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在山

粟在山

栗在山,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開國將帥之一。栗在山原名栗元恆,自幼入私塾,讀四書五經,學孔孟之道,還跟大伯父習武練功。他聰慧過人,悟性極高,寫得一手好字,練得一身拳腳。鄉鄰稱其“文武雙全”,日後必成大器。坊間的戲言本不足為據,然而栗在山一生的成功的事業,倒被鄉親們言中了。

基本信息

革命生涯

1935年,19歲的栗在山光榮入黨,在河南進行黨的地下活動。他是中共河南省工委秘密交通工作的負責人,多次往返於洛陽與西安,為河南地下黨組織的恢復與重建出生入死。七七事變後,他擔任中共河南省委秘書,協助省委書記朱理治到河南開展工作,籌建河南省委。1938年6月,又隨朱理治到達竹溝。8月,朱理治到延安開會,他被派往“抗大”學習。中共中央中原局建立後,他又被調往中原局,擔任劉少奇書記的秘書。

1939年1月,他護送劉少奇到達竹溝;劉少奇在竹溝主持中原局工作期間,傳達了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精神,還舉辦黨訓班和教導隊。他受命為黨訓班上黨課,講黨的建設。4月,劉少奇回延安開會。栗在山隨陳少敏同志離開竹溝,奔赴鄂豫皖抗日前線。在信陽四望山,他看到此地抗日游擊戰爭轟轟烈烈,倍受激勵,遂將栗元恆改名為栗在山,正式改名立志,表明抗戰到底的決心。陳少敏與李先念兩支部隊在趙家棚會合後,成立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陳少敏任政委,栗在山任組織科長。

1940年1月,游擊支隊改編為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委,任質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少卿任參謀長,栗在山擔任組織部部長。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重建軍部,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委,陳少敏任區黨委書記,任質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栗在山任十三旅政治部主任,併兼任漢(口)、孝(感)、(黃)陂工委書記。他領導漢孝陂一帶的抗日游擊戰爭,開闢了漢孝陂抗日根據地,發動民眾建立政權,擴大部隊,徵集稅收,支援五師部隊建設。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更艱難的階段,栗在山被任命為第五師司令部參謀處長,協助李先念師長組織、指揮戰役戰鬥。1944年,日軍發動河南戰役,五師部分部隊北上河南,開展抗日鬥爭。栗在山先後擔任河南挺進游擊兵團政委和豫中游擊兵團政委,在嵖岈山地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加強中原解放區的武裝力量,八路軍部分部隊與新四軍五師會合,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軍區。豫中游擊兵團與河南軍區陳先瑞支隊會合,改編為豫中軍分區,陳先瑞任司令員,栗在山擔任政委兼豫中地委書記、中原軍區司令部參謀處長。1946年1月,國民黨當局違反停戰協定,先後調集30萬軍隊對中原部隊實施包圍。為粉碎敵人的封鎖,中原部隊決定實施戰略轉移,突出重圍。參謀處長栗在山擔當制定部隊突圍方案的重任。4月,栗在山被派往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參加“國、共、美”三方的和平談判,為爭取和平,制止內戰,在談判桌上同美蔣反動派進行艱苦的鬥爭。6月,他飛往延安,向中央匯報中原地區的情況,為中共中央確定中原部隊的突圍方案提供依據。先後受到中共中央書記處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的接見,和毛澤東的單獨接見。

1946年10月,栗在山奔赴東北,擔任哈南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發動民眾,擴建部隊,進行軍政訓練,準備迎擊新的戰鬥。翌年,獨四師在雙城相蘭三屯成立。栗在山任政委。以後部隊兩次改編,分別改為東北野戰軍第十二縱隊三十五師和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九軍一四六師。6月參加圍困長春;9月,我軍發動遼瀋戰役。栗率部參加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解放東北和華北。1949年4月下旬,栗在山率部南下。7月中旬,參加宜沙戰役,解放了荊州。隨後,從沙市橫渡長江,進軍湖南。9月,參加衡寶戰役。12月,進軍廣西,栗在山負責籌建了柳州地委,擔任柳州地委書記兼柳州軍分區政委。領導柳州地區的清匪反霸鬥爭。

