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西班牙語:GuerradelasMalvinas,拉丁語系國家又稱GuerradelAtlánticoSur,即“南大西洋戰爭”)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英語:MalvinasW-ar)或福克蘭群島戰爭(英語:FalklandsWar)或福克蘭海戰,也有部分媒體簡稱為福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基本信息

簡述

馬島戰爭示意圖 馬島戰爭示意圖

馬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局部戰爭。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反對以加爾鐵里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馬島採取軍事行動,來緩解國內危機。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入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月2日,加爾鐵里總統下令對馬島發動進攻。 隨後,英國派出海空軍對馬島和周邊海域的阿根廷軍隊發動進攻,登入並攻占馬島。阿根廷在遭受一系列軍事上的失敗後,於同年6月14日與英國簽訂停戰協定。英國通過本次戰爭重新控制了馬島,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放棄對該群島的主權要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戰爭中的戰敗引發了大規模反政府運動,導致加爾鐵里政府下台。在英國,伴隨著戰爭而來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加強了柴契爾夫人為首的政府的權威,並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選。這場戰爭在英國-阿根廷關係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並成為不少書籍、電影和歌曲的題材。

歷史爭端

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海航第2戰鬥攻擊機中隊執行任務的示意圖 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海航第2戰鬥攻擊機中隊執行任務的示意圖

英國和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以久。1592年,英國人約翰•戴維斯發現該島,但阿根廷則認為是葡萄牙戈梅斯於1520年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發現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並由此命名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18世紀初,大批法國人先後來到該島,稱為馬洛伊內群島,後轉化為西班牙語的馬爾維納斯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建立定居點,1765年英國人在西島建立定居點。1766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價格從法國手裡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領西島。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

1832年英國占領西島,次年占領東島。從此英阿對馬島的主權進行過多次談判,1982年雙方談判破裂,戰爭爆發。從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領馬島,一直到6月14日被英國奪回,戰爭結束,歷時74天。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 日,歷時74天的英阿馬島之戰,這一場未經正式宣戰的戰爭,外交家稱為“武裝衝突”,軍事家則稱為“馬島戰爭”,這是二十世紀第一場可算得上現代化的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本文簡稱馬島),位於南大西洋,東到西經57 °40’,西到西經62 °,南到南緯53 °,北到南緯52 °15’之間的海面上。該群島由346個島礁組成,總面積15800 平方公里,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個島嶼,主要有索萊達島(即東福克蘭島,本文簡稱東島),大馬爾維納斯島(即西福克蘭島,本文簡稱西島),總人口約兩千,絕大多數是英國移民後裔。首府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南喬治亞島是馬島的附屬島嶼,(本文簡稱南島),位於馬島東南716海里,西經39°南緯53°的海面上,面積3700 平方公里,居民隨季節變化時多時少,最多達500 人,首府為格里特維肯港。

馬島距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要衝航道麥哲倫海峽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國本土7000海里。屬寒帶氣候,島上多沼澤,生物資源貧乏,但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不僅位於溝通南半球兩大洋交通的必經之路,而且漫長曲折的海岸線組成的眾多港灣,構成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都利用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權。而近年來,馬島又成為開發南極的前進基地,其地位更顯重要。加上八十年代發現的海底石油,更加劇英阿對馬島主權之爭。

導火索

加爾鐵里,作為阿根廷當時集軍政大權為一身的領導人,意圖通過一場乾淨利落的馬島戰役的勝利,來轉移公眾對於經濟和人權問題的視線。阿根廷通過暗示可能入侵馬島,意圖對聯合國施壓,但是英國並沒有作出任何反應。英國的麻木和1981年英國皇家海軍計畫從馬島撤軍(作為在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畫的一部分),以及1981年的《英國國籍法》限制給予馬島居民全面的公民權這一系列事件,使阿根廷認為,用武力奪取馬島控制權的時機已經到來。

阿根廷海軍司令Jorge Anaya,是一個具有強烈反英情緒的人,他制定了一個全盤的攻占馬島的作戰計畫。在1982年初外交努力失敗後,作戰計畫在同年4月被最終確定。作為攻占馬島的前奏,1982年3月19日,一對阿根廷的愛國者攻占了位於馬島以南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他們在南喬治亞島建立了營地,並升起了阿根廷的國旗。英國皇家海軍的巡邏艇被派遣去拆毀這個營地,但被阿根廷海軍阻止,只好折返。儘管種種跡象表明,阿根廷海軍開始在貝爾格拉諾港運送部隊上船,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拉美組在3月30日仍然表明“侵略行動不會馬上到來”。

儘管英國和阿根廷的外交關係已經中斷,某些國家卻扮演了雙方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秘魯和瑞士分別成為阿英兩國在對方國家內的代言人。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Javier Pérez de Cuéllar)承認,他爭取和平的努力沒有奏效。秘魯和瑞士的和平努力也不能阻止衝突,一項由當時秘魯總統起草的和平計畫被英阿雙方拒絕了。

英國政府警告RedHunt和福克蘭群島總督,阿根廷可能在3月31日入侵。基於此,RedHunt組建了一支防衛力量,並要求MikeNorman籌建一支海軍陸戰隊。阿根廷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海軍中尉——GuillermoSanchez-Sabarots,率領他的特種部隊在MulletCreek登入。他的部隊向前推進,進攻MoodyBrook兵營,政府大樓以及斯坦利港,直到4月4日英國駐福克蘭群島政府投降。阿根廷儘管先前保證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將維持不變,但仍然意圖推行幾項不太受歡迎的改變福克蘭群島習俗的措施。阿根廷將“斯坦利港”改名為“阿根廷港”,將西班牙語定為福克蘭群島的官方語言,以及將車輛行駛規則從靠左行改為靠右行等。但是,島上居民依舊靠左行駛,以表現他們對英國的效忠。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

