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車臣共和國是 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之一,位於 高加索山脈北側,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萬,其中絕大多數是信奉 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車臣雖然只是處於裏海與黑海之間的彈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進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從中亞向歐洲輸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須經過這裡,一旦阻塞,俄羅斯的經濟損失將相當嚴重。因此,長期以來,俄國一直把牢牢地控制住車臣作為它的重要國策。十九世紀, 沙皇俄國經過五十多年的 高加索戰爭,才將車臣征服,於1859年將它併入沙俄的版圖。 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政權在1922年成立了車臣自治州。
1934年,車臣與它西邊的鄰居印古什自治州合併,加入蘇聯;1936年12月改為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
1944年, 史達林以車臣人與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理由,把車臣人強行趕出家園,遷往 西伯利亞,給車臣人造成了巨大的心靈創傷。直到1957年,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才得以恢復。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車臣的分離主義勢力趁著政局動盪、中央政府顧不到邊遠地區之際,開始謀求獨立。這年的10月,在 阿富汗戰爭中曾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的退役將軍 杜達耶夫,當上車臣共和國的總統。他一上台就公開宣布車臣獨立,並建立了車臣的第一支正規部隊國民衛隊,人數最多時達到六萬人。
1992年,車臣一分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區宣布加入俄羅斯聯邦。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車臣地區再度宣布獨立。此後,車臣大舉壓迫境內的俄羅斯人,導致大量俄羅斯人移出車臣地區。
1994年12月,俄軍兵分三路開進車臣境內,討伐車臣的分裂勢力。
首次戰爭
戰爭經過
1994年12月11日, 鮑里斯·葉爾欽向車臣發動進攻。但由於當時車臣境內仍有大量俄羅斯人居住,國內反戰浪潮聲不斷﹔再加上是次進攻準備不足,俄軍士氣極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和空軍的掩護下,俄軍於12月29日抵格羅茲尼,並實行圍城行動。戰鬥的初期,俄軍以火箭炮和戰鬥機不斷對城內設施進行轟炸。但由於車臣武裝部隊善於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襲最終帶來大量平民死亡。 1994年12月31日,俄軍地面部隊向城內進攻,遭武裝軍頑強抵抗,一夜之間有超過1000俄軍陣亡。
1995年1月19日,經過一個多禮拜的激烈巷戰後,俄軍終於攻占 格羅茲尼。武裝軍退往南部山區。在格羅茲尼之戰後,俄軍繼續以空襲方法進占車臣南部其他鄉鎮。在不斷撤退之同時,車臣武裝軍將策略轉移到綁架和恐怖攻擊(在這一期間發生許多極不人道的屠殺戰俘事件),謀求引起民眾壓力逼使俄軍撤離。
1996年8月31日,在國內壓力和大選逼近下,鮑里斯·葉爾欽和車臣簽署停火協定。 第一次車臣戰爭正式結束。
戰爭結果
第一次車臣戰爭給俄軍帶來嚴重的傷亡代價。根據官方數字,截至 1996年8月30日,在車臣戰爭中,俄軍陣亡2837人、傷13270人、失蹤337人、被俘432人;損失飛機5架,作戰直升機8架,坦克、裝甲輸送車、步兵戰鬥車和裝甲偵察車500餘輛;直接經濟損失約50億美元;車臣武裝分子有15000人被打死。 此外,這次戰爭亦導致超過10萬平民死亡,大量設施遭嚴重破壞。在此後3年,儘管車臣仍為俄羅斯共同體的其中一員,但實質上卻享有非正式的獨立。再次戰爭
戰爭經過
為了徹底解決車臣問題,1999年8月26日開始,俄羅斯抓住車臣叛軍入侵臨近的 達吉斯坦共和國這根導火索,發動了第二次車臣戰爭,俄羅斯聯邦在這次戰爭中重奪車臣的控制權。在莫斯科、 布伊納克斯克等城市接連發生多宗炸彈爆炸案後,俄羅斯政府指責是車臣分離主義份子所為。10月1日俄羅斯部隊進入 車臣。俄軍的行動終結了車臣伊奇克里亞共和國當時實質上的獨立,使聯邦政府重新控制該地區。
