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R.

笛卡兒,R.

正文

笛卡兒,R.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1596年3月31日生於圖倫,1650年2月11日卒於斯德哥爾摩。他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早年就讀於拉弗萊什公學時,因孱弱多病,被允許早晨在床上讀書,養成了喜歡安靜,善於思考的習慣。1612年去普瓦捷大學攻讀法學,四年後獲博士學位。旋即去巴黎。1618年從軍,到過荷蘭、丹麥、德國。1621年回國,正值法國內亂,又去荷蘭、瑞士、義大利旅行。1625年返回巴黎。1628年移居荷蘭,從事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等領域的研究,並通過數學家М.梅森神父與歐洲主要學者保持密切聯繫。他的著作幾乎全都是在荷蘭完成的。1628年寫出《指導哲理之原則》,1634年完成以哥白尼學說為基礎的《論世界》(因伽利略受到教會迫害而未出版)。1637年,笛卡兒用法文寫成三篇論文《折光學》、《氣象學》和《幾何學》,並為此寫了一篇序言《科學中正確運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論》,哲學史上簡稱為《方法論》,6月8日在萊頓匿名出版。此後又出版了《形上學的沉思》和《哲學原理》(1644)等重要著作。1949年冬,他應邀去為瑞典女王授課,1650年初患肺炎,同年2月病逝。
笛卡兒生活在資產階級與封建領主、科學與神學進行激烈鬥爭的時代。早在讀書時,他就對統治歐洲思想界的經院哲學表示懷疑和不滿。多年的遊歷,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交往,多方面的科學研究以及不斷地自我反省和思考,使他堅信必須拋棄經院哲學,探求正確的思想方法,創立為實踐服務的哲學,“才能成為自然的主人和統治者”。他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想和模型,提出了以數學為基礎的、以演繹法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他一直為捍衛他的學說同教會和其他反動勢力進行鬥爭。
笛卡兒,R.
《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學史上的地位。文藝復興使歐洲學者繼承了古希臘的幾何學,也接受了東方傳入的代數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用數學方法描述運動成為人們關心的中心問題。笛卡兒分析了幾何學與代數學的優缺點,表示要去“尋求另外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好處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在《幾何學》卷一中,笛卡兒把幾何問題化成代數問題,提出了幾何問題的統一作圖法。為此,他引入了單位線段以及線段的加、減、乘、除、開方等概念,從而把線段與數量聯繫起來,通過線段之間的關係,“找出兩種方式表達同一個量,這將構成一個方程”,然後根據方程的解所表示的線段間的關係作圖。在卷二中,笛卡兒用這種新方法解決帕普斯問題時,在平面上以一條直線為基線,為它規定一個起點,又選定與之相交的另一條直線,它們分別相當於x 軸、原點、y 軸,構成一個斜坐標系。那么該平面上任一點的位置都可以用(x,y)惟一地確定。帕普斯問題化成一個含兩個未知數的二次不定方程。笛卡兒指出,方程的次數與坐標系的選擇無關,因此可以根據方程的次數將曲線分類。《幾何學》提出了解析幾何學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標誌著解析幾何學的誕生。恩格斯把它稱為數學的轉折點。此後,人類進入變數數學階段。在卷三中,笛卡兒指出,方程可能有和它的次數一樣多的根,還提出了著名的笛卡兒符號法則:方程正根的最多個數等於其係數變號的次數;其負根的最多個數(他稱為假根)等於符號不變的次數。笛卡兒還改進了F.韋達創造的符號系統,用α,b,с,…表示已知量,用x,y,z,…表示未知量。
笛卡兒在物理學、生理學和天文學等方面也有許多創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