阿方行動

駐馬島的英國守軍投降 駐馬島的英國守軍投降

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計畫,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特混艦隊由航母1艘、驅逐艦4艘和其它艦船共約20艘及登入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艦隊。

第40兩棲特混艦隊於4月2日零時15分派出的阿軍陸戰隊的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入。4月2日六時三十分,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入,隨即攻占了機場和港口。八時三十分,阿軍七架C—130運輸機運來3000多後援。使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000人。島上英國守軍近200人,只進行了一般抵抗,即在總督雷克斯·亨特率領下全部投降。英軍無傷亡,阿軍亡4人(其中上校一名)。阿方任命馬里奧·本哈明·梅嫩德斯準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4月3日,阿海軍輸送登入兵約200人在南喬治亞島格里恃維肯港登入,英守軍22人進行了抵抗,最後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戰區”(包括阿大陸沿岸200海里及馬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周圍200海里水域),任命海軍作戰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將軍為該戰區司令。與此同時阿軍第60兩棲編隊在南島登入,經短促交火,占領南島,英國守軍23人投降。就這樣,阿軍以傷亡7人,損失2架直升機的代價,占領了整個馬島。

阿軍收復馬島的訊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全國十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再也沒有人去考慮政府在處理經濟問題上的失敗了。

阿軍自收復馬島至4月30日期間,為了防禦英國方面的報復而不斷加強馬島防禦,島上駐軍到4月底由原來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為:阿根廷港和肯特山地區4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9,000人,達爾文港、古斯格林一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1,700人,范寧角約50人,福克斯灣、佩布爾島等地一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2,000人;另外還擴建阿根廷港機場及在古斯格林、佩布爾島修建簡易機場;部署雷達站及防空部隊,構築工事;向島上運送武器、彈藥及其它補給品等。司令部設在阿根廷港。

英方行動

“大西洋運輸者”號在利物浦進行改裝 “大西洋運輸者”號在利物浦進行改裝

英國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占領後,立即宣布與阿斷交,成立以首相柴契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機構,並制定了以武力為後盾,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美國人也非常積極的介入,美國人一開始想從政治上去解決這次危機。因此派當時的國務卿黑哥將軍從中斡旋,無耐雙方的態度都非常的堅決。

4月3日,英內閣作出派遣特混艦隊重占馬島的決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英特混艦隊艦船40餘艘,載地面部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於4月5日分別由英國朴茨茅斯和英屬直布羅陀啟航駛往南大西洋。

4月7日,英國宣布對馬島周圍200海里實施全面海空封鎖。

4月12日,英軍的核潛艇到達馬島後立即開始對馬島進行封鎖。

在前往馬島一萬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軍參戰部隊完成了制定作戰方案、戰鬥序列編組、戰術演練等一系列準備工作,並根據4月4日戰時議會簽發的法令,徵招58艘民船,作為艦隊的後勤支援力量,同時對徵用的民船按需要進行快速改裝。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號和“坎培拉”號客輪都改裝為運兵船,“大西洋運輸者”號和“大西洋堤道”號滾裝船改裝為飛機運輸船,此時“烏干達”號客船正載著940名英國學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徵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讓學生上岸,隨即駛向直布羅陀,僅用三天就改裝為醫療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對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國戰時內閣提出把戰爭控制在馬島地區,不進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則。並積極展開了外交和政治攻勢,美國、北約等國都表示支持英國,中斷了與阿根廷的軍火貿易,特別是法國德國,原來與阿根廷有軍火銷售協定,但都支持對阿的軍火禁運。同時各國還向英國提供後勤保障、通訊、衛星情報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軍艦、20架飛機、2000名陸軍組成第二梯隊從波特蘭啟航。5月12日,由18艘軍艦和3000名陸軍組成的第三梯隊從安普頓啟航。

首批特混艦隊於4月17日抵達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島,經休息、補給後,於19日啟航繼續向南大西洋開進。先遣隊於4月24日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

4月22日,十四名英軍特種空勤團(簡稱SAS)隊員先從C—130運輸機傘降在南島北部海域,再換乘潛艇到達距南島約三海里處,最後游上岸,進行偵察,查明了南島上阿軍的兵力、裝備、火力配置,並為後續部隊的登入選擇了機降地點,還清除了島上的雷區。4月25日南島上的SBS隊員引導第42陸戰突擊營機降在島上,阿守軍156人只進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揮官阿斯蒂齊上校率領下投降。晚六時,英軍占領南島首府格里特維肯港。這樣英軍就在陸上首先搶占到了重要的前進基地,這樣英軍就可以從容的將人員和各種裝備輸送上島同時將部隊展開。

25日,3架英軍的“山貓”式直升機在南喬治亞島附近發現阿方潛艇“聖菲”號隨即發射飛彈和投擲深水炸彈,擊沉“聖菲”號潛艇,英國陸戰隊第42突擊營和“特別舟艇中隊”在南喬治亞島登入,英國特混艦隊主力於4月29日抵馬島水域,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裏海上、空中封鎖的部署。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威治時間4月30日十一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隻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在馬島地區開始實行燈火管制和宵禁。

第二階段

英軍進行戰場封鎖

正在下沉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正在下沉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1982年5月1日英軍開始對馬島守軍進行攻擊。英軍從阿森松島起的“火神”轟炸機和從航母起飛的“鷂”式戰鬥機首次空襲馬島。

