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紹興平湖調,簡稱“紹興平調”,曾稱“越郡南詞”。曲種因所唱曲調《平湖調》而得名。該曲調在音樂、文學和語言等方面與其他曲種不同,有其獨特風格。紹興平湖調創始於明代初葉,清代初期已盛行。據清人著作《六紅詩話》、《證諦山人雜誌》(兩書皆藏於國家圖書館)記載,乾隆前後,紹興出過一個叫胡嗣元(也叫胡小二)的著名人物,承前啟後,把平湖調帶入全盛時期,以至可以與“柳敬亭之說書,蘇崑生之崑曲鼎立”。
紹興平湖調演唱方式為坐唱,分三品、五品、七品等,演唱者自唱自奏樂器,由彈三弦者一人唱說。曲調幽雅清逸、平和柔緩為藝術特色。主要曲調為《平湖調》,又分“蓑衣譜”和“細調”兩種。建國後,1953年應華東戲曲研究院之邀,藝人史實父、錢大可等赴上海舉行“紹興平湖調欣賞會”,並灌制唱片兩張。
1961年原紹興曲藝協會設“平湖調”培訓學員,由錢大可等任教,並作營業性演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僅在紹興地區常年演出,而且還經常赴杭嘉湖一帶演出,並多次參加省市會演、調演,受到專家、領導和同行的一致好評。
平湖調文辭高雅、曲調優美、鏇律豐富、風格獨特,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音樂性和藝術性。是明、清江南說唱藝術在紹興的傳存,對於研究、認識江南說唱藝術的發展、沿革,探索其內在的發展規律,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它的繼承、發展,對於提高人民民眾的文化素養、音樂素養、藝術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紹興平湖調在文學、音樂、演唱等各方面的成就,在當今江南說唱中是難能可貴的,她不僅是紹興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國說唱藝術中的瑰寶,有著重要的繼承價值。如今,紹興平湖調已後繼乏人,曲種已瀕臨消亡。省市有關部門對搶救保護平湖調這一曲藝“活化石”十分重視,目前拯救行動正在進行之中。
表演方式
紹興平湖調的表演方式為一人自彈三弦說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另有二人、四人或六人專司伴奏,稱為“三品”、“五品”或“七品”。主要的唱腔曲調為【平湖調】,具體又分【蓑衣譜】和【細調】兩種。其節目分“節詩”和“回書”兩種,“節詩”為短篇唱段,“回書”為中長篇內容。紹興平湖調的傳統節目有《甘羅記》、《古玉杯》、《雙魚墜》、《雙珠鳳》、 《白蛇傳》 、《玉蜻蜓》和《十美圖》等。平湖調文辭高雅,曲調優美,鏇律豐富,風格獨特,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音樂性和藝術性,是明清江南曲藝唱曲藝術在紹興的傳承和發展,它對於培育和提高流傳地民眾的文化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時至今日,紹興平湖調後繼乏人,瀕臨消亡,急需加以關注和保護
歷史溯源
乾隆年間(1736~1795),紹興已有被稱為"越郡南詞"的平湖調,並出現了可與當時曲藝界望人柳敬亭、蘇崑生鼎立的平湖調高手胡嗣源。山陰呂善報《六紅詩話》云:"南之南詞,北之鼓兒詞,只足以娛村夫婦孺,若少有知識之人,便不屑聽,以故操斯技者,絕無雅人。會稽胡嗣源秀才文匯,幼功韻語,稍長,即善唱南詞,點竄舊本,都成妙文,名滿士大夫間,皆謂可與柳敬亭之說書、蘇崑生之崑曲鼎立"。葉騰驤《證諦山人雜誌》亦云:"會稽胡小二,倜儻不羈;好修飾,善詼諧,能文多技。其音清越柔脆,如唱艷詞,能使人骨醉;唱哀書,能使人墮淚,為越郡南詞第一。"
