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式
胄

前立
最常見的前立是“鍬形”。鍬形種類樣式很多,初期則多作狹長形,裝在雕鏤精美的“鍬形座”上面。後來鍬形座乾脆做成獸頭狀,稱為“獅齧”。兜上的吹返非常大,並飾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狀物,這種裝飾在整套大鎧的各個部位都可能出現,稱為“居文金物”。鋂分多層(一般為五層,稱為五枚綴),最上連線兜的,叫“缽付之板”,下面分別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為“菱縫之板”。武士們割據相爭的時代,是沒有統一鎧甲制服的,所以為了區別陣營,笠印和笠標就先後出現。大鎧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腦後結以笠印,因此即使沒有笠印,笠印付環和其上的“緒”(繩帶)結成總角,還是都要保留的。
脅楯
大鎧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板、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板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板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板,和下面的草摺——這草摺,和聯繫胴甲的草摺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栴檀板與鳩尾板

障子之板
肩部連繫前後胴甲的除了“緒”以外,還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馬手袖”)頂部的“袖之冠板”,以緒相連。胴甲下面連綴草摺,分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後部的引敷三個部分。 首先,大鎧除去存在的最後階段,一般沒有很華麗的前立,既然已經有了鍬形,再加金色龍形前立,多少有點不倫不類。其次,喉倫(護頸)和脛當(護大腿),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鎧上是沒有的。大鎧以外的防護,只有籠手(防護小臂)、手甲(防護手背)、臑當(防護小腿)而已。穿大鎧的武士,一般著馬上沓,是以麻或草編織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歷史演變
大鎧從產生到在實戰中消亡,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它的形制也是在逐漸變化的。
時期 | 跨度 | 特點 |
第一時期 | 平安時代、鎌倉時代到到南北朝時代 | 以大鎧為主 |
第二時期 | 從南北朝時代到室町時代 | 以胴丸、腹當為主 |
第三時期 | 從室町時代到戰國時代 | 以腹卷為主 |
第四時期 | 從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期到江戶時代 | 以具足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