同時英軍使用水面艦艇艦炮對馬島的軍事目標進行多次轟炸和炮擊,阿方出動飛機進行還擊。以後,英不斷對馬島進行轟炸和炮擊,主要目標是機場、雷達站、倉庫等。為了能更好的取得戰場主動權,英內閣批准特混艦隊可以攻擊封鎖圈外的阿軍。

隨後英“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三枚MK-8魚雷,命中兩枚,“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在四十五分鐘後沉沒,阿軍有321人陣亡或失蹤。

由於該艦被擊沉,大大打擊了阿軍的士氣,並使得阿根廷海軍主力撤離馬島海域,雖然阿海軍有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艦,4艘潛艇和兩艘飛彈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可是在整個戰爭期間都龜縮於本土,不敢出戰。

為了報復英軍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阿根廷空軍在5月4日派出一架法制“超級軍旗”式戰鬥轟炸機在馬島以北40海里處發射了兩枚法制AM-39“飛魚”式空對艦飛彈,擊沉英國當時號稱最先進的42級飛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艦員亡20人,傷27人。

被擊中的“謝菲爾德”號 被擊中的“謝菲爾德”號

這艘排水量3200噸,造價達2億美元的號稱英國最先進的軍艦被一枚造價才30萬美元的飛彈擊沉,對英軍的打擊極大。此後英軍吸取教訓,採取各種措施防範阿軍的飛彈攻擊。最典型的辦法就是派出加裝了預警雷達的“海王”式直升機在艦隊上空進行早期警戒。

英軍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脅於5月6日派遣十六名SAS隊員先搭乘潛艇再換乘橡皮舟潛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奧·加列戈斯空軍基地,一舉炸毀阿軍僅有的14架“超級軍旗”式戰鬥轟炸機中的8架,使阿軍的遠程打擊能力受到重創。

英軍偷襲阿軍機場

阿根廷空軍讓英國人的惡夢久久不能結束,5月12日阿軍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創英護衛艦兩艘。這些飛機都是由佩布爾島阿軍機場起飛的。為了拔掉這顆肉中刺,五十名海軍突擊隊員在5月14日晚乘三架直升機機降於島上,炸毀阿軍6架“普卡拉”攻擊機,4架“T-34”教練攻擊機,1架運輸機。

隊員中的炮兵觀察組指引“格拉摩根”號驅逐艦的114毫米主炮猛轟島上的目標,島上的1座軍火庫,6座雷達站均被炸毀。英軍在烈火中乘直升機安然返回,以輕傷2人的代價取得全勝,掃清了登入的障礙。

登島作戰

英國方面考慮到阿軍在馬島的兵力達14000人,而英軍能進行登入作戰的登入部隊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勝多,只有出奇制勝。為此艦隊司令伍德沃德煞費苦心,大擺迷魂陣。

由於馬島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軍特工人員可以在他們的掩護下,一面摸清阿軍的布防,一面積極活動,四處襲擾,唯獨對阿軍的指揮部沒有襲擊,主要原因就在於英軍破譯了密碼,阿軍的指揮部成了英軍情報來源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英軍一面封鎖、轟炸、炮擊馬島的一面向南大西洋繼續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軍基本上達到了封鎖馬島、削弱馬島守軍力量的目的,並已作好了在馬島登入的準備工作。

第三階段

被擊沉的英軍42型“考文垂”號驅逐艦 被擊沉的英軍42型“考文垂”號驅逐艦

英軍確定於5月21日在聖卡洛斯港登入。聖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約80公里,其間大部分為沼澤地,機動困難,距達爾文港約40公里。阿只在聖卡洛斯港入口處的范寧角有40—50人防守。該地區水文、灘頭狀況利於登入,岸上地形便於建立和鞏固登入場,利於防潛艇和“飛魚”飛彈的攻擊。

英軍登入兵共編為兩個梯隊。兩棲突擊梯隊由海軍陸戰第3旅(轄第40、42、45營及支援分隊),傘兵團第2、3營,炮兵第29團及“蠍”式輕型坦克分隊,防空飛彈、工兵、後勤等分隊組成,共約5,000人。其任務是在聖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擊上陸,爾後分別向阿根廷港和達爾文港方向進攻。

後續梯隊由步兵第5旅(轄3個營)及支援分隊組成,共約4,000人,其任務是在突擊梯隊上陸並向縱深發展進攻後,伺機在原登入地域或在新的登入地域上陸,與突擊梯隊共同奪取馬島。

5月21日凌晨三時,SAS突擊隊作為第一梯隊在范寧角登入,在先期登入的偵察分隊協助下,消滅了阿軍約50人的守衛部隊。三時三十分,英軍開始艦炮火力準備。三時四十分,英軍2艘兩棲攻擊艦,4艘登入艦,在聖卡洛斯實施多點立體登入,未遇抵抗便順利上岸。英軍抓住阿軍夜戰能力差的弱點,爭分奪秒搶運人員、物資,在四小時裡上岸2500人,運送物資32000噸。並構築工事,組織防禦,準備迎擊阿軍的反撲。上午10時開始,阿方先後出動數批飛機共70餘架次,主要對英艦船進行空襲,炸沉英護衛艦“熱心”號,重創、擊傷英艦4艘。但阿方也損失了14架飛機。

被擊沉的英軍21型“熱心”號護衛艦 被擊沉的英軍21型“熱心”號護衛艦

阿軍飛行員受過美、法、以等國教官的嚴格訓練,技術高,作風猛,戰鬥力很強。面對英軍高炮、飛彈和“鷂”式戰鬥機組成的防空體系,毫不畏懼,不怕犧牲,進行攻擊時往往都採用低空突防來提高命中率。但英軍最終還是頂住了阿軍的反擊,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灘頭陣地,還鋪設了供“鷂”式和直升機起降的鋼板簡易機場,進一步鞏固了登入灘頭。

