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軒[10]

稼軒[10]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辛棄疾(1140年5月1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中國山東濟南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詞人。

簡介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生平大事記

宋高宗紹興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
五月十一日(公曆與5月28日)生於山東歷城四風閘
宋紹興十七年、金皇統七年(1147年)
自謂兒時嘗入京師禁中凝碧池,或在本年前後。
宋紹興十九年、金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年)
辛棄疾10歲。
有師事劉瞻、蔡松年之說。與党懷英同學。宋紹興二十三年、金貞元元年(1153年)
辛棄疾14歲。
領鄉舉。
宋紹興二十四年、金貞元二年(1154年)
辛棄疾15歲。
第一次趕考失榜後有燕山之行或在本年。
宋紹興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1157年)
辛棄疾18歲。
第二次趕考失榜後有燕山之行或在本年。
宋紹興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年)
辛棄疾21歲。
祖父辛贊之卒至晚在本年。
宋紹興三十一年、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
辛棄疾22歲。
金攻宋。鳩眾二千人起事,隸耿京,為掌書記。
宋紹興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
辛棄疾23歲。
賈瑞(義軍中獨稼軒知書禮)受命奉表南歸,正月十八日至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閏二月,縛張安國至建康就刑。差江陰簽判。
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
辛棄疾25歲。
江陰簽判任滿去職。
宋乾道元年(1165年)
辛棄疾26歲。
漫遊吳楚。與濟南同鄉周孚訂交。上表《美芹十論》,任廣德軍通判。
宋乾道二年(1166年)
辛棄疾27歲。
漫遊吳楚。任廣德軍通判。
宋乾道三年(1167年)
名稱:陳冬至 1999年作 辛棄疾像 立軸
辛棄疾28歲。
漫遊吳楚。任廣德軍通判。
宋乾道四年(1168年)
辛棄疾29歲。
通判建康府。與史正志、葉衡、趙彥端等交遊。始作長短句。
宋乾道五年(1169年)
辛棄疾30歲。
在建康通判任。
宋乾道六年(1170年)
辛棄疾31歲。
召對延和殿,上兩疏。遷司農寺主簿。
宋乾道七年(1171年)
辛棄疾32歲。
在司農主簿任。作《九議》上虞允文。
宋乾道八年(1172年)
辛棄疾33歲。
出知滁州。建奠枕樓。婦翁范邦彥之卒,最晚當在本年。
宋乾道九年(1173年)
辛棄疾34歲。
在滁州任。上表天子,奏議國事,未果。
宋淳熙元年(1174年)
辛棄疾35歲。
辭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因葉衡薦,召見,遷倉部郎官。
秋遊建康賞心亭,作《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宋淳熙二年(1175年)
辛棄疾36歲。
在倉部郎官任。六月,出為江西提刑。撲滅茶商軍,加秘閣修撰。
宋淳熙三年(1176年)
辛棄疾37歲。
在江西提刑任。秋後調京西轉運判官。
宋淳熙四年(1177年)
辛棄疾38歲。
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與范成大游渚宮。遷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
宋淳熙五年(1178年)
辛棄疾39歲。
在江西安撫使任。召為大理少卿。初識陳亮。秋,出為湖北轉運副使。
宋淳熙六年(1179年)
辛棄疾40歲。
春,改湖南轉運副使。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是年作《摸魚兒》(更能銷幾番煙雨》;進《論盜賊札子》。
宋淳熙七年(1180年)
辛棄疾41歲。
在湖南安撫使任創置“飛虎”軍。冬,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
識拔趙方。
宋淳熙八年(1181年)
辛棄疾42歲。
在江西安撫使任。與曾豐、黃人傑等游。冬,改除浙西提刑。旋因台臣論列罷職
歸帶湖。築帶湖新居,名“稼軒”,終身以此為號。
宋淳熙九年(1182年)
辛棄疾43歲。
帶湖閒居。范開從學。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
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
辛棄疾46歲。
於期思得瓢泉。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辛棄疾48歲。
居帶湖。主管沖佑觀
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
辛棄疾49歲。
范開編《稼軒詞甲集》成。友人陳亮過訪瓢泉,留連十日乃別。作《賀新郎》(老大哪堪說)等。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
辛棄疾50歲。
居帶湖。杜游來訪。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
辛棄疾52歲。
居帶湖。奉福建提刑之命。
宋紹熙三年(1192年)
辛棄疾53歲。
在福建提刑任。秋,攝帥事。歲末,召赴臨安。
宋紹熙四年(1193年)
辛棄疾54歲。
召見,遷太府少卿。秋,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
與先人來廷紹相識。
宋紹熙五年(1194年)
辛棄疾55歲。
在福建安撫使任。秋,罷職。陳亮逝世。
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
辛棄疾56歲。
卜築瓢泉居所。
宋慶元二年(1196年)
辛棄疾57歲。
帶湖住宅被焚,移居瓢泉。
(此前稼軒長短句多雅適,未有“豪放派”之鋒芒)。
宋慶元四年(1198年)
辛棄疾59歲。
居瓢泉。與吳紹古時相過從。
宋慶元六年(1200年)
辛棄疾61歲。
居瓢泉。為文祭朱熹
宋嘉泰元年(1201年)
先人來廷紹出知紹興府,辛棄疾喜曰:“來君來,事濟矣,祖宗恥,可雪矣!”
宋嘉泰二年(1202年)
辛棄疾63歲。
居瓢泉。
宋嘉泰三年(1203年)
辛棄疾64歲。
三年底或四年初,為先人來廷紹作墓志銘。
《稼軒詞乙、丙、丁集》俱成。遂得《稼軒詞》(又名《稼軒長短句》)
夏,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疏奏州縣害農六事。十二月,召赴臨安。
辛棄疾初識陸游,多有嘉和。曾贈一廬與陸游,陸游不受。
宋嘉泰四年(1204年)
辛棄疾65歲。
正月,召見,言鹽法、陳伐金事。加寶謨閣待制。三月,差知鎮江府招兵萬餘人。
宋開禧元年(1205年)
辛棄疾66歲。
劉過來訪。六月改知隆興府,旋因言者論列,與宮觀。秋,歸瓢泉。
宋開禧二年(1206年)
辛棄疾67歲。
奉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進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改試兵部侍郎,均辭免。
召赴臨安奏事。
宋開禧三年(1207年)
辛棄疾68歲。
與在京宮觀。八月,病歸瓢泉。九月,金人言取韓�胄首級,韓大怒,立招稼軒進京,進樞密都承旨,上章陳乞致仕。九月十日卒。葬鉛山縣南十五里陽原山中。

