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7殲擊轟炸機
米格-27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3C基礎上研製的戰鬥轟炸機。原稱米格-23Б,後改稱米格-27。1969年完成設計,1970年8月20日首飛,1971年開始批生產,至80年代後期停產時共生產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稱米格-27以後的各型就有910多架。簡介
該機外觀上與米格-23戰鬥機相似,但是機頭取消了大型對空火控雷達,改為對地光電裝置,機頭變小並下傾,增大背脊面積,重要部位增加了裝甲。由於對地攻擊對機動性要求不高,米格-27換裝了簡化的進氣口和噴口。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與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米格-27採用一台圖曼斯基R-29-3000發動機,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為一門23mmGSH-30-6(9A621)加特林機炮,外掛載重量4噸。值得留意的是圖中這架機所屬部隊是“近衛軍”部隊,進氣口旁有紅旗麥穗“近衛軍”徽章。“近衛軍”是蘇聯授予表現突出、功勳卓絕的部隊的光榮稱號。主要特點
該機的主要特點是:載彈量較大,攜帶武器種類較多,對地面攻擊火力較強,晝間攻擊目標命中率較高,能在簡易機場和1000米左右的跑道上起降。
米格-27殲擊轟炸機機長16米,翼展14/5.75米,機高4.82米。空重10700公斤,正常起飛重量155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8000公斤。機上裝有一台p-29-300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大推力8300公斤,加力推力12500公斤,機內載油量5400公斤,可外掛3個800公升的副油箱。高空最大速度為M數 1.7 ,低空最大速度為M數1.1, 實用升限16000米,海平面最大上升率150-200米/秒。攜帶3個副油箱的最大航程 2500 公里。帶副油箱、載彈2000公斤、飛高-低-高航線的最大半徑為 1150 公里。依靠機內燃油、攜帶4枚500公斤炸彈和2枚 AA-2 空對空飛彈、飛低-低-低航線的作戰半徑為 390 公里。起飛重量為15700公斤的起飛滑跑距離為800米。
機上裝有一門 23 毫米六管航炮。機腹有9個外掛架,最大載彈量 3000 公斤,可掛250和500公斤炸彈 6 枚,或一枚1000公斤重的小型核子彈,或4枚AS-9、AS-10空對地飛彈,或4具火箭發射器。此外,米格-27作為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機也具有很強的對水面攻擊能力。
改進機型
米格-27的改型主要包括:
米格-23Б是在米格-23C基礎上改進的原型,採用新的機頭。可用於白晝襲擊敵地面固定目標。裝一台AL-21F-300渦噴發動機,加力推力109.8千牛(11200千克)。起飛重量增大,起落架加強,使用低壓輪胎。裝“背景”雷射測距儀,“雄鷹”-23C瞄準器、KH-23導航系統。武器為1門Gsh-23機炮和4000千克的各種炸彈、火箭、X-23雷射制導炸彈及K-13空空飛彈等。米格-23БH是在Б型生產一小批後退出的改進型。裝P-29Б-300渦噴發動機,加力推力112.77千牛(11500千克)。採用米格-23M型的機翼,裝“雄鷹”-23H導航轟炸系統,增加防彈裝甲。大批生產出口。
米格-23БM和БK。分別於1973年、1974年投產。機載電子設備上得到改進,飛行控制系統中用數字式計算機代替了模擬計算機。
正式命名的米格-27於1973年開始生產,固定式進氣道,改進設備,可在能見度差的條件下攻擊地面活動目標。改裝1門30毫米Gsh-30-6機炮,機載電子設備作了改進,1973~1977年共生產560架。
米格-27K是1975年研製的改進型,主要改裝先進機載設備、機載火控系統和改掛先進武器。可使用電視制導和雷射制導炸彈及X-25MП反雷達飛彈,以及混凝土穿甲彈。1977~1982年共生產200架。
米格-27M是在K型的簡化版本,有一定改進,座艙內裝了電視螢幕顯示器。1978~1983年間生產150架。
米格-27Д是將早期型的機體加裝上M型的機載設備,共改裝了500架,可執行偵察任務。
米格-27MЛ是M型的出口型,設備簡化,1982年開始生產。1986年1月印度組裝的MЛ型試飛。1988年印度生產的米格-27MЛ“勇士”定型投產,至1992年生產165架。印度還為MЛ型改裝了“美洲虎”攻擊機的機載設備,其中包括法國的“阿加芙”火控雷達。
基本數據
翼展:14.25米/8.17米(最小/最大後掠角)
機長:17.08米
機高:5.99米
翼面積:34.16~37.27平方米
空重:11908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1796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0100千克
機內燃油:4560千克
最大載彈量:4000千克
最大速度:M1.7(高空)1350千米/小時(低空)
升限:17000米
航程:1750千米(機內燃油)
作戰半徑:540千米(帶副油箱,兩枚X-29空地飛彈)
起飛滑跑距離:950米
著陸滑跑距離:900米
限制過載:7.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