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觀念

天賦觀念

源於古希臘,17世紀的法國唯理論哲學家R.笛卡爾是典型代表;這種學說又為現代西方哲學所繼承和發展。 屬於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認識論。他從新興的科學中借來機械方法,對我們的知識進行分析,指出一切知識都是由觀念構成的,這些觀念一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通過感官從外界得來的,帶著個別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會欺騙人們,因此單憑感性經驗不能形成無可懷疑的科學知識;第二類是人們由理性直觀得到的,如數學的、形上學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白,無可懷疑,這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第三類是人們憑空虛構的,如飛馬之類,沒有客觀有效性,當然不能成為科學。

觀念

概述

源於古希臘,17世紀的法國唯理論哲學家R.笛卡爾是典型代表;這種學說又為現代西方哲學所繼承和發展。 屬於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認識論。

起源

西方哲學中一種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認識論學說。這種學說源於古希臘,典型代表是17世紀的法國唯理論哲學家R.笛卡爾;這種學說又為現代西方哲學所繼承和發展。

古希臘唯心主義者柏拉圖重視“一般”,提出“理念”的學說,認為人的認識是靈魂“分有”理念。他斷言人在生下來之前,靈魂里就已經分有各種各樣永恆的普遍形式“理念”,只是在靈魂與肉體結合而降生為人的時候把它們暫時忘記了;後來受到經驗的刺激,引起回憶,才重新恢復他原有的精確知識。在柏拉圖以後,早期的斯多阿學派討論邏輯和認識的問題,注意到理性活動有邏輯的必然性,人人都會得出同樣的邏輯結論,於是認為每個人的心靈里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則,成為一切認識的基礎。他們把這些原則稱為“共同的想法”,認為既然是人人共具的,就不能來自經驗,應當是天賦的。

發展

近代精確科學的發展,如N.哥白尼的天文學和G.伽利略的物理學,促使人們重視客觀有效而又普遍必然的科學知識,進而要求為這些知識作哲學論證。唯理論者特彆強調普遍必然性,認為沒有普遍必然性就不是科學知識。笛卡爾提出數學作為科學的典範,要求一切科學知識都要做到象數學那樣確切可靠。他從新興的科學中借來機械方法,對我們的知識進行分析,指出一切知識都是由觀念構成的,這些觀念一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通過感官從外界得來的,帶著個別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會欺騙人們,因此單憑感性經驗不能形成無可懷疑的科學知識;第二類是人們由理性直觀得到的,如數學的、形上學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白,無可懷疑,這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第三類是人們憑空虛構的,如飛馬之類,沒有客觀有效性,當然不能成為科學。笛卡爾認為第二類觀念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來自個別的、偶然的感性經驗,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賦觀念”。這是與唯物主義反映論相對立的先驗論。笛卡爾之所以走入唯心主義的先驗論,是因為他的機械論方法把理性和感性、心靈和肉體絕對分開,對立起來了。在笛卡爾之後,天賦觀念說為唯理論者所繼承,受到經驗論者的反駁。

B.斯賓諾莎雖然在本體論上克服了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提出實體一元論,但在認識論上深受笛卡爾的影響。他和笛卡爾一樣重視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把理性認識放在首位,認為真理是自明的,理性直觀到的清楚明白的“真觀念”,是一切科學的基礎。這種真理自明論強調科學觀念的直觀性、內在性,與反映論相對立。經驗論者J.洛克對天賦觀念說提出了批判,認為人生下來的時候心靈里一無所有,好象一塊乾乾淨淨的白板,並沒有儲存著任何天賦的痕跡,一切觀念都是生後印到心靈上的。他說人們是通過感覺接受外界的描畫,或者通過反省攝取心靈活動的情況,才形成各種觀念的;感覺和反省都是經驗,經驗是人的知識的唯一來源。洛克的“白板說”斷言人在認識時純粹是被動的。G.W.萊布尼茨針對這一點提出反駁,指出認識主體並不是被動的,正好相反,是能動的。普遍必然的觀念本來潛在於主體中,只是通過經驗由潛意識的狀態進入意識狀態。他們的辯證法思想使認識學說提高了一步,注意到應當研究認識的主觀能動性,但他的認識論畢竟屬於唯理論的範疇。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I.康德曾向自己提出任務,解決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對立問題。他認為知識的確象經驗論者所主張的那樣,是從經驗開始的,但只是在時間上始於經驗,並非在內容上來自經驗。他同唯理論者一樣,把知識了解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嚴格科學知識,稱之為“先天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不能是外來的,只能是認識主體所固有的先驗形式,如感性的空間和時間,知性的概念或範疇。沒有這些先驗的形式,就不可能有經驗。所以,康德的觀念學說,一方面接受經驗論的外部刺激思想,另一方面仍然保留天賦觀念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成分。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存在一些天賦觀念說的變種,A.N.喬姆斯基的語言哲學就有這種成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