時人祝壽、完姻、生子諸喜事,必以胡小二南詞為體面。伶人演劇,不足數也。"自胡嗣源始,平湖調流入社會上層。唱者非專業,不作營業性演出。至清末民初,紹興平調藝人以周敦甫最負盛名,在唱腔上獨樹一幟,平調界稱之為"敦腔",其弟慎甫亦為名手。敦甫去世後,其女霞姑繼承父業,出外傳唱,惟恐持藝稍遜於父。較敦甫略晚的平調傳人有單在亭、趙伯蘭等。民國初,潘子峰在紹興新園茶社設絲竹社傳藝。民國防大10年(1921)後,平調著名藝人有劉斌、吏實父等。新中國成立後,史實父、錢大可、胡紹祖等在省、市文化部門支持下,不甘“平湖調”的衰落,曾作出努力,把書目、曲譜等彙編成《紹興平湖調資料集》(五冊),又開辦訓練班招收學員培訓,培養了專業演員汪嘉寶、鄭關富、王玉英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東戲曲研究院、中央戲曲研究院落均對紹興平湖調進行調查,浙江省文化局、浙江省民眾藝術館也進行錄音採訪。1953年,史實父等5人應華東戲曲研究院約請,赴上海舉行平調欣賞會,並在高樂歌場短期公演。其時,史實父灌制唱片《曾記梨花細雨天》和《單刀赴會》。1957年,紹興平湖調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會演。1961年,紹興曲藝團開辦曲藝訓練班,內設平調組,由胡紹祖、錢大可任教,招收學員6人,結業後曾作營業性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平調演唱組解體,老一輩藝人大都去世,後學者亦多轉業改行,再無專業演唱人員。
藝術特色
紹興平湖調是一種坐唱形式的唱說文藝,不論參加演奏的人數多少,唱說僅彈三弦者一人,其餘助以樂器而已。開台必先唱節詩,而後接以回書,以唱、說功夫,抒情敘事,摹景觀物,塑造人物。演唱為坐唱形式,由三位演員分操小三弦、揚琴和二胡,謂之三品,加洞簫、琵琶即為五品,再加雙清、笙為七品,再加月琴、頭管,即曰九品;無論幾品,都只有彈三弦者一人說唱,其餘人只演奏。據不完全的統計,書目有130回。還有節詩(相當於開篇)百餘首。演唱時,先唱節詩,後接回書。用紹興官話演唱,唯丑角偶用京白、蘇白、杭州白。以平調為基本調是通用唱調,附加有喜悅的方調、憤怒的油葫蘆、悲哀的唐調、歡樂的落金錢等四大曲牌;另有瑣南枝、寄生草及灘簧調。
主要書目
據50年代統計,紹興有平湖調書22本175回,有《甘羅記》2回、《古玉杯》4回、《雙魚墜》4回、《仙莊會》8回、《漁家樂》10回、《雙官誥》8回、《雙珠鳳》6回、《折桂亭》4回、《白狐裘》4回、《三笑姻緣》20回、《白蛇傳》(又名《義妖傳》)19回、《登科記》(又名《鹿鳴宴》)2回、《倭袍》(又名《果報錄》)6回、《玉蜻蜓》8回、《風箏誤》6回、《西園記》2回、《十美圖》4回、《河伯娶婦》2回、《描金鳳》3回。譚正璧、譚尋所編《彈詞敘錄》,著錄《紹興平湖調白狐裘》1卷5回,無回次,二言目,不署撰人,弘農氏藏抄本(一本);《越調南樓傳》24回,二、三言目,不署撰人。舊抄本(一本);《紹興平湖調倭袍》24回,無回次,二、三言目,不署撰人,傳抄本(一本)。以上數目,殆非全部。紹興平湖調除回書外,又有大量節詩,相傳有百餘首。節詩,類似蘇州彈詞開篇,大都以七字齊言韻文組成短篇唱詞,或抒情,或敘事,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其名目如《曾記梨花細雨天》、《漁舟停泊柳蔭東》、《花有清香有有影》、《單刀赴會》等。
基本形式
演唱者多有較高文化修養。平湖之能唱者,必國文通順,能詩詞歌賦,則上口有致,即聽者亦然,腹中未亨者,不足與談平調也。平湖調回書多出於文人之手,以[基本調]即[平湖調]本調為通用唱調,輔以[方調]、[唐調]、[跌落金錢]、[油葫蘆]、[鎖南枝]、[滿江紅]、[離景調]等十餘種雜曲小調。[基本調]的變格稱[細調]。[基本調]的唱辭,以七字齊言對偶句為基本格律,間加逗,首句及偶數句韻。唱段末尾,常用三句為一單元的形式,稱鳳點頭。[基本調]有8種通用的基本句式,包含在節詩《曾記梨花細雨天》之中。分別為:曾記梨花細雨天,標為曾記,四、三句式,多用於唱段之始,上句;與郎分手百花潭,標為與郎,二、五句式,下句;依依惜別牽衣袂,標為依依,二、五句式,上句;淚灑河橋春水添,標為淚灑,四、三句式,下句;"臨行約奴三秋會",標為"臨行",二、五句式,上句;“柳色青青又一年”,標為柳色,四、三句式,下句;望你歸舟兩眼穿,標為歸舟,四、三句式,上句,亦有作二、五句式唱音;幾回錯認別人船,標為幾回,二、五句式,上句,用於唱段結煞。通用腔句無論上句或下句,均有二、五字或四、三字兩種句式,演唱為節詩或回書設定唱腔時,以七字句的第二字或第四字為平聲選擇相應句式。平聲在第二字者,唱二、五字句式;在第四字者,唱四、三字句式。各腔句中,無論二、五字各為一腔節,還是四、三字各為一腔節,均有確定的落音及相應的間奏。鏇律則按唱詞的語音聲調運腔,加之演唱者的師承、修養、風格的不同,各種腔句的鏇律變化豐富多采。唱速有[太師]、[流水]、[緊弓]3種。伴奏,按所用樂器及演奏(唱)人數有三品、五品、七品、九品之稱。三品為三弦、揚琴、二胡;加洞簫、琵琶,即為五品;再加雙清、笙,則為七品,又加月琴、頭管,即為九品。日常演唱,以五品為主。