1950年7月,四十九軍合併到廣西軍區,栗在山擔任廣西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他深入部隊,深入民眾,建立健全各級政權,為廣西地區的剿匪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1951年7月,四十九軍重建,曾國華任軍長,栗在山任政委。次年春,部隊進行二次整編,中南軍區確定:四十八軍軍部和一個師,四十九軍的一四五師同陳明仁的二十一兵團合編,陳明仁任兵團司令員,陳仁麟任兵團政委,栗在山任兵團副政委。4月,中央軍委決定將四十九軍軍部改為空軍第三軍軍部,栗在山又調任空三軍政委,擔負起建立新中國空軍,保衛祖國邊防、領空的神聖使命。1952年底,栗在山率空三軍赴朝參戰,兼任中朝聯合空軍司令部前線指揮所政委。在朝鮮介川中朝聯合指揮所,代表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實施前方作戰指揮,同美帝國主義的王牌空軍進行較量。栗在山是跨過了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的為數不多的空軍高級將領。

他從地方到部隊,從中原到東北,從北國的松花江到南疆的邊陲廣西,從美麗如畫的渤海到荒沙滾滾的戈壁,從打擊日本侵略者到打擊國民黨反動派、到同美帝國主義的較量,從陸軍到空軍、到進行飛彈衛星的發射。他的足跡踏遍了大半箇中國,他的汗水和業績灑在了祖國大片土地。他親身經歷和見證了我軍從地面到空中、從小米加步槍到飛機大炮直至飛彈、衛星、核武器發展的歷史。像他這樣經歷豐富的開國將領,在新四軍中是不多的。

飛彈研發

1958年2月,戊戌年春節前的那個星期三,一個神秘的電話,從北京打到了駐紮大連的空三軍政委栗在山將軍的辦公室。此後不久,栗將軍的老同志、老戰友和空三軍的指戰員們,霍然發現,栗在山將軍不知何時從人們的視野中突然消失了。

戊戌年春節前那個讓他從此隱姓埋名的電話,其實是空軍幹部部朱虛之部長打來的。放下電話,栗在山立即趕往北京,在朱部長陪同下,晉見了總政治部副主任肖華上將。肖主任向他轉達了中央軍委的決定:國家要發展尖端武器,準備籌建了飛彈靶場,陳錫聯、孫繼先同蘇聯專家在大西北選了個點,軍委決定讓你到這個靶場當政委。

栗在山沒有絲豪的猶豫。他知道,飛彈試驗是軍事科學尖端技術,自己雖然從沒見過飛彈是個什麼樣子,但只要敢於登攀,就沒有什麼攻克不了的高峰。黨中央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這是信任,這是光榮,這更是責任,自己只有勇往直前的義務,沒有止步、退縮的權利。第二天,他就到總參三招找到孫繼先,交換了意見,開始了籌建工作。

1958年2月25日,經毛澤東主席和中央書記處批准,中國第一個陸上飛彈試驗靶場選定在西北戈壁的額濟納旗青山頭地區。不久,工程兵工程勘察隊進入戈壁灘,開始工程勘察和點號布局。4月,栗在山第一次進入戈壁。在漢代驃騎大將軍霍去病抗擊匈奴的古戰場,他首先接受了戈壁灘春天風沙的洗禮。被當地人稱做“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戈壁灘,風沙起時,黃沙瀰漫,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在它面前,懦弱者頹然趴下,勇敢者傲然挺立。栗將軍不僅傲然挺立,他還要向這千年沉睡的戈壁荒漠開戰,創造出人間奇蹟來。就從這個月起,10萬大軍陸續開進戈壁灘,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國防工程大會戰。亘古無生息的荒漠,突然煥發出勃勃生機。栗在山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手機構的組建,幹部的選調。組織人員分別往各總部、各兵種、各軍地院校,進行選調工作,迅速組建了六個大部和司、政、後機關,讓這台“機器”很快地運轉起來。10月,國務院批准靶場機構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某訓練基地,孫繼先任基地司令員,栗在山任基地政委。