5月22日,阿軍令人費解地按兵不動,給了英軍喘息之機,英軍乘機補充物資,調整部署,並部署了一個“吹管”式攜帶型防空飛彈連,專用於對抗阿軍的低空功擊,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戰後很多老兵提起這天都稱為奇蹟的一天,他們說,“如果阿軍繼續發起攻擊的話,英軍登入很有可能會崩潰,但感謝上帝,有了一天的時間來重新調整”。

第2天阿軍又出動近百架次飛機,繼續發動猛烈空襲,擊沉了英軍“小羚羊”號護衛艦。

5月25日這天是阿根廷國慶日,阿空軍傾全力出擊,全天出動約200架次,取得擊沉“考文垂”號驅逐艦,“大西洋運送者”號滾裝船,擊傷1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的輝煌戰績。

英軍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運送者”號上運送的16架“鷂”式戰鬥機和1架美制“支努乾”重型直升機在被擊沉前就飛到了岸上機場。

三天來,阿空軍英勇戰鬥,給予英軍沉重打擊,但一來飛機性能不及英軍,二來又得不到海陸軍的有力支援,三來由於阿根廷一百多年來沒有戰爭,戰備較差,低空攻擊投下的炸彈因為炸彈的起爆條件都設在由高空投擲,因此有40%的炸彈沒有爆炸,所以無法阻止英軍的登入。

阿根廷空軍在5月25日損失飛機高達31架。阿根廷駐達爾文港部隊於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對聖卡洛斯港地區英軍進行偵察襲擾活動,但被英軍炮火擊退。

於阿軍地面部隊未進行反登入作戰,而航空兵反擊的又主要打擊英艦船,這樣使使英軍順利地登入和鞏固了登入場,並完成了陸上進攻準備。三天裡,英軍上岸部隊已達5000人,灘頭陣地擴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補給基地,通信樞紐,並在鋼板簡易機場加鋪了鋁合金跑道。

站穩腳根的英軍登入部隊在5月27日向阿軍發起攻擊,兵分兩路向斯坦利港推進。南路以第2傘兵營為先導,第45陸戰營為後援,沿東南公路,經達爾文港、古斯格林、費茲羅伊灣、布拉夫灣從南面攻擊;北路以60名SAS隊員為先導,第3傘兵營,第4陸戰營跟進,沿道格拉斯、蒂爾灣,直取斯坦利。由於阿軍作戰思想保守,不思進取,使英軍的進展非常順利。英軍傘兵團第2營及支援分隊,大部從陸上徒步、乘直升機、吉普車和“蠍”式坦克向達爾文港開進,一部分乘汽艇由水上向達爾文港開進。

5月28日英軍開始對達爾港發起進攻。阿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擊斃英傘兵團第2營營長赫伯特·瓊斯中校。英軍於29日攻占達爾文港,古斯格林守軍投降。英軍在攻占達爾文港和古斯格林戰鬥中,亡17人,斃傷阿軍250人,俘阿軍1,400人,繳獲大批彈藥和其他軍需物資。爾後,向阿根廷港方向發展進攻。

自英軍開始陸上進攻以來,阿多次出動航空兵襲擊英艦船和聖卡洛斯港、達爾文港、肯特山等地的英軍。5月30日阿使用“飛魚”飛彈攻擊“無敵”號航母,遭英雷射器干擾,未中。(另有說法以2架“天鷹”被擊落的代價擊傷“無敵”號,但英軍矢口否認)。

投降後的阿根廷士兵 投降後的阿根廷士兵

6月8日空襲菲茨羅伊上陸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傷英軍180餘人,擊沉英登入艦“加拉哈德爵士”號,重創英護衛艦和登入艦各一艘。但當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號客輪運送的3000英軍登島。進一步加強了英軍的進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軍進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軍。6月1日,南路英軍也到達肯特山,與北路英軍匯合。阿軍此時採取放棄外圍,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針。英軍在攻占肯特山和查傑林山完成對斯坦利港的包圍後,並不急於攻擊,而是調整部署,補充給養,派出SAS和SBA隊員四處活動,進行戰場偵察,很快查清阿軍以肯特山、查傑林山為第一道防線,以哈里頓山、浪頓山為第二道防線,以無線嶺、欲墜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線為主防禦陣地,即加爾鐵里防線,在三道防線之間都布設大量地雷和障礙,只留一條由炮火保護的秘密通道供聯絡之用。

6月8日,阿軍出動大批飛機空襲在希拉夫灣灘頭的英軍,擊沉登入艦1艘,擊傷護衛艦1艘,登入艦1艘。阿軍損失飛機11架。但此時的阿空軍已如強弩之末再也無力阻止英軍的登入。

此時英軍在島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強,共有地面部隊8000人,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經三天的準備,英軍以“火神”轟炸機和“鷂”式戰鬥機以及火炮進行密集轟炸,同時驅逐艦、護衛艦以艦炮火力掩護,支援地面部隊向阿軍的第二道防線猛攻,第45陸戰營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頓山,突破第二道防線,並控制了斯坦利外圍所有制高點。阿軍唯一的反擊就是用岸基AM—39“飛魚”飛彈擊傷“格拉摩根”號驅逐艦。

英軍經過調整部署,補充彈藥及其它軍需物資後,於6月11日開始對阿根廷港發起總攻。11月23日英飛機、艦炮和炮兵對阿軍陣地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和炮擊,隨後地面部隊發起進攻,於12日拂曉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兩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頓山。

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至14日中午先後攻占了無線嶺、欲墜山及威廉山等地,進抵距市區約4公里的地方,阿軍放棄陣地,丟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區。

