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1.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種緊袖服裝。袖端上半長可覆手﹐下半特短﹐便於射箭。2.箭衣:又稱箭袖衣,是戲曲舞台上扮演帝王、駙馬及高級武官的軍常服。它的造型是清代蟒袍的原型,又稱龍箭袖(指馬蹄)。滿族發源於長白山區,以遊牧為主,冬季寒冷,為防手凍,常用獸皮護於腕部及手背,並能翻上、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馬蹄”形狀的袖口-一馬蹄袖。箭衣是便於射箭的服裝。而射箭時又常常騎馬,為方便起見,清代蟒袍下擺四面開口。在戲曲舞台上,為適應表演的需要,將箭袖衣作為動作幅度較大的武將軍常服。
記載
明葉紹袁《痛史·啟禎記聞錄》:“撫按有司申飭,衣帽有不能備營帽箭衣者,許令黑帽綴以紅纓,常服改為箭袖。”《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內中走出一個人來,頭帶一頂武士巾,身穿一件青絹箭衣。”清洪升《長生殿·賄權》:“浄扮安祿山箭衣氊帽上。”《中國歌謠資料·滬諺外編·山歌》:“前清時代,箭衣裝起皮髚袖,蒙茸細毛都濕透,淋漓盡致,無伸無縮,出門口,自家不規矩,惡作劇一場,只悶受。”
造型
它的造型是清代蟒袍的原型,又稱龍箭袖(指馬蹄)。滿族發源於長白山區,以遊牧為主,冬季寒冷,為防手凍,常用獸皮護於腕部及手背,並能翻上、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馬蹄"形狀的袖口--馬蹄袖。箭衣是便於射箭的服裝。而射箭時又常常騎馬,為方便起見,清代蟒袍下擺四面開口。在戲曲舞台上,為適應表演的需要,將箭袖衣作為動作幅度較大的武將軍常服。
式樣
小圓領,里連襯著白護領、大襟、瘦袖,袖口裝著一塊馬蹄形的袖蓋。箭衣長達腳面,其特點是:束腰、緊身,人腰部往下,前後都有開岔。箭衣分為龍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種。 滿族箭衣的款式源於狩獵和征戰。大襟,無領,窄袖,上加帔領。因袖口在射箭時有護手作用,而稱作“箭袖”,又因形似馬蹄而稱作“馬蹄袖”,這種款式後來成為禮服的定製。
分類
龍箭衣:全身繡著龍,除皇帝穿以外,大將、附馬都可以穿用。此外,扮大太監的,也穿龍箭衣。清代官位品級的標誌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銹的文禽、武獸的補子來顯示的。太監沒有官位,不能穿補服,只能穿箭袖蟒袍,所以後來舞台上扮演高級太監的穿龍箭衣。花箭衣:上邊繡著各種各樣的團花圖案,箭衣底子了有各種顏色,一般的中層人物都可以穿。
素箭衣:全身料子都是本色,一點也不繡花,常見箭衣顏色有白、黑、紫、灰。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還有一部分身分較低的人穿用。
兵衣是早期戲曲舞台上扮演兵卒或勇士的服裝,又稱"號衣"。"上手"軍服為土黃色,"下手"軍服為寶藍色。傳統戲曲中,官兵稱為"上手",民兵或番兵稱為"下手"。它是古代戰士的生活原型在戲曲舞台上再現,未經藝術加工,表現不出美的舞台效果,目前已不採用,而是採用色彩鮮艷、刺繡華麗的"兵衣"。兵衣一般採用藍色、紫色、黃色、綠色等多種色彩。
藍兵衣的穿用人物有《挑滑車》中的宋兵、紫箭衣的穿用人物有《天門陣》中的遼兵。
京劇服飾知識介紹
京劇知識·京劇服飾
京劇是中國近代戲曲的代表,其舞台服飾也是京劇藝術極具特點且最能吸引觀眾的特定手段。本任務介紹京劇服飾知識,做本任務相關詞條要求配圖。 |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服飾
在中國的戲曲舞台上,傳統戲是經久不衰的一朵奇芭,其服飾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讚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那些傳統戲中的服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