1999年10月8日,俄軍的一支特種小分隊秘密潛入敵人營地,一舉擒獲通緝了一年的恐怖分子頭目哈奇拉耶夫。
2000年1月18日清晨,俄軍對格羅茲尼的總攻打響。在警察部隊和車臣民兵的配合下,俄軍從三個方向攻進了市中心的廣場。車臣叛軍依託雷區、地面地下工事、樓與樓之間的地下通道,與俄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2月4日,俄軍戰士將俄羅斯三色國旗插上了車臣“總統府”。到2月28日,俄軍收復了車臣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基本穩住了車臣的局勢。殘餘的車臣叛軍化整為零,逃進山高林密的山區,與俄軍轉而進行游擊戰,並且不斷地在俄羅斯各地製造自殺性恐怖攻擊。
到2009年止,俄羅斯大致上已經重創了叛軍的活動能力,大規模的戰鬥已停止。俄國陸軍及內政部部隊不再駐守各條街道。在戰爭中損毀嚴重的格羅茲尼正在重建中。不過北高加索地區仍有零星的暴力事件;偶然有以俄聯邦及地方政府部隊為目標的 炸彈爆炸及伏擊發生。
2009年4月16日,俄羅斯政府官方宣布車臣的反恐行動正式結束。大部分軍隊已撤走,對付武裝份子的任務主要由當地警察負責。三個月後,流亡外地的車臣分離份子領導人艾哈邁德·扎卡耶夫要求從8月1日起對車臣警察實施停火。
戰爭結果
根據俄軍總參謀部宣布,從第二次車臣戰爭打響到2000年2月初,俄軍以陣亡官兵1173人的代價,擊斃叛軍約一萬人,取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 2000年之後的傷亡數字沒有公開。非官方的數字估計第二次車臣戰爭共有25000人至50000人死亡或失蹤,大多數是車臣平民。俄羅斯方面有逾5200人陣亡(根據俄國官方數字)。有民間團體估計俄軍方面(至2005年)有約14000人陣亡。戰爭影響
1、加劇了俄羅斯上層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在出兵車臣問題上,一向支持 葉爾欽的“民主派”內部產生嚴重分歧,“民主派”一些頭面人物成為總統和政府的反對派。
在對車臣動武問題上議會也與總統對立。俄羅斯議會兩院大多數議員一直主張用政治與和平方式解決車臣問題,分別在1991年11月10日、1994年12月8日反對或不批准總統對車臣實行緊急狀態的法令。1995年4月12日, 國家杜馬以286票的絕對多數通過禁止在車臣用兵的決議,次日俄羅斯議會上院也以97票的多數通過了反對對車臣動武的決議。1995年6月21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又因車臣危機問題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議案。
軍隊內部對出兵車臣也發生尖銳矛盾。很多將領則持反對立場。陸軍第一副司令員 沃羅比約夫上將因反對出兵車臣毅然提出辭職。在第一次車臣軍事行動中,持消極、反對態度的官兵為數很多。由此可見,俄軍內部對車臣戰爭的矛盾和鬥爭激烈。
2、使民族矛盾更加尖銳和複雜
俄羅斯領導人以車臣人鬧民族獨立、煽動民族分離、破壞 俄聯邦國家統一為理由出兵懲罰,但在許多小民族來看,這是大俄羅斯民族欺壓謀求民族獨立自主的少數民族,從而使他們回想起歷史上 沙皇軍隊征服弱小民族的情景,因此不僅同情弱小民族車臣人,而且公開反對和遣責俄軍進犯車臣。事實表明,俄羅斯政府採取的出兵車臣行動並未達到以懲罰車臣人來告誡其他少數民族,維護各民族統一和國家統一的真正目的。相反,更加激起 高加索地區少數民族反對大俄羅斯的不滿情緒,引起其他地區少數民族對大俄羅斯的高度戒備,從而使民族關係更加尖銳和複雜。
3、加深了俄羅斯的經濟危機
1991年後,俄羅斯工農業生產持續大幅度下降,使經濟處於深刻危機狀態,俄軍進攻車臣消耗了大量軍費,使經濟危機形勢更加嚴重。從車臣逃亡的30多萬難民需花費大量資金安置和救助,而重建變成廢墟的格羅茲尼城市則需要5萬億盧布。車臣危機使俄羅斯經濟形勢更加惡化,經濟繼續大幅度下滑,通貨膨脹居高不下, 俄羅斯盧布持續大幅度貶值。到1996年8月俄羅斯和車臣達成和平協定,俄羅斯政府在車臣戰爭中耗費的資金約為50-60億美元(約合3萬億盧布),這對俄羅斯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俄羅斯是獨立國協國家中經濟基礎條件最好和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可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形勢卻是比較差的國家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車臣戰爭的影響有關。
4、車臣危機使俄羅斯的國際地位下降