停戰協定

當英軍攻破最後一串阿根廷的天然防衛線後,各鎮內的阿根廷守軍開始猶豫和沮喪;一位阿根廷士兵,Santiago Carrizo,形容一位排長分咐下屬如果當地居民(kelper/海草人)反抗時、可格殺勿論"if a Kelper resists, shoot him",但下屬無如此做事。

六月十四日,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摩爾少將投降。九千八百名阿根廷軍人成為戰俘;另外,單有四千一百六十七名阿根廷軍人被坎培拉號遠洋班輪遣返回阿根廷。

戰事雙方出席獻降書籤署儀式的主要代表包括:阿根廷的Melbourne Hussey海軍上校、梅南德茲少將、瑞福空軍中校及一位阿根廷政府法律顧問;英國的摩爾少將、兩位陸軍上校、一位海軍陸戰隊上校、一位陸軍中校等……

協定原文:

馬島駐軍指揮部: 
我,阿根廷駐馬島陸海空軍指揮官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女皇之政府代表J.J.摩爾少將無條件投降。 
在此協定規定之下,所有駐馬島阿軍將前往摩爾少將所指定之地點交出他們的槍枝、彈藥、各種武器以及由摩爾將軍或其他英國軍官所指定的各種戰爭工具。 
本協定一經生效,根據1949年所簽署日內瓦公約之規定,所有阿軍將受到光榮的待遇,並服從一切移動與集中住宿的相關指示。 
本協定於標準時間6月14日2359時(當地時間2059時)正式生效,並適用於部署在斯坦利港周邊、東/西福克蘭與其他外島之阿根廷駐軍。 
簽名:阿根廷武裝部隊指揮官 
簽名:J.J.摩爾少將 
簽名:公證人 
標準時間1982年6月14日,23時59分   

英軍在六月二十日重奪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並接受當地阿根廷軍隊的獻降;馬島戰爭參戰雙方正式停火。

長達七十四天的馬島戰爭共有死亡數字255名英軍、649名阿軍、三名福克蘭居民。

英國政府已下令有關福克蘭戰爭的機密資料將在2082年解封。

英國向全世界宣布,馬島阿軍於14日21時投降。致此馬島戰爭以英軍獲勝而結束,馬島的失敗導致了阿根廷國內矛盾激化,總統加爾鐵里和海、空軍司令等高級將領被迫辭職,次年文官政府經大選上台後,又把發動戰爭的主要軍事領導人送上軍事法庭受審。

戰爭結果

馬島戰爭後“競技神”回國 馬島戰爭後“競技神”回國

英軍重占馬島,被擊沉艦船6艘,擊傷12艘,損失飛機30餘架,傷、亡、被俘1200餘人;阿軍被擊沉艦船5艘,擊傷6艘,損失飛機100餘架,傷、亡、被俘1.37萬人。

馬島戰爭歷時74天,而實戰 時間僅一個半月。據西方資料,阿軍亡1000餘人,傷1300人左右,失蹤數百人,被俘11800餘人;損失艦船11艘(沉5、傷6),飛機100餘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英軍死255人(內文職18人),傷777人(內文職18人),被俘210餘人,損失艦船18艘(沉6、傷12),飛機30餘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一說17多億美元)。

物質損耗

1.武器裝備的損失。阿方損失的飛機約占其飛機總數的15%,占其參戰飛機總數的30%;艦船損失數約占海軍艦船實有總數的13%,占參戰艦船總數的33%。參戰的地面部隊的武器裝備全部被英軍擊毀或繳獲,損失了大約3個摩步旅和1個陸戰旅的裝備及其備用品,相當於陸軍裝備總數的四分之一,陸戰對裝備總數的一半。英軍飛機和艦船損失數都占參戰總數的15%以上。

2.油料的消耗。在各類物資中,油料消耗量最大。其中包括航空油料、船用油料和車用油料。在戰爭期間,阿空軍飛機共飛行12454小時,其中作戰飛機共飛行2782小時。

按估計,在馬島戰爭期間,英軍平均每日耗油7000—8000噸,平均每人日耗油量在200—300公斤左右。以74天計,共耗油52萬至60萬噸。而蘇軍在蘇德戰爭中,平均每人每天耗油僅0.73公斤。在柏林戰役期間,平均每人每天耗油2.6公斤。英軍在馬島戰爭中人均耗油量相當於蘇軍在柏林戰役期間人均耗油量的80—88倍。美軍在侵朝戰爭中平均每人每天耗油近18公斤,相當於英軍在馬島戰爭中人均耗油量的9—13%。

3.彈藥消耗。馬島戰爭彈藥消耗最大的是航空彈藥。

地面部隊彈藥消耗量也比較大。雙方除零星戰鬥外,集中進行的炮戰共持續約半月,英軍105毫米榴炮36門平均每門日發炮彈約250發,重約4噸。戰鬥激烈時,每炮日發射炮彈達500發,重8噸。按平均發射量計算,僅105毫米榴炮即發射2160噸彈藥。迫擊炮彈藥消耗也在1000噸以上。

初步估算,英軍在這次戰鬥中彈藥消耗總量在15000噸左右,平均每日約200噸,人均耗彈約430公斤,而以色列軍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人均耗彈250公斤。馬島戰爭表明,精確制導武器的大量使用,並沒有取代常規武器的作用,更沒有因此而降低常規彈藥的消耗。相反,英軍根據這次戰爭的經驗,認為過去規定的彈藥消耗標準過低,需要重新修訂,提高標準。

