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FBC-1飛機是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殲擊轟炸機,是第一個自覺進行可靠性和維修性補充設計的機種,也是中國第一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管理系統研製的機種。FBC-1採用常規氣動布局。機翼為中等展弦比後掠式上單翼,外翼帶氣動扭轉,翼根帶填角。斜定軸全動中下平尾,大後掠單垂尾,單腹鰭。兩側進氣,蜂腰形機身,動力裝置為兩台中國自行研製的MK-202渦輪風扇發動機,可提供1萬公斤力的推力,其起落架為前三點式起落架,前起落架為後撐桿形式,主起落架為小輪距“外八字”搖臂式,猶如豹的前爪般站立著。座艙採用雙座串列式布局,前后座分別為駕駛員和領航員。機頭為圓錐尖狀向前探視,連同前後水滴型座艙蓋玻璃,使整個機頭高懸,似蛟龍探海一般。
主要特點
FBC-1的外形一掃傳統中國戰機之模式,預示著中國航空向21世紀騰飛。 的確,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7殲擊轟炸機的研製中,選中以米格—23為原型機進行改進。而米格—23.就採用了懸臂式上單翼,具有下反角的翼身融合設計。由於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大大提高了飛機高低空飛機性能。FBC-l總長23.32米,翼展12.70米,高度6.57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28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500千克,轉場航程3650千米。 新穎的設計成為技術關鍵。
FBC-1的主要作戰使命是執行對地/海攻擊任務,並具有一定的殲擊護航能力。該機可用於攻擊敵方戰役縱深目標,也可攻擊交通樞紐、前沿重要海、空軍基地、灘頭陣地、兵力集結點等戰場目標,還可以執行遠程截擊對敵大中型水面艦艇等攻擊任務。FBC-1具有較先進的武器火控系統,據悉,“飛豹”殲擊轟炸機的雷達搜尋範圍為150公里,射控雷達範圍為100公里,與國內目前的同類飛機相比,該機具有活動半徑大,攻擊威力強,突防性能優良,載彈量大,航程遠,強調在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能力等特點。
武器裝備
前機身右下側處裝有一門23mm雙管機炮(備彈200發),載彈量5000千克,可掛能以多種姿態發射的空空飛彈,也可攜帶4枚命中率極高的空艦飛彈。
尺寸數據:翼展12.71米,機長22.33米,機高6.58米。
重量數據:最大起飛重量28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50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M1.7,最大使用錶速1210千米/小時,作戰半徑1650千米,轉場航程3650千米。
空中奇蹟
中國“飛豹”戰機在試飛中試飛員們創造的一個個空中奇蹟以及其間驚心動魄的故事——1000米高空。首次試飛的“飛豹”突然高度表震脫,多處儀表不顯示……
1988年12月14日,閻良機場寒風刺骨。中國首次自行研製的超音速殲擊轟炸機“飛豹”首次試飛。
執行首飛的是剛剛被中央軍委命名為“試飛英雄”的空軍某試飛團團長黃炳新。
黃炳新的愛人陳文惠也悄然站在人群里,心裡七上八下的。
臨上飛機,黃炳新將一串鑰匙交給試飛團副政委周貴鮮:“老周,今天萬一有個閃失,我辦公室抽屜里有一封信,也可以說是遺書吧。這是我第一次寫遺書……”
黃炳新在遺書里寫了三句話:即使我這次犧牲了,為了國防的發展也是值得的;這些錢是我犧牲前交的最後一次黨費;家裡人不要給組織添麻煩……
舷梯旁,滿頭銀髮的“飛豹”總設計師陳一堅握著黃炳新的手,這已是陳總今天第二次同他握手了。就在扶梯登機的一剎那,黃炳新感覺有人拉他的衣角,回頭一看又是陳總:“老黃,拜託你飛我設計的飛機了!真有把握嗎?”
