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民族之一。竹子的結實竿挺,虛中潔外,外表油潤,色澤近琥珀,且具有渾厚堅韌的特性,被人們認為是祥瑞之物。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甚少,明中葉以後至清代,竹刻名家輩出,使竹刻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明代竹刻藝術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喜定縣)、金陵(今南京市)兩地,分為嘉寶派、金陵派。嘉定朱松鄰祖孫三代的深刻法(指浮雕和圓雕),金陵李耀、濮仲謙的淺刻法,清初張希黃的留青刻法,均為竹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三朱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圓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它與透雕均屬竹刻中的陽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體效果。刻竹方法為鏟去較多竹地,使文飾凸起於上,並能分出層次,高浮雕可分五六層,使器物有圓渾之感,三朱竹刻用刀如運筆,生動有力,人物及動物神態自然。明代竹刻金陵派創始人濮仲謙,刻法與嘉寶派不同,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鑿磨,時人稱之“大璞不斫”。其作品大都略施刀刻即生自然之趣,使器物古雅可愛。金陵派的主要技法為淺刻,即竹刻中的陰文刻法。這種刻法不僅有線也有面,刻出的景物可再現書畫的筆情墨趣。清中期竹刻工藝出現了留青刻法,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書畫紋飾,由於簧色潔淨無瑕,嫩簧嬌潤,宛如象牙。使用這種技法的人物以張希黃為代表。
清初,繼承明代中葉以後的竹雕工藝傳統技法,首推嘉定派第一名手吳之璠。他創造的以淺浮雕突出題材,留空四周作背景的雕法取北魏浮雕工藝,刻畫人物生動。以封錫爵、封錫祿為代表的練水竹刻世家,累代相傳多至五六代以上。封錫祿工圓雕,擅竹根人物,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入京,以竹藝值養心殿,名乃大噪。這是竹刻藝人服務宮廷之始。雍乾之間,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可推周顥。他對書畫有一定造詣,擅以陰文刻山水、人物、樹石,將南京畫法運用到刻竹藝術上,用刀痕再顯筆墨意趣,刀法秀麗挺勁,對清後期竹刻藝術影響較大。竹刻至乾隆時期為鼎盛期。嘉道以後,就以貼簧取而代之,地區也不僅限嘉定、金陵兩地而擴大到東南諸省,以浙江省為主。
相關詞條
-
竹雕
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是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中國是...
基本簡介 歷史起源 主要流派 文化品味 鑑識 -
德陽樓竹雕工藝品
德陽樓竹雕工藝品,是傳統徽派手工雕刻製作的竹雕工藝品特產。
-
工藝品
工藝品,即手工藝的產品。是一種通過手工或機器將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有藝術價值的產品。工藝品來源於生活,卻又創造了高於生活的價值。它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充...
簡介 民間工藝 工藝美術 藍印花布 樹脂工藝品 -
邵陽竹雕
邵陽竹雕,起源於邵陽,寶慶翻簧竹刻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時期。1963年為人民大會堂貴賓廳製作長3.6米,寬2米的巨幅竹簧雕刻兩副,題材為“洞庭岳陽樓”和...
簡介 歷史 工藝特點 藝術特點 產品分類 -
黃岩翻簧竹雕
翻簧竹雕是我國竹刻工藝品中的一個主要品種,也叫“貼簧”、“竹簧”、“反簧”。其工藝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一層竹簧,經煮曬、壓平,膠合或鑲嵌在木胎...
簡介 起源 發展 現狀 -
翻簧竹雕
翻簧竹雕因雕刻在毛竹內壁的簧面上而得名。其工藝是將毛竹去青取簧,經過煮、曬、壓平後、膠合或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後磨光,雕刻成各種山水、人物、花鳥圖案,...
簡介 精美之處 -
竹雕筆筒
竹雕筆筒是用竹子雕琢而成的筆筒,它的出現表現出當時文人隱逸的思想情趣,使竹刻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成為中國歷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養...
竹雕筆筒的養護 朱三松竹雕筆筒 -
明竹雕老人挖耳圖筆筒
明竹雕老人挖耳圖筆筒,明代竹雕工藝品。此作鏤雕工藝極佳,人物塑造尤其出色,已非一般文房玩物可比。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竹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