4.其他物資消耗。這些物資品類雜,數量大,其中包括武器裝備的零部件、修理配件、工程建築材料、給養、服裝、裝具、防寒帳篷、個人生活必需品,以及醫藥用品等等。在寒區進行島嶼爭奪戰,一切都要充分保障。阿守島部隊雖在島上儲存有各種物資,但由於數量少,倉庫被炸,不少物資出現短缺,給作戰行動帶來嚴重困難。如士兵缺乏冬季禦寒服裝和設備,有時一天吃不到一次熱食。戰爭末期,連食物供應也發生困難。

英軍參戰兵力雖少(包括阿森松島駐軍和商船人員在內,共約3.5萬人),但由於艦船多,海上活動時間長,對物資的需求量也很大。僅淡水一項,每日約需2000噸。給養消耗每天約需100噸。英軍登入後,用鋼板鋪設機場跑道和直升機起降坪,運送了大批工程建築材料、大型整件裝備和維修零配件。救護船和醫院船所帶醫藥用品約300噸。在整個戰爭中,英軍空運到阿森松島的物資為7500多噸,商船海運到馬島戰區的各類物資(不含武器裝備、油料和海軍艦艇攜行的各種物資)計10萬噸以上。僅此兩項,就相當於美軍1個集團軍(9個師編成)在有限目的進攻中各類補給品日需要量的10倍。

5.登入作戰彈藥消耗量(英軍)

據估算,整個登入戰鬥,彈藥消耗總量在15000噸左右,平均每日消耗200噸,人均耗彈約430公斤。英軍據此認為應修訂彈藥消耗標準(第4次中東戰爭人均耗彈250公斤)。

艦炮支援登入作戰發射8000發,重達200餘噸。6月8日,“普利茅斯”號驅逐艦一次反空襲,即發射“山貓”航空飛彈9枚,炮彈900發,重23噸。

戰後的收拾

英國和阿根廷在簽署停戰協約後三天,英軍拆彈暨掃雷中隊在阿根廷降軍的指引下,拆除戰區內的地雷、炸彈和詭雷,以免居民發生意外。就在其中一個分隊正要拆除史坦利港口旁邊一座山丘上的加農炮附近的地雷時,一名降軍不慎誤觸詭雷,引起連鎖反應,引爆方圓二十米內的所有地雷,造成該分隊全體陣亡(該分隊人數約20人)和附近的居民代表重傷的慘劇。

特殊的參戰人物

在這次的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有一名身分非常特殊的役男,而且還是皇室貴族。他的真實身分只有艦隊司令和軍事當局才知道,其他人就算知道也當作是秘密。他就是現任英國皇室現任的王位繼承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兒子---查爾斯王子,當年的參戰,也是令皇室貴族大為震驚,並密令海軍司令阻止王子上戰場的機會,然而查爾斯王子依舊不管別人的阻止,還是登上無敵艦隊的“公爵級輕航空母艦”上的海王直升機作戰,且巧妙的利用一面反光鏡來阻止飛魚反艦飛彈的碰炸,因此海軍官兵紛紛讚賞王子的機智,於是英國皇家海軍至今仍流傳著:“查爾斯王子智釣‘飛魚(飛魚反艦飛彈)’。”的英勇事跡。直到查爾斯王子毫髮無傷的平安回到英國,才讓所有人鬆了一口氣。

評析

阿根廷“超軍旗”攻擊機 阿根廷“超軍旗”攻擊機

其一,戰略決策上,阿方在初期掌握了主動權,但錯誤判斷英國不會勞師遠征,同時又高估了自己的民族感情和軍事實力。其決策建立在一廂情願的基礎上。英國雖在初期倉促應戰,但是反應快,決策準,客觀清醒估計了形勢,採取果斷積極的戰略方針,以軍事鬥爭為主,兼以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充分調動了國際、國內一切有利條件,發揮總體優勢,最終走向勝利。

其二,在兵力部署上,阿軍對國際局勢、英軍企圖、戰略方向都作了錯誤判斷。在英國出兵後,認為英國會進攻阿根廷本土,將大批部隊用於防禦大陸;對存在領土爭議的鄰國智利深懷戒心,在邊境部署大量精銳裝甲部隊;在馬島戰區,對靠近本土的西島沒有充分利用,僅部署占參戰兵力3 % 的部隊;在東島將主力集中於斯坦利港附近,其他地區分散把守,沒有掌握足夠的機動兵力,給英軍可乘之機。

其三,在戰術指導上,阿軍思想消極,戰術呆板,而且沒有用最具戰鬥力的航空兵攻擊英軍防衛能力最弱但又是最重要的後勤船隻,這是最大失誤。戰爭史上防守一方不去攻擊進攻方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是極為少見的。英軍戰略指導思想正確,戰術靈活多樣,善於抓住關鍵環節,爭取主動。如首先奪取南島,既振奮士氣,又取得了立足點和前進基地,一舉兩得。又如一舉擊沉阿軍巡洋艦,極大震撼阿軍,迫使其海軍怯戰不出。

其四,在指揮體制上,阿根廷的聯合司令部有名無實,無法擔負戰略指揮和協調作用,上層領導集團包括總統加爾鐵里在內的高級將領沒有實戰經驗,缺乏指揮素養。戰區指揮官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胡安·隆巴多少將、梅嫩德斯準將等平庸無為,既未認真組織抗登入的準備,作戰指揮也不頑強,很多地方未經戰鬥就輕易放棄。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作為最高統帥機構,集中指揮調度軍隊各軍種和政府各部門,使之協調一致。並採取委託式指揮法,即將戰區指揮重任全權授予前線指揮官,有關戰區以外及事關戰爭進程的重要行動由戰時內閣決定。這種既高度集中又極其靈活的指揮體制,使英軍充分發揮了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整體威力。而英軍的指揮官伍德沃德少將和摩爾準將都是具有相當高軍事素質和豐富經驗的佼佼者。