藝術造詣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如《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里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賀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讚揚。《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這些作品大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
此外,其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樂》(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詞,如〈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寫得儲蓄蘊藉,言短意長。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像,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傳世名篇

摸魚兒

題解
見《稼軒長短句》。詞題《花�詞選》作“暮春”,《草堂詩餘》作“春晚”。作者自題曰:“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此詞為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棄疾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往湖南時所作。
原文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地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水龍吟

題解
見《稼軒長短句》。題為“登建康賞心亭”。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歲的辛棄疾,以中原義軍將領的身份,由已淪陷的故鄉山東投歸南宋。不久,向孝宗獻奏《美芹十論》,暢論抗金大計,朝廷不納。乾道五年(1169)辛充疾被任命為建康通判,登賞心亭,面對大好江山,想到收復中原的事業一籌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詞。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滿江紅

題解
見《稼軒長短句》。題為“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花�詞選》作“感興”。淳熙五年(1178),辛棄疾由大理少卿,出任湖北轉運副使,乘舟溯江而行,作此詞,是年三十九歲。此詞寫舟中所見所感。
原文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曾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行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要尋,今猶昔。

西江月

草書辛棄疾詞
題解
見《稼軒長短句》。題為“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閒居上饒時,曾築書堂於上饒西之黃沙嶺,往來其間。這首詞當作於此時。此詞描寫農村夏夜景物,有明月、清風、疏星、小雨,有蟬聲、蛙聲,還有稻花的香氣,在寧靜的氣氛中蘊含著一片生機,反映作者對農村生活的恬適心情。風格清新活潑,筆調靈活輕快,乃描寫田園風光之佳作。
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醜奴兒

題解
見《稼軒長短句》。題為“書博山道中壁”。約作於淳熙十四年(1187)以前。博山在江西上饒附近,風景優美,作者閒居上饒時,常往來於博山道中,作詞甚多,此即其一。此詞以“少年”時春花秋月的閒愁和“而今”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哀愁作對比,在“欲說還休”中包含多少政治上遭受打擊、恢復大業難以實現的痛苦。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主要成就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
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己亥……》,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迴腸盪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鷓鴣天》的下闋:“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樸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

