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R.

笛卡爾,R.

笛卡爾,R.是17世紀法國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二元論者、唯理論者。舊譯笛卡兒。1637年他發表了用法文寫的第一部著作《論方法》,產生了很大影響。

笛卡爾,R.

正文

笛卡爾,R.17世紀法國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二元論者、唯理論者。舊譯笛卡兒。
生平和著作 笛卡爾 1596年 3月 31日生於都侖省拉愛城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布勒丹省議院參議官。他1604年入拉·費雷士的耶穌會公學,接受傳統教育,除神學和經院哲學外,還學了數學和一些自然科學。但是他對學校傳授的中世紀學說越來越不滿意,課外讀了大量雜書,接觸到一些新思想。1612年他以優秀成績畢業,但深感閉門讀書無用,決心走出校門,用自己的理性來解決科學問題。他對法學、醫學、力學、數學、光學、氣象學、天文學以至音樂都有研究的興趣,並且接觸到各方面的學者。1618年他離開法國荷蘭參加軍隊,充當文職志願人員,後來到巴伐利亞參加了日耳曼人的軍隊。退伍後定居巴黎,專門從事科學研究,企圖建立起新的科學體系。他曾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世界》一書,效法N.哥白尼G.伽利略式的做法,但當時教會反動勢力很大,羅馬教廷對伽利略進行了迫害,笛卡爾有所顧慮,終於打消寫作這部著作的計畫。這時他對思想方法進行了研究,1628年寫成《指導心智的規則》,但生前並未發表。他感到在法國進行研究和著述易擔受風險,要另找一個比較適宜的環境。1629年他遷居資產階級已經取得政權的荷蘭,在那裡隱居了20年。
1637年他發表了用法文寫的第一部著作《論方法》,產生了很大影響。1641年他又用拉丁文發表了《形上學的沉思》,比較詳細地論證了他已經提出的論點,並且附有事前向當時著名哲學家們徵求來的詰難,以及他自己對這些詰難的駁辯。1644年,笛卡爾發表了他的系統著作《哲學原理》,這部書不僅包括他已經發表的思想,而且論述了他的物理學理論,還包括過去未發表的《世界》一書的內容。1649年,他最後發表了心理學著作《論心靈的感情》。
在荷蘭,教會頑固勢力也沒有停止對他的敵視,有的大學禁止講授他的學說。1649年他應瑞典女王克里斯丁娜邀請赴宮廷講學,由於不適應北方的寒冷氣候而患病,1650年 2月11日在斯德哥爾摩逝世。
基本學說 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期,歐洲資產階級已經登上歷史舞台,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各國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是資產階級僅僅在少數地區取得了政權,大多數地方還在封建統治之下。在笛卡爾生活的法國,教會勢力嚴重地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為神學服務的經院哲學敵視科學思想,用火刑和監獄對付先進的思想家和科學家。批判經院哲學,建立為科學撐腰的新哲學,是先進思想家的共同任務。笛卡爾和F.培根一樣,打出了新哲學的大旗。他們指出經院哲學是一派空談,只能引導人們陷入根本性錯誤,不會帶來真實可靠的知識,必須用新的正確方法,建立起新的哲學原理。從他們起,哲學研究開始重視科學認識的方法論認識論
認識方法和哲學體系 經院哲學以聖經的論斷、神學的教條為前提、用亞里士多德三段論法進行推論,得出符合教會利益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基礎是盲目信仰和抽象論斷。笛卡爾指出,我們不能盲從。我們已有的觀念和論斷有很多是極其可疑的,這些觀念有的來自感官,但是感官會欺騙我們,而且我們會做夢,夢境是虛幻的,還有一些觀念出於推論,我們在這些事情上也會犯錯誤。我們處在真假難分的狀態中是不可能確定真理的。為了追求真理,必須對一切都儘可能地懷疑,甚至像“上帝存在”這樣的教條,懷疑它也不會產生思想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破舊立新,這就是“笛卡爾式懷疑”。這種懷疑不同於否定一切知識的不可知論,而是以懷疑為手段,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所以被稱為“方法論的懷疑”。他把懷疑看成積極的理性活動,要拿理性當作公正的檢查員。他相信理性的權威,要把一切放到理性的尺度上校正。他認為理性是世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人人都有一份,不多不少。這樣,權威就不再在上帝那裡、教會那裡,而到了每個人的心裡了。這是對經院哲學的嚴重打擊。
笛卡爾認為,凡是在理性看來清楚明白的就是真的。複雜的事情看不明白,應當把它儘可能分成簡單的部分,直到理性可以看清其真偽的程度。這就是笛卡爾的真理標準。 這是在認識論上套用理性主義,即 “唯理論”。笛卡爾是17世紀唯理論的創始人,他並不完全排斥經驗認識中的作用,但認為單純經驗可能錯誤,不能作為真理標準。在他看來,數學是理性能夠清楚明白地理解的,所以數學的方法可以用來作為求得真理的方法,應當以這種方法找出一些最根本的真理來作為哲學的基礎。笛卡爾從哥白尼、枷利略的新科學中借來的帶有機械論性質的方法,曾經對哲學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形上學思想方法的弊病。