俄羅斯出兵車臣,首先給 獨立國協其他國家帶來陰影,因為它們擔心有一天會因得罪大俄羅斯而遭到大軍壓境的災難。一些國家的反對派認為發兵車臣暴露了“俄羅斯帝國的本性”,反對本國政府與俄羅斯實行經濟一體化。因此,除俄羅斯外,獨立國協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均與 北約建立了和平夥伴合作關係,積極發展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關係,這也是對俄羅斯的戒備。
中東及西亞一些 穆斯林國家普遍反對俄羅斯出兵車臣。
在車臣危機剛發生時,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這個“國內問題”表示沉默。但隨著戰火擴大,西方一些國家開始批評俄羅斯領導人“破壞民主”和“踐踏人權”,有些國家還對俄羅斯採取了經濟制裁。俄羅斯的國際信譽受到嚴重損害。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盧京公開承認,對車臣出兵“嚴重損害了俄羅斯在國際社會的威信”。
解體前
中世紀
早在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俄羅斯對車臣/北高加索的殖民影響就開始了,但是那一時期主要是非軍事性的;到18世紀彼得一世和葉卡捷林娜時期,俄羅斯人代之以軍事遠征。18世紀80年代,車臣人在伊斯蘭教的曼蘇爾教長領導下發起針對沙俄侵略者的鬥爭,揭開車臣人長達200餘年反抗俄羅斯侵略戰爭的第一個篇章。曼蘇爾是爭取在包括車臣在內的北高加索建立伊斯蘭國家的第一人,他的名字至今在車臣家喻戶曉。高地人的鬥爭蔓延到整個北高加索,曼蘇爾指揮起義者戰鬥6年,1791年被捕,三年後犧牲在侵略者的監獄之中;但是北高加索人民沒有停止 戰鬥 。
近現代
進入19世紀,耶爾馬騾夫於1816~1827年擔任俄國進犯高加索地區的 軍事 長官,在他的任期內,俄軍更加深入侵略車臣。沙俄對這一地區的侵略激起車臣及北高加索人的反抗。1818年耶爾馬騾夫在給沙皇的奏摺中說:“如果還有一個車臣人活著,這裡就不可能有安定,因為車臣人所表現的反抗精神和渴望獲得自由的強烈願望,在整個俄羅斯帝國版圖中超過任何臣服的民眾。”一般來說,1817年算作是“大高加索戰爭”的開始;到1828年,大高加索戰爭已經擴展至整個高加索,人們紛紛參加打擊沙俄勢力的聖戰……1834年,穆斯林首領哈姆扎特殉難,沙米爾聯合起北高加索部分地區的高地人,建立起一個伊斯蘭國家。隨著1839年沙俄對高加索侵犯的升級,北高加索人民與強大的對手進行英勇不屈的戰爭……1859年,車臣最後一個村莊威代諾淪陷,沙米爾被俘並隨後承認 戰爭 結束,不過車臣人的鬥爭直至1864年。於是車臣進入俄羅斯軍事殖民統治時期。
沙俄統治者將車臣人從平地驅趕到丘陵與山地地區,隨後又驅逐到奧斯曼土耳其境內;但是其間車臣人仍然時有反抗。俄羅斯帝國的種族鎮壓、種族滅絕與種族驅逐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是車臣人口大幅度減少。1877年,車臣人與臨近的印古什人發動反俄起義,經過兩年的時間,沙俄又將大量車臣(與印古什)人從自己的家園中驅逐出去。此後,車臣與印古什人轉入游擊戰,直到1917~1918年布爾什維克上台。
在對車臣實行殖民化統治的過程中,沙俄統治者還在文化上“同化”,在車臣開辦俄語學校推廣俄語,並拉攏與吸收一些願意依附殖民統治者的車臣“精英”階層,參與當地的政治 生活 ,其目的無非是為了消滅車臣故有的宗教文化,加強對車臣的控制,使其馴服地接受沙俄的統治。
布爾什維克推翻沙俄後,初期由於蘇聯忙於內亂,車臣也陷入無政府狀態,其間車臣和印古什還經歷過紅、白匪軍(即蘇聯紅軍、反政府的白軍)的雙重種族屠殺。儘管在烏尊·哈吉教長的帶領下進行了獨立鬥爭,但是蘇聯還是在1919~1920年占領北高加索,不久又擴張到整個高加索。
1922年,蘇聯將車臣地區劃成“車臣自治州”,此後車臣迎來一個強權鐵幕時代。1929年蘇聯在北高加索增收財產稅,車臣人在伊斯拉姆布羅夫的帶領下奮起造反,次年蘇聯政府做出少量讓步,答應尊重車臣/印古什人民的權利;但是1931年,蘇聯克格勃還是將伊斯拉姆布羅夫等人殺害……1934年,蘇聯將車臣與印古什合併為“車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改稱“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到1937年,所有公開反對冠以“蘇維埃社會主義”名頭的車臣人都遭到 無情打擊,短短一年之內就有成千上萬的人走進史達林的監獄,而且幾乎沒有活著走出來的。