黃炳新認真地說:“老陳,您放心,只要飛機空中不解體,只要兩台發動機有一台在轉,哪怕其它儀表全部失靈,我也保證把它給你開回來!”陳一堅眼淚涌了出來。
“嘭”的一聲,一發綠色信號彈升起。黃炳新駕機在震天動地的轟鳴聲中躍入雲層。 按首飛預定計畫,飛機升到1000米高度後左轉平飛,繞機場上空一周后落地。但機身卻劇烈顫抖起來,接著速度表失靈,警告燈不停地閃現紅光,儀錶板上多處儀表不顯示……
黃炳新萬沒有想到剛上天就遭遇這致命的險情!
棄機跳傘,個人算是保險了,但研製了十多年的飛豹將前功盡棄,中國殲擊轟炸機的研製進程又要推後多少年……黃炳新很快作出抉擇:一定要把飛機開回去!他緊握駕駛桿操縱飛機降落。此時,他完全是在憑經驗和感覺在飛。
終於,機場跑道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了。他正準備放起落架和減速板,突然飛機一震,儀錶板上一個圓圓的東西被震脫落。黃炳新一看,是無線電高度表。再看儀錶板,儀表指針被震得看不清了。降落接地也是一大險關,完全沒有儀表指示怎么操縱控制?汗珠一下子從頭盔里鑽了出來。“咣——”的一聲,隨著飛機輪子的猛然接地,座艙里“嘩啦”一聲,儀錶板上2/3的儀表連著五顏六色的導線震落下來……
時速2000多公里。“飛豹”卻像灑水車一樣漏油……
1991年7月8日,又一次科研試飛即將起航。執行此次試飛的是空軍某試飛團正團職副參謀長、中國試飛員學院副院長盧軍。
盧軍是被俄羅斯試飛專家譽為中國當時幾個試飛尖子之一。當時只有他在“米格-21比斯”(Y)飛機上飛過大迎角、失速尾旋試飛等世界航空界公認的高難度科目,填補了我國航空事業的空白。他飛“飛豹”時起飛迎角常常是80°,幾乎是500米滑跑後垂直升空,然後倒飛改平。
“飛豹”在空中加速,以每小時2000多公里的速度飛行,當進入河南上空時,盧軍習慣地看了一下油量表,心中一驚:油量在迅速下降!有著豐富飛行經驗的盧軍馬上意識到,飛機在漏油!
他採取了一切措施,可油量還是在急劇地下降。他對準話筒喊道:“1號、1號,5號出現漏油,要求返航。”
機場指揮員聽到呼叫,立刻意識到這是嚴重的空中故障,當即回答:“5號迅速返航,注意安全!”同時讓機場上空所有飛機避讓。
“飛豹”終於在跑道盡頭出現了。一般歸航飛機,須作一個小航線,即轉一圈落地。為節省油料,盧軍直接對準跑道,降低高度。此時“飛豹”像一個灑水車,拉起一道濃濃的油霧,在藍天綠地間看得一清二楚。
“飛豹”安全落地了,油箱只剩下30多公升油!好懸哪!再晚一會兒,就是機毀人亡的慘劇。
事後查明,是飛機一個輸油軟管脫開造成漏油。
5000米高空,1150公里時速。“飛豹”方向舵突然飛掉了……
1992年8月19日,黃炳新駕機對“飛豹”進行又一次科研試飛,機上帶有四枚飛彈,飛行時間為30分鐘。
此前他飛過兩次,在高空,飛機出現嚴重震動,機身就像要散架一樣,儀表指針看不清楚。在地面實驗時,震動現象沒有發生,還須重新裝上儀器監控,上天找原因。任務又落到首席試飛員黃炳新肩頭。
黃炳新駕機飛到5000米高空時,飛機震動得與前兩次一樣。當錶速飛到每小時1150公里做俯衝向左盤旋動作時,耳機里猛然傳來“咚”的一聲巨響。他以為發動機停了,一看沒停。“老楊,看是不是飛彈掉了?”後艙的楊步進一看:“四個飛彈都沒掉!”