面對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栗在山政委與廣大指戰員同甘共苦,深得大家的信任。戈壁灘的嚴寒季節,狂風呼嘯,寒氣逼人,溫度最低達零下30℃。面對嚴寒風沙、乾燥缺水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他以共產黨員的歷史使命和航天戰士的神聖職責激勵大家,提出了“以苦為榮、以場為家”和“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戰鬥口號,激發廣大幹部和科研人員紮根戈壁,樹立獻身國防的榮譽感和努力攀登我國國防尖端科技事業高峰的信心和信念。那個年代的青年真是好樣的,他們把“以苦為榮,以場為家”的口號變成了自己的行動,不僅在戈壁紮下根來,而且一代接一代成為新時代的航天戰士。

1960年2月,國防科委下令要求5月底至6月初,基地發射蘇制近程地地飛彈。關鍵時刻,蘇聯專家突然提出中國生產的液氧不合格,拒絕使用中國生產的燃料發射,阻撓我國飛彈事業的發展。栗在山與基地其他領導,同他們進行堅決的鬥爭。用國產燃料各項技術指標的比照實驗結果,證明中國液氧合格,完全可用。然而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向中國提出撤回全部援華專家。這些,沒有難倒中國人民。栗在山代表黨委提出“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精細操作,克服一切困難,打響第一炮,為祖國爭光”的口號,於9月10日7點42分,飛彈點火起飛,按預定彈道飛行7分鐘,準確命中目標。這是在中國土地上,用國產燃料、由基地獨立操作,成功發射的第一枚地地飛彈。參試人員揮臂歡呼成功的時刻,栗在山也流出了激動的淚水,是因為勝利,也是因為責任。

隨後,基地於11月5日又成功地發射了國產的近程地地飛彈。聶榮臻元帥興奮地說:今天,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飛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以後,我們有了自己的飛彈。栗將軍格外激動:我們實現了中國自己製造飛彈的飛躍。

基地的試驗碩果纍纍。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3月,中央決定進行飛彈、核子彈結合試驗。西北飛彈試驗基地作為發射首區。為了確保試驗萬失一失,栗在山等領導下到發射中隊,與全體參試人員同吃、同住,作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各項測試和準備工作,確保測試質量,絕對安全和發射成功。飛彈裝上核彈後,栗在山陪同聶帥在發射陣地上,哪裡最危險就在哪裡坐鎮,給了參試人員極大的安慰和鼓舞。10月27日上午9點,飛彈點火起飛,沿著預定彈道飛行,核彈頭準確地在靶子上空的預定高度爆炸,試驗又獲圓滿成功。這次飛彈核武器試驗成功,標誌著中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飛彈。1970年2月,國防科委下達了執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發射試驗任務。確定由栗在山、代理司令李福澤統一指揮衛星的發射試驗。4月24日下午9點35分,運載火箭點火升空,托舉著“東方紅一號”沿著預定軌道飛向太空。《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震撼了全世界。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中國成為世界上可以獨立發射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這年五一,栗在山、李福澤等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是13年來栗在山第一次在大型活動中公開露面。在此之前,在他參與的一些活動中,對他的姓名從來不公開。

這就是他隱姓埋名、深藏不露的13年經歷。

評價

1970年4月,調任國防科委。他並沒有急於離開這個艱苦的環境,為了使基地新的領導班子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召開黨委擴大會,認真分析、總結基地組建以來的經驗和教訓。為新班子提出了加強班子建設、部隊建設、基地建設、科研實驗等多方面的建議。直到6月中旬才到北京報到。1985年,為了讓年輕幹部儘快地提到領導崗位上來,主動提出離職休養。其實,他並沒有休息,接著就組織創建了國防科委老幹部大學。1990年,突患腦血栓,以致半身不遂。但他坐在輪椅上還關心著黨和國家的建設。

栗在山是極具親和力的好領導,他以高尚的人品,高超的領導藝術,把一班人團結在一起,充分發揮領導班子的團隊精神和戰鬥力,這是他的最顯著特點。

2006年12月30日新四軍老戰士栗在山將軍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與世長辭了。 他的經歷,他的故事,很有傳奇色彩,在新四軍將帥中是獨特的。他的功績,他的奉獻,乃至他的姓名,也都鮮為人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