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彩色兵馬俑,秦始皇的工匠們在塑造、焙燒好兵馬俑後,對兵馬俑包括車、馬均精心彩繪,完成了這畫龍點睛的一筆,兵馬俑在最初都是彩繪的,後來因深埋地下、火燒等原因,有的彩繪脫落,有的因遇空氣等原因變成了灰色,出土時大多數陶俑表面的彩繪已損失殆盡。
概述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正式進行第三次考古發掘,沉睡地下兩千多年的兵馬俑將被再次喚醒。考古專家推斷,
此次發掘的200平方米範圍內將出土11尊兵馬俑。秦始皇的工匠們在塑造、焙燒好兵馬俑後,對兵馬俑包括車、馬均精心彩繪,完成了這畫龍點睛的一筆,整個兵馬俑便活了起來。然而在埋入地下兩千多年的漫漫歲月中,秦俑俑坑遭受焚毀、坍塌及多次山洪沖刷,加上地下多種有害因素的影響,出土時大多數陶俑表面的彩繪已損失殆盡。如果被挖的區域沒全部被火燒過的話,人們很可能會看到精美的彩色兵馬俑。而那些殘存的少數彩繪,保存狀況也不好,稍不留意就會隨土壤掉落,若不進行有效的保護,殘留下來的彩繪很快就會蕩然無存。
技術保護
為了妥善地保護好這些彌足珍貴的秦俑彩繪,秦俑館的保護工作人員從1979年建館開始,經過初期艱苦的摸索,後期與國外的合作,直到2001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文物保護科技成果終於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鑑定,認為該成果在“以生漆為底層的彩繪文物保護領域中,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陶體上的生漆可使施彩面滑澀相宜,吸水性適度,但卻給文保工作者帶來了與其它彩繪文物不同、也更具難度的問題。
目前研究出兩種成功的保護方法,其一是用抗皺縮劑(聚乙二醇)和加固劑(聚氨酯乳液)聯合處理法。聚乙二醇的
作用是抗皺縮,該試劑可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水分,使彩繪生漆層保持濕潤,隨後緩慢失水,使加固劑在彩繪完全乾燥前,即可作用於彩繪,從而達到加固的目的。其二是採用單體(甲基丙烯酸羥乙基酯)滲透,電子束輻照加固法。該方法考慮到大分子加固劑不易達到彩繪和陶體之間起到加固作用,選用小分子的甲基丙烯酸羥乙基酯單體,先滲透過彩繪,再利用電子束輻照引發,使液體狀態的小分子變為大分子長鏈固體狀態,達到加固目的。比較而言,前者實用性較好,而後者保護效果更佳。接著又進行了發掘現場的保護試驗。基於抗皺縮劑和加固劑聯合處理法,總結出了一套適用於發掘現場的保護工藝,對剛出土的彩繪陶俑實施了精細的保護處理,首次成功地保護了整尊彩繪秦俑,至此已完成了2號坑內的6件彩繪秦俑的保護工作。
彩繪秦俑的成功保護,使我們能夠欣賞秦俑的色彩之美。我們發現,除了鎧甲外,秦國軍隊沒有統一的服裝顏色,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備的。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裡,服飾的顏色是“與民無禁”的。所以秦俑五顏六色的服裝色彩是當時民間的流行色。
製作方法
秦俑彩繪是由褐色有機底層和彩色顏料層構成。褐色有機底層的主要成分為中國生漆,而陶俑身上殘存的彩繪顏色,主要有紅(硃砂,鉛丹)、綠(石綠)、藍(石青)、紫(紫色矽酸銅鋇)、黃(密陀僧)、黑(炭黑)、白(磷灰石,鉛白)等,多為天然礦物質材料。其中的紫色矽酸銅鋇和鉛白、鉛丹均被認為是人工製造的,這種紫色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俑是現在知道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實物。而與此大約同時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藍,與之有著相似的化學結構,它們有著何種聯繫不得而知,但卻有著同樣的神秘。至於鉛白與鉛丹的製造,分別見於公元前四世紀的《計倪子》和公元前2世紀的《淮南子》兩書中。《史記·貨殖列傳》也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秦皇帝以為貞婦客之”一段,也說明早在秦代,有關顏料的貿易與製造就已經開始了。
在完成了秦俑彩繪成分的分析研究後,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測試手段,揭示彩繪的損壞機理。首先搞清了彩繪的結構,也就是施彩方法:先在陶體上塗以生漆,再施以礦物顏料。陶體上的生漆可使施彩面滑澀相宜、吸水性適度,卻給現在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帶來了與保護其它彩繪文物不同,也更具難度的問題。在漫長的地下埋藏過程中,彩繪的顏料調和劑生漆底層均已老化,顏料層內部的結合力、彩繪各層之間、底層與陶體之間的粘附力都很微弱;特別是生漆底層對水分的散失非常敏感,出土後文物從原先極高的濕度環境中突然暴露在一般濕度下,生漆層迅速失水,引起劇烈收縮、龜裂、起翹、捲曲,造成了彩繪脫離陶體。
挖掘方法
工作人員正在為發掘區內的夯土實施噴水加濕,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近半個月。據專家介紹,如今兵馬俑的保存環境已經變化很大,整個坑都已經乾透了,而埋在地下的濕度大約高於90%。在這樣的環境下出土,淤泥一剝落就極容易破壞可能出現的彩色陶俑的彩繪,因此加濕工作尤為關鍵。
經探測一號坑中大約共有6000尊兵馬俑。考古專家表示,以前出土的彩繪陶俑,絕大多數彩繪都已經剝落,因此兵馬俑看起來都是‘灰頭土臉’的。”這一次,發掘過程中就將採用現場彩繪保護工藝,觀眾將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威武軍陣。
武士彩俑
武士俑半邊臉上有彩繪,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現場,考古人員發現個別陶俑身上殘存著大面積彩繪。 考古人員發現一個破損嚴重的彩繪俑。後來又發現一尊完整彩繪俑,髮髻清晰可見,面容祥和,還留著八字鬍。考古人員在清理該武士俑的臉部時,發現其半邊臉上存有大面積彩繪,讓人十分驚喜。隨著進一步發掘,陶俑身上出現彩繪的可能性比較大。
考古人員說,這是一尊鎧甲武士俑,保存狀況很好,是已發現的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連頭髮絲都清晰可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說,這兩個彩俑的發現預示著一號坑可能存在大規模的彩俑軍陣。
顏料之謎
專家發現陶俑身上殘存的彩繪顏色中,一種重要成分矽酸銅鋇是人工製造的。這種紫色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尚
未發現,只在超導世界裡的衍生物中發現過這種紫色物質,如此高科技合成物怎會套用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
此外2000多年前的青銅兵器依然光亮如新,專家研究發現這些青銅劍表面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但這種電子鍍鉻技術直至20世紀才出現,當年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至今無人知曉。
綠臉俑能否再現,在已經發現的兵馬俑中,“綠臉俑”備受矚目,有人戲稱是工匠的“惡作劇”。此次發掘會不會出現“綠臉俑”、“藍臉俑”?兵馬俑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人們期待此次發掘能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