笛卡爾把他的體系分為 3個部分:①“形上學”,即認識論和本體論;②“物理學”,即自然哲學;③各門具體科學,主要是醫學、力學和倫理學。他把“形上學”比作一棵樹的根,把“物理學”比作樹幹,把各門科學比作樹枝,以此表明哲學的重要地位,但也指出果實是樹枝上結出的,以表明科學的重要意義。笛卡爾的“形上學”中有新的思想,也有不少經院哲學的殘餘。他的“物理學”擺脫了經院哲學,是典型的機械唯物主義,是對哲學的新貢獻。笛卡爾本人是傑出的自然科學家,他把變數引進數學,將幾何學和代數學結合起來,創立了解析幾何學;他在物理學上提出了動量守恆的觀念;他以物質的渦旋運動說明太陽系的生成,成為I.康德宇宙起源說的淵源。這些科學成就都超越了機械論的局限。
“形上學” 笛卡爾認為我可以懷疑一切,但有一件事卻是無可懷疑的,即“我懷疑”。我懷疑也就是我思想。既然我思想,那就必定有一個在思想的我,即“思想者”。“我思故我在”的論題,是笛卡爾全部哲學的第一原理。“我”的本質是思想,又稱為“靈魂”,是認識的主體,是精神實體。他提出,我會懷疑,而懷疑不如認識那樣完滿,因此我的存在是不完滿的、有限的,但是心中有一個最完滿的上帝的觀念,不完滿的我不能是這一觀念的原因,它只能來自最完滿的上帝本身,所以說上帝存在。笛卡爾從經院哲學家安瑟爾謨那裡取來的“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本身是神學的、唯心主義的,他卻用來論證物質世界及其可知性。他說我心裡清楚明白地有“形體”的觀念,這觀念不可能是我自己造成的,只能是上帝創造了“形體”,又把“形體”的觀念放到我心中。既然最完滿的上帝不可能欺騙我們,那么“形體”也就是真實可靠的實體。笛卡爾的“上帝”為精神和物質的存在,為我們能夠認識物質世界提供了保證,並且迫使神學為科學服務。這在當時教會勢力猖獗的條件下為新哲學塗上了一層保護色。
笛卡爾肯定了兩個實體:靈魂和形體。他認為這兩個實體是彼此獨立存在的。靈魂的屬性是思想,形體的屬性是廣延。這是典型的二元論。為了溝通這兩個毫無共同之處的實體,以說明科學知識的客觀性,他又把上帝作為橋樑,說靈魂和形體只是相對的實體,兩者都是絕對實體上帝所創造的。笛卡爾的學說保留著經院哲學的客觀唯心主義,當時受到唯物主義T.霍布斯P.伽森狄的批判。
在認識論方面,笛卡爾認為我們有 3種觀念:①通過感官從外面得來的,常常是混亂的錯覺;②理性本身固有的,即“天賦觀念”,如幾何學原理之類,它有清楚明白的必然性;③我們自己任意製造的,如美人魚之類,這純屬虛妄。他完全否定第三種觀念,對第一種觀念持懷疑態度,認為第二種觀念必然正確。他認為科學不能只是感性現象,必須是必然的理性認識,這一主張對發展理論科學有積極意義。但是他把理性認識說成“天賦的”、非外來的,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受到了唯物主義者J.洛克的深刻批判。笛卡爾還認為錯誤的來源不在於理智,而在於我們的自由意志,但是受理智約束的意志又是我們的認識必不可少的。
“物理學” 笛卡爾的“物理學”是他的哲學中的重要部分,是唯物主義的。他明確指出,在自然界,物質是唯一的實體,天和地是由同一物質構成的。物質只是廣延的東西,不能思想。整個物質世界的廣延是無定限的,不可能構想它有一個界限,界外還有什麼別的東西,物質的可分性是無定限的,不可能有什麼不可分的原子存在,也不可能有任何“虛空”,因為“虛空”意味著沒有物質的廣延,而廣延是不能離開物質的。笛卡爾認為空間就是廣延,他反對絕對空間論。這樣的物質理論比古代的原子唯物論前進了一大步。但是他把物質說成只是廣延的。把物質的多種形態都歸結為位置的移動,這是機械論。他認為動物是個自動機,只是運動而沒有思想的靈魂,同非生物一樣。這也是機械論的觀點。機械論有廓清神秘主義的作用,卻不能說明更複雜、更高級的事物。說到時,笛卡爾認為人既有形體又能思想,是兩個實體結合而成的。既然這兩個實體毫無共同之處,用解釋生理現象的機械論不能解釋心理現象,他為此煞費苦心。提出松果腺是形體和靈魂接觸點的想像。這說明在科學還不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時代,他不自覺地傾向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去猜測。他遇到的困難,也表現出二元論的危機,要解決這類問題必然要克服二元論。笛卡爾已走上這一克服過程的起點。
影響 笛卡爾的學說有廣泛的影響。他的“我思故我在”強調認識中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啟發了康德,成為從康德到G.W.F.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的主題,推動了辯證法的發展。正如他的解析幾何引出微積分一樣。經過他改造的“上帝”觀念,也鼓勵了B.斯賓諾莎對它作進一步的改造,把“上帝”等同於自然,用唯物主義克服二元論。在笛卡爾以後,為了克服他所造成的困難,人們作出了種種努力。在“笛卡爾學派”中,N.de馬勒伯朗士站在唯心主義一邊,強調上帝的作用,認為人們的認識完全依賴於上帝。G.W.萊布尼茨也用上帝的“前定和諧”來說明身和心的無聯繫的一致。另一些人則站在笛卡爾“物理學”的機械唯物主義一邊,克服他的“形上學”中的唯心主義,把唯物主義的第二種形態發展到高峰。這就是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
參考書目
 Kuno Fischer, Descartes und scine Schute,Herdelberg,1878.
 Michael Hoeker, ed., Descartes, Critical andInterpretive Essays, John Hopkins Univ.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1978.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