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糞類圓線蟲寄生於小腸上段而引起的寄生蟲病。多數病人無明顯不適,或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症狀及頭暈、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
![糞類圓線蟲病](/img/7/709/nBnauM3X4gjNxADOwcjN2QzMwMTMwUDMzcTMxADMwAzMxAzL3Y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英語名稱
strongyloidiasis stercoralis
分布範圍
本病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亦可見於溫帶。中國以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發病較多。感染率全國平均為0.03~2.0%;福建農民的感染率為4.4~12%。象鉤蟲病一樣,本病常易發生於礦工、磚瓦燒制工、隧道挖掘工、農民及士兵中。除人以外,貓、犬也可受感染。
簡介
![糞類圓線蟲病](/img/7/b90/nBnauM3XygDO0MTNycjN2QzMwMTMwUDMzcTMxADMwAzMxAzL3Y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糞類圓線蟲屬線蟲綱,小桿線蟲目,類圓線蟲科。蟲體呈半透明,雄蟲長僅0.7mm,尾端向腹面捲曲,雌蟲稍長,約2.2mm,其生活史較複雜(見圖),既可營寄生生活,也能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繁殖。本病的感染方式與鉤蟲病相似,具有感染性的幼蟲──絲狀蚴經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後,隨血流經右心到達肺部,在此發育為童蟲,然後穿過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再沿支氣管、氣管上行至咽部,由此下咽至消化道,最後發育為成蟲定居於小腸。絲狀蚴亦可被咽下。多認為寄生世代無雄蟲,只營孤雌生殖,但尚未定論。雌蟲多深埋於小腸黏膜內並在此產卵。蟲卵約50~58×30~34μm大小,卵殼薄而透明。蟲卵在腸道內孵出桿狀蚴,後者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泥土中發育為絲狀蚴,絲狀蚴又可感染新的寄主。在溫暖潮濕的土壤內,排出的桿狀蚴可不發育為絲狀蚴,而經 4次蛻皮後直接發育為雌、雄成蟲,並在泥土中產卵繁殖。環境適宜時,自由生活世代可繼續多次,若環境不適宜,則桿狀蚴蛻皮2次,發育為絲狀蚴,再侵入人體。此外,桿狀蚴有時可在腸道內發育成絲狀蚴,又經腸黏膜或肛門周圍皮膚進入血循環而引起反覆的自身感染。
引起原因
![糞類圓線蟲病](/img/0/bf8/nBnauM3XzgzNzczN0cjN2QzMwMTMwUDMzcTMxADMwAzMxAzL3Y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由糞類圓線蟲寄生於人體腸內引起的疾病。成蟲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的黏膜內,引起類似潰瘍病的疼痛,也可有腹瀉及腹痛;蟲卵在黏膜內孵出幼蟲,進入腸腔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並在土壤中發育為感染期幼蟲,俟機鑽入人體皮膚,此時局部皮膚有癢感及紅疹;幼蟲經血液循環至肺臟,可引起肺炎,痰中偶可找到幼蟲;又經咽部而進入小腸上部,侵入黏膜內發育成熟、產卵;有時幼蟲也可在腸腔內發育為感染期幼蟲,引起自身感染;在免疫低下的患者則可因自身感染而引起暴發性重症感染,在腸道引起潰瘍、壞死甚至穿孔,肺部病變也較嚴重,可出現呼吸困難、咳血、青紫等現象,甚至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昏迷或死亡。診斷依據糞便中找到幼蟲。丙硫苯咪唑驅蟲有效。
臨床症狀
本病的臨床症狀隨感染的輕重及病人的抵抗力(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的狀況)而異。多數人雖長期帶蟲但無症狀。大部分患者在得病早期於感染部位及肛門周圍有斑丘疹,幼蟲行經肺臟時,約5%的病人有咳嗽、哮喘及低熱。成蟲的侵蝕可引起小腸黏膜水腫、出血和潰瘍,感染嚴重者,病變也可累及胃與結腸。病人常有腹痛、腹瀉、 嘔吐及厭
