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殼雕
竹殼雕又名筍殼雕,是以毛竹筍殼為原料,通過繪畫、雕刻、剪貼、上光等工藝製作而成的新穎工藝品。首創者是樂清民間藝術家吳貞山,現在他的兒子吳濤林在傳承父輩手藝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優秀作品有《出征前》、《五虎將》、《四大金剛》和《福祿壽喜》。竹殼雕集竹雕(淺雕)、脫俗、竹編於一身,體現了筍殼自然本色、花紋及質地輕巧的特點,別具一格。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故問世後甚受青睞,遠銷美、英、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已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錄。
竹殼雕的材料很有講究。如果還是埋在土裡的筍,殼就太嫩,易碎,不能雕刻。只有成熟後自然剝落的竹殼才行,而且只能選取離地面1米以上、3米以下的那段做材料,那部分竹殼的厚度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花紋也最好看。竹殼雕的工藝比較複雜,光是一個人物造型就要花費一周左右的時間。先要把竹殼浸在水裡2至3天,竹殼上的一層毛才會脫落,然後再將竹殼脫脂陰乾。有了這些竹殼材料還不夠,雕塑所需的毛胚需用泥巴塑成,為了有定型效果,還要在毛胚外面包上一層玻璃鋼。一層一層將竹殼貼在毛胚上,按照藝術構思仔細進行雕刻,再貼,再雕刻……如此反覆4至5遍,才能做出竹殼雕的藝術造型。在貼竹殼時還要配合使用一種能使竹殼軟化的特製膠水,以保證雕刻時拿捏出最符合要求的外型。待給竹殼雕塗上彩漆、噴上無色的蟲膠漆後,竹殼雕作品才算是真正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