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憂傷如蛇《升庵簪花圖》明陳洪緩(1598~1652年)
絹本 設色
縱143.5厘米 橫61.5厘米
內容概述
《升庵簪花圖》中所畫的楊升庵,四川新都人,1488年生,1559年卒,曾以殿試考取狀元第一名,受翰林院修撰,嘉靖年時做皇帝的清官(即老師)。因堅持正義,被皇帝流放到雲南,從37歲到72歲病死於流放地。心情一直憂鬱痛苦。他在雲南瀘葉,曾一時醉酒,用白粉塗面,頭作雙丫髻,插花其上,由學生們抬著他,請女伎捧場,遊行城市,此事被傳為美談。陳洪綬的失意和狂放行為正與楊升庵此舉心境通。因此將此景繪入筆下,但他沒畫學生抬著楊升庵,而畫他大腹便便,雙臂下垂,步履蹣跚地行於大道。其神態呆遲,形貌古怪、肥胖而笨拙,顯示出長期受壓抑困惑乃至形神都變異的狀態,身後細弱的二女子,順從地跟在楊升庵後面,好奇而擔憂看著楊升庵怪誕的行為。作者介紹
生平陳洪綬(1597-1652),字章侯,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早年受業於學者劉宗周、黃道周門下,崇禎十五年為國子監生,曾被召為舍人,內廷供奉,不久離京南歸。明亡後,一度於紹興雲門寺出家,因自號悔遲,意號老遲、雲門僧。後長期在杭州賣畫為生。工詩文,著有《寶綸堂集》行世。人物、花鳥、山水皆長。早年深受李公麟影響,也吸收趙孟頫與錢選的長處。晚年用筆,深厚獨到。曾學於藍瑛,故所畫山水中的樹木,有著武林派的意趣。他畫人物,富於誇張,在藝術形式上,表現出一種追求怪誕的傾向。他所作山水亭榭,筆法蒼老潤潔,頗有古人遺意;花鳥蟲草,勾勒精細,設色濃麗、清輕兼備,用筆從方棱轉向圓勁,曲盡生物之情趣,特別是寫飛蝶小鳥,游蜂蚱蜢,蕉葉花蕊,月季蘭菊,常用古拙艷麗的對比手法,使所畫的對象意趣橫生,給人以美感。作品特點
其人物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尤以繡像插圖影響最大。明崇禎年入國子監,專替王室臨摹歷代帝王像,因得縱觀內府藏畫,遂藝事益進。他的人物畫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借古喻今,寄託情懷,所畫的人物形象古線條沉著勁練,勾勒精細,色調清雅,風格雄健,特別是精細誇張的手法所表現的人物,富於強烈的個性感。曾請教於藍瑛,並廣師古人傳統,不拘成法,富於創造。所畫人物形象奇古,線條沉著勁練,精勾細染,尤善於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人物,個性極強。早年用筆粗重,多方筆,晚年漸趨圓勁細秀,富於裝飾意味。陳洪綬的畫風對清末以來的畫壇影響很大,著名的“海上四任”都繼承了他的傳統。
主要作品陳洪綬一生創作豐富,傳世作品主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女仙圖》軸、《荷花鴛鴦圖》軸、《梅石圖》軸、《戲嬰圖》軸,藏廣東省博物館的《仕女圖》軸,藏於南京博物院的《雜畫》冊等。香港收藏家劉均量藏有《醉吟圖》,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藏有的《對鏡仕女圖》。國外收藏陳洪綬作品最多的要屬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藏有《宣文君》、《老子騎牛》、《羅漢》,《林下高士》、《尋幽》等陳洪綬精典作品,美國檀香山美術館收藏陳洪綬晚年52歲的精品《陶淵明歸去來圖》,反映了他不同時期畫風的變化。
皇室的畫家陳洪緩,浙江諸暨人。因為崇禎皇帝喜愛他的畫,入宮當了小官,明亡以後,因此丟了營生,無奈入寺成了僧人,面對清燈、古佛,終日打禪、吃粥。他的畫有濃重的裝飾味道,格調清雅,在人物畫上為明末清初時獨有創新的畫家。
三十七歲倒運
《升庵簪花圖》的主角是楊慎。這位倒運的四川人,曾經考中過進士,但是無端的惡運似乎不招自來,只因惹惱了嘉靖皇帝,被放逐雲南,那時三十七歲,心情鬱悶之極,直到七十二歲病死在那裡。
似醉非醉
其實畫中的不可思議的楊慎,恐怕實際上是陳洪緩自身命運的寫照。表情迷茫,黯然心傷的楊慎,其變形的臉和沉鬱的神態,足可以讓人斷腸。心境黯然的楊慎真有點不知自已在何處,也許他正看著遠處小草發獃,為它的多葉煩惱。惡運有如纏蛇,足令人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