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科名:雕蛾科科拉丁名:Glvphipterigldae
種名:白鉤雕蛾
種拉丁名:Glyphipterissemiflavanalssiki
國內分布:
吉林、遼寧、河北、河南、湖南、浙江
國外分布:日本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一5mm,翅展14mm左右,體灰黑色。觸角絲狀,灰褐色。前翅灰黑色,前線距翅基2/5處至翅頂角有短白色條斑6個,在第二、第三條斑下方有銀白色斑點1枚,在臀角處有銀白色斑點5枚,呈梅花形排列,翅中至後緣有斜行較寬而彎曲的白斑條1枚。足勝節、附節上有黑色與白色相間的環紋。卵卵圓形,長徑0.7—0.8mm,短徑0.4—0.5mm。乳白色,卵面有縱紋,一端截形,截狀四周有乳狀突起。幼蟲體長7.2-10.5mm,淡粉綠色,體半透明,可見體內白色組織。頭黑褐色,前胸背板灰褐色,被背線分割為二。尾部圓錐形,尾板黑色。氣門淺橙色,略有突出,以前胸氣門和尾氣門較為明顯,突出部分在呼吸時可以縮人皮下。越冬前幼蟲背線、亞背線紅色。幼蟲5齡,1-5齡各齡幼蟲頭殼寬分別為0.17—0.22mm,0.29-0.35mm,0.42-0.44mm,0.47-0.50mm,0.58-0。63mmo蛹體長6mm,初化時乳白色,後漸變為黃褐色。中胸兩側、翅芽上方為灰黃色。前胸背扳兩側有1對棘,第二至第七腹節氣門突出成棘狀,以第五至第六腹節的突出最甚,羽化前黑褐色。英紡錘形,長7.0-8.5mm,絲質結成網袋狀,白色或灰白色,略透明。生物學特性
在浙江1年1代,以老熟幼蟲在被害竹枯葉鞘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到4月中旬幼蟲結繭化蛹,4月下旬到5月中旬成蟲羽化,並於新竹葉耳處產卵,初孵幼蟲從葉鞘處鑽入危害,6月下旬幼蟲老熟越夏越冬。3月底到4月上旬,連續數天日均氣溫在10”C以上時,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從侵入扎爬出,立即爬往葉鞘、小技上,最遠可爬到毛竹槓上。經數小時後,可在竹葉鞘、竹葉背面、小技及竹槓上吐絲結英。從繭的網狀孔中,可以看到幼蟲化蛹及羽化活動狀況。幼蟲結成繭後,停息數日,開始化蛹。化蛹多在晚上。化蛹時將老熟幼蟲脫下的皮從繭的下端排出。蛹歷期為17-28天,平均24.3天。4月中旬當日均氣溫超過20C時,成蟲開始羽化,羽化時間多在凌晨。羽化時成蟲從蛹背蛻裂縫中爬出,需時10多分鐘。隨之再從繭的疏鬆一端鑽出,經10多分鐘靜伏,再振動雙翅,翅即全展,可以爬行。成蟲白天活動,陰雨天及天黑後均靜伏於竹葉背面或竹枝上。成蟲較活躍,常在竹葉正面,以前足為中心,高速度的旋轉圓圈,常1-2分鐘才飛去。在飛行時,成蟲在空中也常轉大小不等的圓圈飛行。卵散產,多產於新抽竹葉的葉鞘上端或葉耳處,每處1粒,偶有2粒。成蟲壽命5—7天,成蟲期約20天。初孵幼蟲在竹葉路上爬行,尋覓適宜處所鑽入葉鞘,以葉鞘基部為多,蛀孔很細,經1-2天蛀孔處只能見1個深褐色的小斑點。幼蟲在葉鞘內由下往上取食中心葉的葉柄,中心葉不再生長,捲縮不展,逐漸枯黃乾縮而死,幼蟲糞便排於蛀道中。幼蟲在葉鞘內取食至頂部可調轉頭往基部取食,3齡幼蟲再調轉頭向上取食。當葉鞘內嫩物質被吃空後,可在葉鞘頂端處蛀孔爬出,爬行尋找較嫩的竹葉葉鞘,在葉鞘頂端處蛀孔鑽入。較大的幼蟲多為頭向下取食,中心葉也停止生長,逐漸枯黃乾縮。幼蟲初次侵入危害的中心葉枯死部分較短,再次侵入被害的中心葉枯死部分露出較長。幼蟲5齡,在蛀道中脫皮,蛀道中可見到幼蟲頭殼。6月份後,幼蟲老熟,在蛀道下面咬取竹葉鞘內壁纖維,並吐絲結一層薄繭越復、越冬。天放初孵幼蟲常被蜘蛛捕食;鳥可啄被葉鞘捕食鞘內幼蟲。幼蟲爬出葉鞘轉移或者熟幼蟲出鞘爬行結繭,亦常被螳螂、蜘蛛捕食。寄生天敵有2種,均屬小蜂科。其中1種6月寄生,在竊主體內越冬,翌年4月底羽化,但寄生率較低。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秋季及時清除山皂角樹下枯枝落葉,以消滅含羞草雕蛾幼蟲或蛹;樹木數量不多時可驚落幼蟲捕殺之。2.化學防治在白鉤雕蛾幼蟲取食期可用50%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噴霧;在幼蟲鑽出葉鞘結繭時可用50%甲胺磷3000倍液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