1941年,蘇聯遭到德軍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一度無暇顧及車臣。隨著蘇-德戰爭轉入反攻階段,車臣重又被蘇軍控制。對車臣人奉行清洗政策的史達林,在1944年以所謂的車臣人通敵(德國)為藉口,下令將全體車臣人驅逐、流放到中亞哈薩克斯坦的環境惡劣之地。那個所謂的自治共和國也從俄羅斯的行政區劃上消失了。流放前車臣人有近50萬,在流放期間,有不計其數的車臣人死於飢餓、疾病以及俄國人的子彈,車臣人因此喪失了40%的人口。整個車臣民族成為蘇聯國家恐怖主義、民族歧視 與種族清洗的犧牲品。
1956~1957年赫魯雪夫執政期間,蘇聯政府對車臣人的迫害有所鬆動,自治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得以恢復(同時把很多捷列克河以北的俄羅斯人劃入車臣,以減少車臣人所占比例),經歷13年流放的車臣倖存者陸續返回車臣,繼續接受社會主義改造與“再教育”……然而回歸到祖先的土地上的車臣人,始終遭到政府的無端猜忌,在政治上處於二等人的地位。車臣(與印古什)人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也被禁止,學校教學只能採用俄語,車臣語僅限於家庭內部使用。這樣,繼史達林的種族滅絕之後,蘇聯政府對車臣人的文化滅絕,直到蘇聯解體。而30餘年的文化滅絕,則催生起車臣人強烈的反俄羅斯情結,車臣民族主義便覺醒 在蘇聯土崩瓦解的廢墟之上。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時的俄聯邦雖然仍堅持維護車臣主權的原則,但其具體實施則是非常軟弱的,甚至可以說是在抱薪救火。在與分裂勢力的談判中,聯邦政府一味的妥協:承認了杜達耶夫的總統地位;對車臣銀行的賬戶解除凍結,以便撥去退休金;車臣還得到了給自己的公民頒發護照的權利;在1992年5月格拉喬夫甚至命令將北高加索軍區一半(實際則是95%)的武器移交給了車臣武裝,其中甚至包括最先進的T-80坦克。
1992年5月25日,杜達耶夫與俄聯邦代表斯特羅戈夫中將簽署了《關於撤軍和車臣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分配財產條約》,據此,聯邦一切行政機構全部撤出車臣。俄羅斯 除了在名義上沒有認可,實際上已經完全承認了車臣獨立。而車臣,也獲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國家性質。
但是,由於車臣民族原始的社會體系,這裡並未真正建立起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體系,更遑論“現代民主國家”,宗教和民族極端主義的統治使這裡看上去更像是塔利班制下的阿富汗,種族清洗迫使多數非車臣族裔選擇出逃。比北京市面積還小的土地上竟然是軍閥割據、派別林立。而由於車臣民族不事生產又崇尚武力,其對周邊地區的犯罪活動始終未停止過:偽造匯款單、以半官方性質造假幣、盜竊石油產品、搶劫過往列車以及劫持人質,勒索贖金,這些竟是車臣資金的主要來源。或者說,車臣事實上的獨立並未使俄羅斯的利益不再遭受損失。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國內政局在1992年後逐漸趨於穩定,同時,為了恢復國家經濟,石油出口問題變得異常重要,而車臣既是石油產區又是通道,同時車臣分裂勢力還威脅 著整個高加索地區的能源戰略布局。在這種背景下,1994年12月,俄軍兵分三路開進車臣境內。
當時國防部長格拉喬夫曾自信的說:“只需一個空降營,幾天就可拿下格羅茲尼。”這種自信最終被證明是毫無根據的,數年的動盪極大的折損了俄軍的戰鬥力,從高層到基層一系列的戰術錯誤導致俄軍損失慘重,12個月內數千官兵以及2萬多平民在戰火中喪生。
而另一方面,車臣問題始終籠罩在西方國家的陰影之下——美國 出於鞏固全球霸權考慮,而西歐則在歷史傳統上對俄國就一直心存忌憚。具體來說,除了暗中資助車臣非法武裝、在外交場合向俄政府施壓外,由美國主導的始於冷戰時期的低油價政策也仍然在繼續,從前正是長期的低油價,破壞了蘇聯的國際收支平衡,加劇了其國內市場的通貨膨脹,最終使得聯盟走向解體。同樣,本已被“休克療法”折騰的奄奄一息的俄羅斯經濟,在低油價的打壓下開始走向崩潰,而車臣戰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響——造血機能正在枯竭,那么讓一個傷口持續流血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最終,雖然車臣非法武裝遭到重創,杜達耶夫本人也被炸死,但是俄軍仍在苦戰一年之後無功而返。
而第二次車臣戰爭,從巨觀角度看仍然決定於能源這一因素:一是俄羅斯圍繞石油生產、出口的安全訴求沒有改變;二則是由於上世紀末美國,為打擊歐元開始頻頻插手中東、中亞事務,導致上述地區動盪,國家油價迅速上漲,在這個背景下,以能源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羅斯得以恢復元氣,而自科索沃戰爭後,美歐之間逐漸出現裂痕,同時中東的動盪局勢使得西歐在能源問題上開始有求於俄國 人,俄羅斯的外交活動空間開始增大。