傳承價值
平湖調文辭高雅,曲調優美,鏇律豐富,風格獨特,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音樂性和藝術性,是明清江南曲藝唱曲藝術在紹興的傳承和發展,它對於培育和提高流傳地民眾的文化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舊時,演唱者及欣賞者多繫上層社會,並無職業性藝人,演唱範圍極小,加之曲高和寡,聽眾極其有限,40年代開始衰落。時至今日,紹興平湖調後繼乏人,瀕臨消亡,急需加以關注和保護。至今紹興能唱該調的只有一二人了。紹興市群藝館幾經努力,在2004年年底辦起了少兒平湖調免費培訓班,專門請來60歲的平湖調傳人王月英教唱。
紹興平湖調是一種曾流傳於紹興民間並以平湖調為基本唱調的說唱藝術形式,是紹興唯一的非職業性的說唱藝術.紹興平湖調在逐漸被文人接受並進入知識階層後,其書目的內容、文辭、曲調、唱法等方面趨於雅化,從而形成了典雅清逸、平和柔緩的藝術特色。紹興平湖調作為地方說唱藝術,其語言表征、文化內涵、表演形式、聲腔特徵等無不與紹興的鄉土文化和民間風俗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本文通過對紹興平湖調語音聲韻、文體結構、伴奏特點的研究,了解其所具有的文學、音樂等方面的研究價值、人文價值及繼承價值。
演唱形式
或稱越郡南詞。是舊時紹興大家或平民子弟習唱自娛的一種坐唱形式的唱說文藝。不論參加演奏的人數多少,開口唱說的僅彈三弦者一人,其餘諸人助以樂器而已。紹興平湖調演唱之始,必先唱“節詩”,而後接以回書。唯一的唱者,手握三弦,不做手勢動作,不用眼色表情,眾生芸芸,世事紛繁,大千世界,情像百出,全仗演唱者以唱、說功夫,抒情敘事,摹景狀物,塑造出一個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的書中人物,描繪出一場場纏綿悱惻、激盪人心的戲劇情景,使聽者閉目息慮,潛心靜氣,如身臨其境,悠悠然如己身入書中,若頓然而覺,起視說唱者,仍一閉目垂之老翁。說唱者與欣賞者摒息絕慮,共同浸沉在平湖調的說唱藝術氛圍中,此為紹興平湖調演唱和欣賞的最高藝術境界。
傳承藝人
從藝40多年,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過硬的藝術功底,王玉英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平湖調的傳承人。退休後,她的一顆心依然火熱。“曾記梨花細雨天,與郎分手百花潭,依依惜別牽衣袂,淚灑河橋春水添……”日前在市群藝館裡,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正在教10多位學員唱這首平湖調節詩。老人雖然上了年紀,但一念一唱、一招一式清麗婉轉醇厚自然,令人嘆服。她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平湖調的傳承人王玉英。
藝術道路上跋涉40餘年
王玉英從小喜愛藝術,尤其是紹興的戲曲藝術。1961年,王玉英17歲,正值豆蔻年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嚮往。聽說省里在紹興辦曲藝培訓班,正在面向社會招生,一心想在舞台上演戲的她便去報考了。考試要考好幾輪,但王玉英剛考了兩輪,就順利地通過了。曲藝培訓班共招了26名學員,主考錢大可先生從中挑了3男3女學紹興平湖調。被選中了的王玉英才知道,紹興平湖調要失傳了,這個培訓班就是要拯救這門特殊的藝術呢。紹興平湖調創始於明代初葉,盛於清初。具有文辭高雅、曲調優美、鏇律豐富、風格獨特等特點,有較強的文學性、音樂性和藝術性,是明清江南說唱藝術在紹興的傳承。它的演唱方式為坐唱,演唱者自唱自奏,由彈三弦者一人說唱。由於長期盛行於文人士大夫階層,使其一度未能在民間市場興盛發展。建國後,國家有關部門視其為瑰寶,給予積極的搶救,設立平湖調培訓班培養專業演員,一度使得平湖調盛行於江浙一帶書場。