是什麼玩意兒造成這么大的響聲呢?黃炳新心裡想著,用腳一蹬右腳舵,飛機卻一點也不聽使喚。他瞬間作出判斷:飛機的方向舵飛掉了!
用於控制飛行方向的方向舵安裝在飛機的垂直尾翼上,3米高1米多寬。飛機失去方向控制,如同高速行駛的汽車方向盤突然失靈,後果可想而知。
黃炳新心裡清清楚楚:在世界航空史上還沒有過失去方向舵、完全靠調整副翼把飛機飛回去的先例……
只要伸手一觸身旁的彈射救生系統按鈕,黃炳新個人立馬會化險為夷。但他意識到,上萬人十多年的技術積累全都凝結在這架機上。只要有千分之一的希望,就絕不能讓“飛豹”夭折在自己手裡!
他一邊向地面塔台報告“飛機不好操縱”,一邊緊握操縱桿不斷調整副翼,控制飛機搖搖晃晃向機場飄。
沒有了方向舵的飛機幾乎無法駕駛。黃炳新對後艙的老楊說:“萬一不行,你跳傘,我把飛機飛回去。如果我犧牲了,你就把這個情況向上面報告一下。”楊步進說:“團長,你不跳傘,我也不跳!”
黃炳新沒把這一險情告訴塔台,自有他的心思:告訴塔台,天上和地面都緊張,險情就不好處理了。
沒有方向舵的飛機,操縱起來相當困難。在高空速度越大,影響越小,關鍵是低速落地。飛機要落地,轉彎要靠輔翼改平後,由於沒有方向舵,飛機飄飄悠悠的。
終於要降落了,但飛機卻晃晃悠悠對不準跑道,經過若干個回合的折騰和飄蕩,“飛豹”總算平安著陸了……
黃炳新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的奇蹟,震驚了世界航空領域。
超音速試飛。“嘭”的一聲“飛豹”的座艙蓋不翼而飛……
1997年6月19日上午,試飛團副團長譚守才和戰友彭連啟駕“飛豹”執行超音速試飛任務。
11時05分,當他們在7000米的高空以1000多公里的時速完成試飛科目準備返場時,警告燈突然亮起,緊接著一聲怪叫,飛機的駕駛艙失去密封,座艙蓋開始漏氣,座艙的壓力突然減小。高速氣流的衝擊使兩人的頭、耳、眼疼痛難忍,譚守才瞬間失去了知覺。待清醒後,他明白這是死神對他們的又一次挑釁,他一面鎮靜地向地面指揮員報告,一面迅速操縱飛機下降高度——
然而,當高度降至1540米時,只聽“嘭”的一聲巨響,前座艙蓋被拋到了九霄雲外,強大的氣流將他壓在座椅靠背上動彈不得,氣流的呼嘯聲震耳欲聾,譚守才既看不到前方的空域,也聽不到耳機里地面指揮員的聲音,而且,由於座艙蓋飛掉,使彈射跳傘系統失去了保險,譚守才隨時都有被彈離飛機的危險。
這種故障在飛行中是很少見的。死神正一步步地向兩人進逼!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譚守才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無論如何要保住戰鷹,保住這凝聚上萬人智慧和心血的戰鷹,保住機上這些珍貴的科研數據!
座艙蓋飛掉後,下邊還有幾英寸高的一點根兒,勉強能擋點風。譚守才拉下頭盔風鏡,身體前傾緊貼儀錶板,憑著多年的駕技努力使飛機向機場方向靠近。
終於能看見跑道了。譚守才將飛機穩穩地對準跑道,下滑,接地,放傘,然後安穩地停在跑道盡頭。
事後查明,工廠的工人在安裝座艙蓋時將活門螺釘裝反了。
經過十年試飛,“飛豹”終於成為填補中國殲擊轟炸機空白的完全成熟的新機種,成為捍衛我國領空、領海的新型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