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糞類圓線蟲病是有世代交替的兼性寄生蟲,它的自生世代在地面泥土上進行,寄生世代在人體內進行。生活史較複雜,發病過程長。臨床症狀複雜多樣,輕者無症狀,重者出現小腸和結腸的潰瘍性愮炎,甚至引起患者死亡。國內本蟲感染率在10%左右。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從糞便中查見桿狀蚴或絲狀蚴。但用常規糞便塗片法有時可能查不到幼蟲,此時可用貝氏分離法,直接從糞便中分離幼蟲。曾有人套用改良醛醚離心法,效果良好。如在24小時內的新鮮糞便中同時查見村狀蚴和絲狀蚴,即可認為存在有自身感染。有時在腹瀉患者的糞便內也可查見蟲卵。如多次糞便檢查陰性,應結合臨床症狀檢查胃液、十二指腸液或痰液。反覆查不見病原體時,可考慮套用免疫學檢查以輔助診斷。日本學者套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查患者血清抗體,陽性率達94.4%,而對照組全部陰性,認為用該法診斷本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滿意。
本病是由糞類圓線蟲感染所引起的寄生蟲病。主要流行於溫熱帶地區,在非洲、中美、南美部分地區較為常見,國內的感染率各地報告約在10%以下。1876年Normand在印度支那法國軍隊腹瀉者的糞便中,以後又在死者的小腸及膽囊中發現了糞類圓線蟲。1914年Fulleborn闡明了該蟲外來的自身感染過程,以後Nishigori又闡明了內源性的自身感染。
原因糞類圓線蟲生活史複雜,有自生和寄生兩個世代,類似鉤蟲的生活史,在糞便和土壤中發育具有感染性幼蟲鑽入皮膚後進入血循環,經右心到肺,移行至氣管,通過吞咽入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雌蟲產卵,幼蟲數小時即孵化成桿狀蚴,隨糞便排出體外,發育成絲狀蚴。衛生習慣不良的人,糞便中的絲狀蚴可自肛周鑽入皮膚引起再感染(稱外來的自身感染),也有的桿狀蚴在體內發育成絲狀蚴再侵入血循環(稱內源性自身感染)營寄生生活,但在適宜的環境中,土壤或糞便的幼蟲也可直接發育為成蟲營自生生活。
症狀體徵
感染期的幼蟲侵入皮膚和移行至肺所引起的症狀和鉤蟲相似,幼蟲侵入處的皮膚可出現紅斑、風團或小的丘疹,有劇癢。外表的自身感染在肛周可出現線狀匐行性損害,一小時可達5~10cm。在腸道幼蟲和成蟲損傷腸黏膜,嚴重者患者出現腹痛、腹瀉、便秘、消瘦、厭食或有心肌炎、肝炎、膽囊炎、結腸炎甚至敗血症而死亡。若蟲體定居肺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部症狀。
診斷檢查
從糞便或痰液中查到桿狀蚴或線狀蚴,十二指腸引流或從腹瀉的排泄物中查到蟲卵或幼蟲,則可確定診斷。對可疑患者可採用培養或幼蟲浸出法。本病要和鉤蟲病、皮膚阿米巴、潰瘍病、非典型性肺炎相鑑別。
治療方案
首選噻苯達唑,每日50 mg/kg,分2次口服,連用2d。
預防及預後
要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注意個人衛生,做到便後飯前要洗手。要管好糞便,及時治療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