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概況
產地
產於省會福州北峰的壽山石,有“石帝”“石後”之稱,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之六德,其石質、石色、石形,石紋豐富多彩,晶瑩滋潤,儲藏品種豐富,硬度為摩爾 2.5 — 2.7 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貴石而賤玉”之說。福州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將它打磨成石珠、石鏃了。目前已出土發現壽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南宋時,壽山石礦已規模開採。經元、明、清發展,形成了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
工藝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鑑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藝術價值
壽山石雕刻藝術品。明、清時期,壽山石雕的印鈕技法已達到極高的境界,明、清後期,對壽山石印章情有獨鍾,康熙等皇帝用壽山制寶璽,壽山石印章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徵,壽山石特別是田黃石身價也隨之倍增,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有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壽山石雕刻藝術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它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之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鑑賞收藏家們好評,壽山石在中國玉石傳統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其工藝品常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壽山石雕刻工藝品,特別是壽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們青睞。壽山石工藝品已經成為中國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以石會友”、“以石增緣”、“以石增情”成為壽山石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
藝術流派
壽山石雕藝術分成東門和西門兩大流派,東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後嶼一帶,西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帶。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藝術流派。潘玉茂、林謙培的傳人林元珠、林文寶、鄭仁蛟、林清卿、黃恆頌、林友清等都繼承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林文寶創作的各種印鈕千姿百態,自成風格;鄭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長處,使圓雕人物動物別具一格;林清卿獨僻溪徑,將中國畫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絕倫。東門派藝人講求造型偉岸,善取巧色,刀法矯健,作品玲瓏剔透,精巧華麗,雅俗共賞;西門派藝人善於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順,追求傳神意韻,作品造型飽含古樸,給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間。
壽山石雕藝術史上的兩個重要人物,即清康熙年間壽山石雕的一代宗師楊璇和周彬。
楊璇,又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間客居福州,首創“審曲面勢”雕刻法,即根據壽山石豐富的色彩,順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畫面,形神兼備,情趣盎然。楊璇在人物和獸鈕雕刻上,技法特別精到,是公認的壽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構思巧妙,刀法古樸,獨具匠心。
與楊璇同時期的還有一位宗師周彬。字尚均,閩南人,尤擅鈕雕,其技藝超凡,名冠當時,所制印鈕被專稱為“尚均鈕”,多為地方官吏進貢朝廷,作為皇家秘藏之珍。“尚均鈕”多是獸鈕,雕風精細,手法誇張,形態與眾不同,印旁常有博古紋,多取青銅器紋樣,並在紋中隱刻雙鉤篆字“尚均”
繼楊璇、周彬之後,福州還有董滄門、奕天、妙巷等人繼承“鈕雕”傳統,聞名於世。清同治、光緒年間,潘玉茂、林謙培二人繼承發揚周彬、楊璇的壽山石雕工藝傳統,各得其真,並各自收徒傳藝,各揚其長,以後又經世代相襲和發展,形成了兩個有同風格的壽山石雕藝術流派,也就是“西門派”和“東門派”。後經過逐漸的發展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學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