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內鬼筆
拼音:guibi
生長在潮濕地方的一種真菌。菌蓋帶紅色,表面有粘液,味臭,不可食。有的地方叫“狗尿苔”菌之一種。在明朝的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菜五·土菌》﹝附錄﹞引陳藏器曰:“鬼筆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
內鬼筆是鬼筆屬(學名:Phallus)屬於擔子茵亞門(Basidiomycotina)、腹菌綱(Gasteromycetes),鬼筆目(Phallales),鬼筆科(Phallaceae)。此屬在全世界有十二種。
其中大部分種具有惡臭且有毒,白鬼筆是著名的食用菌,紅鬼筆可藥用,而近期發現的新種食用菌香鬼筆具有丁香花香氣。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在目前的分類法也被列入本屬。學名Phallus(菲勒斯)源自希臘語φαλλός,意為陰莖。
生態概述
出處:《本草拾遺》。
異名:朝生暮落花、狗溺台(《本草拾遺》)。
基原:為鬼筆科植物細皺鬼筆PhallusrugulosusFisch.的子實體,是一種真菌,與竹蓀、靈芝一樣,擁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可以食用。
分布生態環境:生於竹林或混交林地、路邊或田野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西南及遼寧、陝西、江蘇、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形態:細皺鬼筆子實體發生之初,為卵圓形,長徑約2厘米,白色柔軟,有彈力,內部發達時,則外皮破裂,抽出條柄,高10~15厘米。全體極軟,頭部的菌蓋呈鍾狀,朱紅色,有細微的皺紋,表面有粘液,發惡臭;柄的上部淡紅色,下半部白色。生於竹林等陰濕地處。
功用主治
①《本草拾遺》:主惡瘡、疽、匿、疥、癰、蟻瘺等,並日乾,末,和油塗之。
②《綱目》:研末,敷下疳瘡。
繁殖:主要靠彈射孢子繁殖。
食物:動植物腐殖質,例如腐爛的樹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