錢大可先生對待學生非常嚴格,不光要求他們練唱功,還要求他們學習各種樂器,什麼琵琶、揚琴、三弦、笙,樣樣要學,以此要求他們一專多能。除此之外,比起學習別的曲藝的學員,他們要多上語文課,因為平湖調的唱詞文雅,講究平仄格律,要是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可不行。就這樣王玉英走上了紹興平湖調的藝術道路。
40多年來,她多次參加省市的曲藝會演,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2007年5月,在浙江省第三屆曲藝新作大賽暨“全國群星獎”選拔賽中,她和鄭關富、汪嘉寶等5人演出紹興平湖調《白雪遺音》,獲得一等獎。同年11月,在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曲藝決賽上,《白雪遺音》獲得了群星大獎和群星創作獎。
2007年6月,她被評為紹興市首屆民間藝術家和平湖調傳人,2007年12月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紹興平湖調),2008年2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紹興平湖調)。
苦心培育
2004年,作為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紹興平湖調,紹興加大了保護的力度。市群藝館舉辦了紹興平湖調成人班和少兒班的培訓。由於紹興平湖調已沒有專業曲藝團可依託,沒有專業的演職員從業,顯得後繼乏人,曲種瀕臨消亡。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培訓新人。已經退休在家的王玉英義無反顧,當起了輔導老師,因為她難捨心中的那份眷念,她要將滿腔的深情繼續彈唱出來。培訓班開始了,可難題一個接一個地出來了。因學員均是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不能理解那些文學意蘊豐厚的唱詞的意思,也搞不明白那些高雅的詞句、平仄的關係,很快便失去了興趣。王玉英沒有氣餒、沒有退縮,她將那些生澀難懂的曲目編成生動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她與孩子們交心、交朋友,跟他們聊自己初學平湖調時的情景,培養她們學習平湖調的興趣。在她的循循善誘下,這些國小員終於漸入佳境。
王玉英又因材施教,重新把《昭君出塞》和《春光好》兩首節詩進行編曲,因為這兩首節詩比較容易懂,她結合小朋友們的特色對平湖調說唱形式進行創新,得到了小朋友們的喜愛,學習平湖調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獲得獎項
紹興平湖調《白雪遺音》從湖北荊門市捧回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大獎後,如今依然“遺音”不斷。在杭州浙江音樂廳召開的“2006~2007年度全省文化工作表彰大會”上,紹興平湖調《白雪遺音》成了惟一獲得表彰的節目。
2007年的各項全國性藝術大獎評比中,全省一批優秀節目和藝術家取得了優異成績。2007年11月18日,在湖北荊門市舉行的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頒獎大會上,由紹興市群藝館創作、編排的平湖調《白雪遺音》,在平湖調傳人鄭關富、彭秋紅、王玉英、汪嘉寶、魯宏明的傾情演繹下,奪得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大獎。
紹興平湖調《白雪遺音》節目組是惟一在全省文化工作表彰大會獲得通報表彰的節目,節目文辭高雅、曲調優美、鏇律豐富,具有濃郁的江南說唱藝術風格,再次顯示了這個優秀曲種長盛不衰的內在魅力。昨天同時獲得通報表彰的節目還有浙江崑劇團《公孫子都》劇組、寧波市慈谿器樂合奏《越•瓷風》節目組、“錢江浪花”藝術團以及茅威濤、陳美蘭等集體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