影響

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故居及墓葬

辛棄疾紀念館

在濟南小清河畔,有一個鄉鎮,名叫遙牆鎮,那就是名聞遐邇的宋代傑出詞人辛棄疾的故鄉。他就是在那裡起身,拉起隊伍抗金的。為紀念先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歷城區政府在遙牆鎮四鳳閘,修復了辛棄疾故居,興建了辛棄疾紀念館。
這組仿宋建築群,大門是巍峨壯觀的四柱三門石坊,正門橫額有中國著名書法家武中奇題寫的“辛棄疾故居”五個大字。穿過石坊為六角碑亭,石碑正面刻的是稼軒公遺像,下方碑文是“辛公稼軒,名棄疾,字幼安,宋高宗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卯時,出生於濟南府歷城縣四鳳閘村。”背面刻的是“宋兵部侍郎賜紫金魚袋稼軒歷仕始末”。碑亭後面是雄偉的辛棄疾塑像,像高2.8米,用家鄉歷城特產“繡川綠”花崗石雕塑。

墓碑

辛棄疾死後葬於江西上饒的鉛山縣永平鎮,陳家寨鄉彭家灣村的牛皮嶺半山腰,現存墓碑為辛棄疾後人在清乾隆年間所立,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並書之輓聯:辛棄疾之墓“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評價

劉克莊《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小聲鏗�,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思想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破陳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等詞中,他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對抗金戰鬥的回憶。另外,在《賀新郎》(陳同甫自東陽來過年)、《摸魚兒》(淳熙已亥)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示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
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在藝術成就方面,辛詞以生動、誇張的描繪和想像,形成了他的豪放風格。因為有戰鬥實踐,他在表現戰鬥場景時能營造雄奇闊大的意境,而且文詞生動,筆墨飽滿。辛詞常用比興寄託的手法。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詞人以惜春又怨春的心態,暗示他對當局的矛盾心理。這是詞人明顯受到傳統的“美人香草”表現手法影響的體現。
個人經歷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在中國文學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棄疾自22歲率領2000多家鄉父老兄弟起義抗金,便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卻屢屢蒙受讒劾,賦閒20年,直至憂憤而死。從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閒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來往於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任上和帶湖、瓢泉之間;而居帶湖亦時往瓢泉小住。瓢泉,是這位愛國詞人南渡後的最後歸宿地。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當年農曆十一月,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湧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園林式莊園建成。
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舉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棄疾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乾乾淨淨,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臨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玉樓春戲賦雲山》等等,都是辛詞中描寫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這些詞句表現了辛棄疾對瓢泉山水風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棄疾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1205年秋,又被罷官,辛棄疾懷著滿腔憂憤回瓢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這年農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沒有實現的遺願離開了人世。死後葬在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
辛棄疾墓在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坐北朝南。立於紹定年間(1228―1233),其側驛路旁有稼軒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毀墓殘。清代辛棄疾後裔於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駁陸離,字跡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間是“顯故考率公稼軒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孫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東山辜染安北囗立”,據考,此為辛棄疾之仲子辛櫃之後裔所立。建國後,1959年辛棄疾墓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後兩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層,頂堆黃土,兩連圍以墳櫃。墓高2.5米,直徑2.5米,占51.5平方米。
墓前有郭沫若題寫的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褚人獲

褚人獲(1625~1682),字稼軒,又字學軒,號石農,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康熙二十年前後在世。終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詩善文,尤喜涉獵歷代稗史軼聞,著作頗多,最能代表其文學成就的是《隋唐演義》。他有多方面的才能,著作頗豐。傳世的有《堅瓠集》、《讀史隨筆》、《退佳瑣錄》、《續蟹集》、《宋賢群輔錄》等。他交遊廣泛,與尤侗、洪升、顧貞觀、毛宗崗等清初著名作家 過從甚密。
書籍封面(15張)
隋唐兩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間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但作為長篇講史小說卻開始於明代。到了清初,長篇歷史演義大量湧現,所涉及的內容上自遠古,下至明朝,幾乎構成了一個完整、細密的歷史系列。《隋唐演義》就是這個系列中的一個環節。在《隋唐演義》問世之前,羅貫中曾經編纂了《隋唐志傳》。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訂,稱為《隋唐兩朝志傳》。褚人獲就是以此書為主,又參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詞話》無名氏《隋煬帝艷史》以及唐宋傳奇、戲曲、民間傳說等材料,如《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開元天寶遺事》、《太真外傳》等。作者廣采博收,精心編撰,將眾多的人物、繁雜的事件,悠長的歷史熔於一爐,形成一部有機的藝術整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