其五,在戰爭準備上,阿方雖有奪占馬島的決心卻無長期堅守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在馬島投入兵力不足,形不成優勢,加上阿根廷沒有自己的國防工業,平時對重要的戰略物資又沒必要儲備,當美國和歐共體實行武器禁運後就使得飛機、飛彈的消耗無法補充,陷入彈盡援絕的困境,直接導致阿空軍在後期攻擊力明顯減弱。此外阿軍平時戰備較差,影響了己方戰鬥力的發揮,特別是阿軍由於炸彈引信失靈或過期,使投下的炸彈有40%沒有爆炸。英軍認為如果阿軍投下的炸彈都爆炸的話,英軍的損失將達到無法堅持的程度。而英軍平時戰備程度高,有60%的軍艦能隨時投入作戰,並擁有充足的物資儲備。而其軍隊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經常進行在各種氣候、地形下的演練,能很快投入戰爭。特別是英軍的後勤船只有80%從民船中徵用,所以對民用船只有專門的徵用計畫和改裝方案,在兩三天裡就完成了徵用改裝,表現出的高效令人驚嘆。

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

其六,在後勤保障上,阿方在占領馬島後沒有認真組織後勤,首先沒在馬島修建必要規模的機場,使得阿軍的飛機只能從遠離戰區的本土起飛,因受作戰半徑的限制大大影響作戰效果。其次在馬島沒有儲備足夠的物資,加上開戰後的消耗和英軍的封鎖,使阿軍的補給成為致命問題。部隊缺衣少食,彈藥匱乏,根本無力作戰。相反遠離本土的英軍後勤保障十分出色,先後在阿森松島建立中途補給基地,在南喬治亞島建立前進補給基地,在聖卡洛斯建立灘頭補給基地,運用現代化的海空運輸工具,通過周密科學的計畫組織,對部隊進行源源不斷的補給,保證了英軍每個士兵每天能有兩餐熱食,有新發的禦寒衣物,彈藥充足,還有4 艘醫療船提供醫療衛生保障。在通信保障上,除利用了美國的通信衛星外,還在直布羅陀、阿森松島加拿大紐西蘭等地開設26個無線電發射台。加上特混艦隊本身電子設備齊全,干擾和抗干擾能力強。使艦隊與本土通訊順暢。

美英現代海軍發展的分水嶺

參加馬島戰爭的阿根廷士兵 參加馬島戰爭的阿根廷士兵

英國1982年12月份的國防白皮書的結尾讚美了英軍在此次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極好的品質和行為”。而位於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在1983年2月的美海軍關於“馬島戰爭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報告》中,就英國白皮書的結尾進行了闡述,拋出了一個觀點,“在有歷史記錄的幾乎每場戰爭中,參戰人員的表現、訓練水平以及士氣都是決定戰爭結局的最重要因素”。在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此次參戰的英軍完全都是由志願兵組成的,他們都曾多次參加北約演習,精通進攻戰和防禦戰的戰術。而與此相反的是,雖然阿根廷的空軍和海軍表現較好,但其陸軍士兵接受的主要是內部安全和邊界巡邏方面的訓練,明顯達不到戰爭的要求。

白皮書沒有講述英國海軍或者說英軍的情報工作在此次戰爭中的作用。相反,美國海軍的《總結報告》強調了及時準確的情報在此戰中的重要性,並論證了了解盟軍以及潛在對手的武器及感測器系統的性能的必要性。事實上,在此次馬島戰爭中,及時準確地了解阿方兵力部署對英軍獲勝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雖然美國在起初準備保持中立,但最後還是為英國提供了衛星圖像等非常關鍵的情報信息。

在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的“海鷂”式戰鬥機在空戰中表現突出,以零傷亡擊毀了20多架阿軍飛機。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英國此種飛機不僅數量少,而且該機作戰半徑也很有限,難以在戰區建立和維持長期的空中優勢。直到馬島戰爭的最後幾天,阿根廷飛機還能來往於斯坦利港運送傷員以及後勤物資。

對阿根廷來說,具備足夠的反潛戰能力是其當務之急,因為在戰爭期間,“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擊沉後,其主力艦隊就始終龜縮於本土,再未出戰。然而經過評估,英國同樣需要加強反潛戰能力,戰後得知,在戰爭期間,阿根廷“聖路易斯” 號潛艇在英國兩棲艦群附近活動了相當長的時間而沒被發現。

白皮書用“至關重要”這個詞精確闡述了英國民船以及後勤保障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強調了海運在作戰中的重要性。《總結報告》同樣也認為英國能在遠離本土7000英里的地方作戰的確很了不起。《總結報告》同時也指出,阿根廷雖然也向島上運送了足夠的物資,但缺乏有效的分發體系,這是一個致命性的失誤。

英國在此次戰爭中的經驗還驗證了美國海軍自二戰以來一直信奉的“縱深防禦”原則。白皮書和美海軍的總結報告同時指出,此次戰爭表明英國缺少一個完整的航母艦載機聯隊(缺乏預警機遠程戰鬥機),另外還缺近距離防空武器,這樣至少可以減少損失更多的戰艦。20年後的今天英國正在建造一支大型常規航母,該航母能夠上載一支完整的艦載機聯隊,其中將包括現代化的預警機。另外英國正計畫建造適合全球遠征作戰的大型兩棲攻擊艦。