![糞類圓線蟲病](/img/3/0e1/nBnauM3XxQzM3QTN2cjN2QzMwMTMwUDMzcTMxADMwAzMxAzL3Y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食等症狀。 若同時存在其他慢性疾病,機體抵抗力減退時,絲狀蚴可侵及心、肝、膽道、胰腺、甲狀腺、腎上腺、泌尿生殖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使病情加劇,甚至可危及生命。
從新鮮糞便或十二指腸液中檢出桿狀蚴即可確診本病。噻苯噠唑為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丙硫咪唑及丙噻咪唑治療效果亦佳。對重症病例尚應給予對症治療。本病的預防基本上同鉤蟲病,主要在於治療病人、注意個人衛生與防護及糞便的無害化處理等。
病理改變
糞類圓線蟲輕度感染時的致病作用比較輕微,但因此蟲能引起自身感染,重度感染時可致息患者死亡,故此蟲的致病作用已漸引起重視。蟲體在人體內移行或寄生於不同部位時所引起的病理變化不同。 一肛周皮膚病變:當幼蟲侵入肛門周圍皮膚後,可引起小出血點、丘疹及水腫,搔破後可伴有繼發性細菌感染。此外,在肛門周圍皮膚還常出現移行線狀或帶狀蕁麻疹並可持續數周。述病變亦可見於腹股溝、臀部等處。 二腸道病變:糞類圓線蟲引起的腸道病變可分類輕度、中度、重度3型。輕度的主要特徵為卡他性腸炎,腸黏膜充血,有小出血點及潰瘍。光鏡下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腸腺凹中有糞類圓線蟲存在。中度的特徵為水腫性腸炎,腸壁增厚、水腫,黏膜皺襞減少。光鏡下可見腸絨毛擴大,黏膜萎縮及黏膜下水腫,在腸壁各層都可發現蟲體。重膜出現出血、糜爛、潰瘍、淋巴濾泡腫大甚至發生腸穿孔。由於發生水腫和纖維化,腸壁變厚、變硬,部分強直,黏膜萎縮並有多處潰瘍,直徑為2~50mm不等。光鏡下可見纖維化和黏膜下水腫,肌層萎縮,整個增厚的腸壁內都可發現蟲體。 三其他病變:本蟲幼蟲在肺內移行時,可引起肺臟毛細血管充血、出血、毛細支氣管上皮細胞脫落,炎性滲出物中可查到幼蟲。如果幼蟲的肺腸停留時間過久而發育為成蟲,則多數形成粟樣大小的肺膿瘍。絲狀蚴在體內移行時,亦可侵入其他器官,如心內膜,肝臟、卵巢、腸系膜淋巴結及腦等處,並有肉芽腫形成,引起反覆自身感染,當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如患各種疾病、營養不良等。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從糞便中查見桿狀蚴或絲狀蚴。但用常規糞便塗片法有時可能查不到幼蟲,此時可用貝氏分離法,直接從糞便中分離幼蟲。曾有人套用改良醛醚離心法,效果良好。如在24小時內的新鮮糞便中同時查見村狀蚴和絲狀蚴,即可認為存在有自身感染。有時在腹瀉患者的糞便內也可查見蟲卵。如多次糞便檢查陰性,應結合臨床症狀檢查胃液、十二指腸液或痰液。反覆查不見病原體時,可考慮套用免疫學檢查以輔助診斷。日本學者套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查患者血清抗體,陽性率達94.4%,而對照組全部陰性,認為用該法診斷本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滿意。
鑑別診斷
本病臨床表現複雜,病程又長,易於誤診,因此應與其他疾病相鑑別。當主訴為膿血便或水樣便時,應與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相鑑別;當主訴為腹痛時,應與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急性膽囊炎等相鑑別。治療措施
對於確診病例,應立即驅蟲治療,並保持大便通暢,注意肛門周圍潔淨,防止自身感染。治療藥物以噻苯唑效果最好,劑量為25mg/kg。1日2次口服,連服2~4日,治癒率為92%~94%。本藥常見的副作用為頭暈及胃腸道症狀。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宜選用龍膽紫,劑量為0.2~0.4g,分3次飯後口服,連服7天。其他藥物如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及左旋咪唑,亦有一定療效,治癒率為64%~75%。人體感染本蟲後的無症狀者及輕症患者,經藥物驅蟲治癒後,預後良好。但需注意因有自身感染存在,治療後易復發。重度感染者及有腸道外異位寄生者,預後不佳。預防
本病的預防原則是注意個人防護及避免發生自身感染,尤其是臨床套用激素類藥物或免疫抑制劑前,應做糞類圓線蟲的常規檢查,若發現有本蟲感染,應給予徹底治療,以免發生重度自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