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1.謂插花於冠。
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現象,到了宋朝更日益普遍,《宋史·禮志十五》:“禮畢,從駕官、應奉官、禁衛等並簪花從駕還內。” 宋廷專門規定,皇帝賜花百官,以羅花最貴,宰執以上官方可得之;欒枝次之,賜以卿監以上官;絹花賜以將校以下官。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據《夢粱錄》記載,皇帝祝壽御筵畢, "賜宰臣、百官及衛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新進士釋褐於國子監,祭酒、司業皆坐彝倫堂,行拜謁簪花禮。”

2.猶戴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簪花》:“今俗惟婦女簪花,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李漁說: “富貴之家,如得麗人,則當遍訪名花,植

名曰鬧嚷嚷。節日間、新婚時,婦女簪花,有絨花、珠花、絹花種種,簪於纂上、鬢角上,偶爾亦有滿頭簪花的。少女則於端午節時簪艾、簪石榴花。1972 年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絹花,雖歷千年,色彩仍然保持鮮艷。據明《五三騁輯錄》記載: 晉人以剪花為業,染絹為英莖,捻蹄為綾耦,剪梅若生之事。
3.古代書體的一種。 明 王彥泓 《有女郎手寫余詩數十首筆跡柔媚紙光潔滑玩而味之》詩之二:“ 江令詩才猶剩錦, 衛娘書格是簪花。” 清 錢謙益 《觀美人手跡戲題絕句》之四:“芳樹風情在,簪花體格新。”清 朱彝尊詞《風入松》:“簪花小字篋中看,別思迴環。”

簪花遊戲

義鬥草:這是舊時春夏間花草茂盛季節里人們的一種遊戲,又稱“鬥百草”。
簪花:舊時插於頭上的首飾。即是“斗花”,是“鬥草”的一種形式。“簪”有戴或插之意。
鬥草簪花,有相互戴插以奇花多者優者為勝,或者互玩鬥百草遊戲。一種古代遊戲。競採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常於端午行之。《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每日只和姊妹丫頭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畫吟詩,以致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