通過此戰,美國海軍特別注意到了阿根廷對反艦飛彈的成功利用,其中有3枚“飛魚”飛彈命中目標。於是美國和英國的海軍都加速採購“密集陣”近防炮等近戰武器系統,另外還都研製了改進的干擾物和ECM(電子對抗措施)。

在馬島戰爭中,阿軍用“飛魚”飛彈和炸彈攻擊英艦的經驗,多年來影響了美英等國海軍的訓練、戰術、著裝以及未來艦艇的設計和自衛。針對此種作戰的經驗,美國迅速調整了其“艦隊恢復訓練”體制,另外還更改了“損害控制”課程。正是得益於這種調整,在5年後,也就是在1987年兩伊戰爭期間,被伊拉克“飛魚”飛彈誤中的美國護衛艦“斯塔克”才得以倖存。

雖然美國海軍不再在古巴的關塔那摩灣進行恢復訓練體制,但英國的FOST(海軍將官海上訓練)計畫仍舊將受訓者放入非常真實的作戰場景中,並在場景中融入了馬島戰爭的經驗教訓。在“謝菲爾德”號沉沒後,英國迅速調整和改進了其對付反艦飛彈的戰術。所以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英國“格洛斯特”號飛彈驅逐艦發射兩枚海標槍艦空飛彈將伊拉克攻擊美艦的“蠶”式反艦飛彈攔截也就不以為奇了。

此次馬島戰爭還給各國海軍帶來了其他變革:規定不再允許艦艇兵穿高化纖制服,取而代之的是長袖棉襯衣;為了防備被火灼傷,艦上人員在進入戰備狀態之前都需戴上布帽;損害控制小組都配發了改良的滅火服和裝備。許多國家的海軍艦艇在設計時都配備了更加強大的損害控制系統。

此次馬島戰爭同時還引起了各國對用鋁作為艦艇上層建築材料的爭議,廣泛認為正是鋁這種材料導致了此次戰爭期間艦艇的高損失率。然而“謝菲爾德”號和“考文垂”號驅逐艦大部分都是用鋼作為材料建造的,雖然其它一些艦艇用鋁作為船體的建築材料,但這並沒被認為是造成艦艇損失的主要原因。儘管這樣,薄薄的鋁皮上層建築還是使艦載先進的電子系統和人員易受到小口徑炮火的襲擊。其實在馬島戰爭之前美國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美國海軍指定其“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必須用鋼來建造。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戰前縮減皇家海軍的計畫被悄悄廢棄掉了。

戰爭啟示

馬島海戰對二戰後的英國海軍兩棲作戰能力是一個實際考驗,同時,對日後英國海軍兩棲作戰方式和制定兩棲戰艦船的發展對策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啟示。 

啟示之一:兩棲艦船在地區性衝突及局部戰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並將成為解決地區危機的重要兵力。隨著各種現代化武器的出現,抗登入的有利條件大為增加,登入與抗登入之間的抗衡更為激烈。對於登入作戰,特別是大跨度越洋登入作戰,必然會有由艦到岸的兵力及裝備輸送過程。只有使用主船體內擁有較大塢艙,載有氣墊登入艇、高速登入艇、兩棲作戰和運輸車輛,甲板上可裝載一定數量直升機或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大型登入艦船,才能完成快速、機動、有效地輸送登入部隊和裝備上岸,對登入部隊實施必要的火力支援,同時承擔一定的自身防禦任務。 

啟示之二:兩棲戰艦船宜向多用途化和艦型綜合化、裝載均衡化的方向發展。二戰後,兩棲戰艦船陸續發展派生出近10種艦型,各種艦型的艦船在套用中,使用任務相對比較單一。在需要達成某一作戰目的時,往往要多種艦型的登入艦配套使用,一艘專用艦船出現戰損,有可能影響到整個登入作戰行動。馬島海戰,英國海軍動用了包括直升機兩棲攻擊艦、通用兩棲攻擊艦、船塢登入艦、登入支援艦、改裝的運輸登入艦、坦克登入艦等多種艦型,給登入作戰的組織和指揮帶來很大困難。同是為掩護這些艦船實施登入作戰,英國海軍還不得不調整對阿根廷大陸方向的封鎖力量而組成了龐大的護航編隊。由此看來,簡化艦型,一艦多用,均衡裝載將是大型兩棲戰艦船發展的必然結果。 

啟示之三:馬島距離英國十萬八千里,在阿根廷家門口,卻是英國國土。英國不曾拿起國際法律請求司法裁決,也從不提出200海里的說法。歷史就是歷史,英方與阿方未曾互利共贏共同開發。南海問題的解決要從中獲得啟示。 

啟示之四:隨著兩棲作戰方式的發展,現代化兩棲戰艦船必須具有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加強自身攻防能力,提高戰技性能。英國海軍在馬島登入作戰時,雖已意識到了採用“平面登入”和空中“垂直登入”相結合的“立體登入”方式所可能取得的效果,但苦於沒有滿足需要的立體兩棲突擊作戰能力,仍然只能採用較為傳統的突擊搶灘登入方式。馬島海戰後的1985年,美國海軍在總結二戰以來包括英阿登入及抗登入作戰的經驗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超地平線突擊登入”的立體作戰方式。這種戰法對兩棲作戰艦船的立體突擊能力、隨作戰編隊高速機動能力和自身的進攻和防衛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直升機甚至垂直起降作戰飛機、氣墊登入艇、中口徑火炮、艦空飛彈、反潛武器、近程防禦系統、高性能指控系統、電子戰系統等都將成為大型兩棲戰艦船的必要配置。英國海軍鑒於馬島登入作戰中的經驗教訓,也認為這種作戰方式在未來登入作戰中將占主導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局部戰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並非就此太平,戰爭的陰霾從沒有離開過我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