管、神經或血管。一般應淺刺,最好不要留針)。
⑵大腸經:
(a)遠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偏歷。
(b)局部取穴:扶突、天鼎。
⑶小腸經:
(a)遠部取穴:養老、陽穀、支正。
(b)局部取穴:天窗、天容。
C.胸、腰、背部:
⑴任脈:廉泉、承漿、壇中。
⑵腎經:
(a)遠部取穴:太溪、築賓。
(b)局部取穴:彧中、俞府。
⑶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內庭、豐隆。
(b)局部取穴:梁門、天樞、水道、不容、庫房、屋翳。
⑷脾經:
(a)遠部取穴:公孫、血海、三陰交。
(b)局部取穴:周榮、胸鄉、大包。
⑸肝經:
(a)遠部取穴:太沖、中封、行間。
(b)局部取穴:期門。
⑹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風市、絕骨。
(b)局部取穴:日月、淵液、轍筋。
⑺膀胱經:
(a)遠部取穴:委中、崑崙、承山、京骨。
(b)局部取穴:大杼、肝俞、膽俞、胃俞、肺俞。
D.腿部:
⑴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內庭、豐隆。
(b)局部取穴:髀關、伏兔。
⑵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
(b)局部取穴:居膠、風市、環跳。
⑶膀胱經:
(a)遠部取穴:委中、崑崙、承山、京骨。
(b)局部取穴:殷門、秩邊。
E.病變部位局部取穴:
a.在水皰的周圍揚刺(即在距球水皰四周的0.5-1.0寸處用五針橫刺),或局部灸(用瀉法)。
b.施針時,針尖刺向皰疹中心區呈10-30度角橫刺,此又名為圍針穴。
F.取穴規律:
⑴局部皮下(阿是穴)或鄰近取穴(即圍針穴)。
⑵背部取病損部位的神經根(即夾脊穴)。
⑶遠距離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身柱、內關、陽陵泉)。
⑷對症加用穴。
G.處方舉例:
a.局部圍針穴,再加外關、曲池、三陰交、太沖。
b.皰疹在頭面者,加合谷、內庭。
c.皰疹在腰以上者,加支溝、內關。
d.皰疹在腰以下者,加血海、陰陵泉。
⒊手法:
⑴實症、急性痛症用提插捻轉,用瀉法,留針20至30分鐘,每日針二次,用毫針刺,局部臥針橫刺。
⑵實症、急性病症尚可穴位放血,隔日一次。
⑶皮膚針或梅花針於皰疹周圍淺刺。
⒋耳針:
A.選穴:
a.相應敏感點、肺、肝、下屏穴、屏間。
b.肝、脾,腎上腺、內分泌、神門。
B.方法:取2至3穴捻轉強刺激,留針20至30分鐘。
結論
l.中西醫對帶狀皰疹並無特效藥物,只能減輕疼痛,故針灸可輔其不足,一方面能消除水皰與紅斑,一方面能防止帶狀皰疹消失後遺留的神經痛,且可縮短療程及無不良副作用。針灸對帶狀皰疹的療效除了雙門學說的迅速止痛的機轉外,可能尚與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關。
⒉一般來說,帶狀皰疹的預後良好,針灸可單獨使用且效果很好,一般在1-3次針灸治療後,即會有顯著的改善。
⒊由於帶狀皰疹病人會感覺很痛,故經驗上須雙側同時針刺,且可數小時針刺1次,直到病情緩解為止。
⒋治療期間不宜食辛辣食品和魚蝦蟹等動風發物(即引起過敏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