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說起西河戲,也許外鄉人至今還比較陌生,而在贛北星子、九江、德安、永修一帶的人對它卻非常熟悉,尤其是在星子縣,對這個在此流傳了140餘年的戲曲藝術童叟皆知,連農村的小學生也能哼上幾句“羅成叫關”。
2008年西河戲被列入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又被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拜師學藝
1965年,鐵門程村有幾場西河戲演出,程光華在《借東風》中扮演諸葛亮,演得非常出色,當時的導演是西河戲第六代傳承人程宜鵬大師,竟找到他說:“光華,你把諸葛亮演得這么好,除我教你的之外,還有些東西你是從哪裡學來的。”程光華回答說:“自從接受了演諸葛亮的角色後,我特意買了一部《三國演義》,書中關於諸葛亮的事,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同時對照劇本中諸葛亮的唱詞和道白,仔細思考和琢磨了一番,我認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我就怎樣演。”當時的程宜鵬大師認為程光華是演戲難得的人才,便問他是否願意入班學戲,這令程光華喜出望外,第二天便正式拜程宜鵬為師。入班後,他刻苦努力,虛心學習,主攻正生(老生)行檔。後來,史無前例的“文革”開始,西河戲也在革除之列,於是他只得告別了舞台,當起了自己的農民。
推陳出新
1978年,癱瘓了十幾年的西河戲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日漸富裕的百姓想起了令他們開心的地方戲,他們自發的組織起業餘戲班。這時,許多老藝人再度出山,風華正茂,演藝出眾的程光華師傅最受村民喜愛了,於是又開始了他農閒、節日、日夜為村民排演的藝術生涯了。1979年,程光華在縣文化館向省匯報演出的整理新本《三哭殿》中擔任角色時,為西河戲的改革創新建立了第一功。因為西河戲班歷史以來都無女演員,旦角皆由男人扮演,唱腔中音高用一個調門到底。而整理新本中的三個旦角都由女演員扮演,特意實驗男女聲同台,要將原調提升。程光華經努力訓練,他以高昂清亮的嗓音獲得了改革的成功,得到了參與的老藝師們讚賞,稱他為“改革派”。1981年底,他在蛟塘鄉西廟楊村組織了十幾個姑娘,排了幾場西河戲,於1982年元旦出演。這對西河戲的推廣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現在婦女登台演出普及全縣。
程光華感知了西河戲推陳出新的甜頭後,增強了他對藝術追求的執著,以後他每次登台表演,都不完全照搬前輩藝師的老一套,而是自己根據劇情設計,做到舉手投足恰到好處,或學習各地劇種之長處獨創風格,獲得了多次獎勵。 寓教於樂 程師傅在多年的教戲的演出中,他將西河戲這個傳統文化舞台,作為黨紀國策的宣傳陣地。
1993年,蓼花鎮士林村來了一位台灣台北大學的老教授萬正泰,帶著孫女回老家探親。萬教授是西河戲第四代傳人萬正榜的族弟,對星子戲很懷念,他一回來就很想看家鄉戲,便請程光華領班上演。程師傅為他選了一場《四郎探母》,並自演楊四郎。他將楊四郎別家十五年的心情表現得非常真切、感人,令台下不少觀眾流淚,萬先生和孫女在台上放聲大哭。演出結束後,萬先生對台下的鄉親說:“今晚的演出太令我感動了,楊四郎離家十五年,我離家四十五年,我要對我的列祖列宗有所報答。”事後,萬先生出錢重建了祖堂,並親自題寫了對聯:“百姓皆有祖,萬氏豈無宗。”他又為本村修了一條幾公里長的水泥大路。
虛心學習
為了西河戲能與時俱進,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和思想觀念,從而擴大觀眾面,更好地為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服務,程光華認真學習和積極參與現代戲的演出。作的《桃歡李笑》中的男主角,這是個表現現代農家如何正確處理好鄰里關係的小喜劇,他虛心地向縣劇團的專業導演學習,把個“焦二叔”的角色演得活靈活現。今年,他又在反映新農村建設的新戲《壠上人家》中,扮演了縣村建辦主任的角色,經過勤學苦練,從開始的緊張彆扭到後來輕鬆自然,在縣文廣局送戲下鄉演出中獲得了觀眾好評。
整理與研究
程光華師傅不僅在演技、執導和司鼓(指揮)方面都算得好把手,他還著力於對西河戲藝術的整理、研究和提高。
自新世紀以來,程光華師傅在年節繁忙的排練、演出任務之餘,便是自己看戲、看劇本、整理劇本。如今他自己整理改編了上百個傳統劇本,去其糟粕,吸其精華,以適應時代要求。他還編寫了上十個新編歷史劇,以填補傳統戲中傳奇本太少的空白,如《春秋二花》、《洞房賠情》、《血袍記》、《羅衫記》等,還創作了現代戲《一口塘》、《大學生招親》等。
保護與傳承
程光華早在1982年就開始了收徒傳藝,後隨著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慕名而來學藝的人越來越多了。至今已有姜小玉、程亮財、陶三金、尹傳英等十幾名,如今他們對西河戲也已造詣漸深,在農村逐漸揚名了。其中尹傳英是程師傅收的第一個女徒弟,也是全縣正式拜師學藝的第一個女演員,她在西河戲調演中多次獲獎,受其影響,現有不少女演員拜程師傅學戲。至此,我們從程光華藝師身上,已看到了西河戲藝術保護和傳承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