1999年8月,俄羅斯抓住車臣叛軍入侵臨近的達吉斯坦共和國這根導火索,發動了第二次車臣戰爭。2000年2月初,俄軍最終以陣亡官兵1173人的代價,擊斃叛軍約一萬人,恢復了對車臣地區的控制,取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
但是,殘餘的車臣叛軍化整為零,逃進山高林密的高加索山區,仍然可以從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國外勢力那裡獲得援助,而多年戰爭在車臣人心中所造成的創傷短期 內很難撫平,前面提到的那個“死循環”仍然存在,2004年一系列的恐怖攻擊,其根源便在此處。
車臣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之一,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萬,其中絕大多數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車臣雖然只是處於裏海與黑海之間的彈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進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從中亞向歐洲輸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須經過這裡,一旦阻塞,俄羅斯的經濟損失將相當嚴重。因此,長期以來,俄國一直把牢牢地控制住車臣作為它的重要國策。十九世紀,沙皇俄國經過五十多年的高加索戰爭,才將車臣征服,於1859年將它併入沙俄的版圖。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政權在1922年成立了車臣自治州。1934年,車臣與它西邊的鄰居印古什自治州合併,加入蘇聯;1936年12月改為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1944年,史達林以車臣人與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理由,把車臣人強行趕出家園,遷往西伯利亞,給車臣人造成了巨大的心靈創傷。直到1957年,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才得以恢復。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車臣的分離主義勢力趁著政局動盪、中央政府顧不到邊遠地區之際,開始謀求獨立。這年的10月,在阿富汗戰爭中曾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的退役將軍杜達耶夫,當上車臣共和國的總統。他一上台就公開宣布車臣獨立,並建立了車臣的第一支正規部隊國民衛隊,人數最多時達到六萬人。眼看著車臣變成公然與聯邦政府唱對台戲的獨立王國,成了俄羅斯聯邦統一的心腹大患,1994年12月,俄軍兵分三路開進車臣境內,討伐桀驁不馴的分裂勢力。一開始,俄軍把車臣叛軍當成烏合之眾,根本不放在眼裡,國防部長格拉喬夫誇下海口:“只需一個空降營,幾天即可拿下車臣首府格羅茲尼。”但俄軍卻付出了幾千名官兵犧牲的慘痛代價 ,外加兩萬多平民喪生,到頭來只得停戰求和,黯然撤軍。
1991年,當時的車臣總統焦哈爾·杜達耶夫發表獨立宣言。1992年,車臣一分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區宣布加入俄羅斯聯邦。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車臣地區再度宣布獨立。此後,車臣大舉壓迫境內的俄羅斯人﹐導致大量俄羅斯人移出車臣地區。1994年12月11日,鮑里斯·葉爾欽向車臣發動進攻。但由於當時車臣境內仍有大量俄羅斯人居住,國內反戰浪潮聲不斷﹔再加上是次進攻準備不足,俄軍士氣極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和空軍的掩護下,俄軍於12月29日抵格羅茲尼,並實行圍城行動。
戰鬥的初期,俄軍以火箭炮和戰鬥機不斷對城內設施進行轟炸。但由於車臣武裝部隊善於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襲最終帶來大量平民死亡。1994年12月31日,俄軍地面部隊向城內進攻 ,遭武裝軍頑強抵抗,一夜之間有超過1000俄軍陣亡。1995年1月19日,經過一個多禮拜的激烈巷戰後,俄軍終於攻占格羅茲尼。武裝軍退往南部山區。在格羅茲尼之戰後,俄軍繼續以空襲方法進占車臣南部其他鄉鎮。在不斷撤退之同時,車臣武裝軍將策略轉移到綁架和恐怖攻擊 (在這一期間發生許多極不人道的屠殺戰俘事件),謀求引起民眾壓力逼使俄軍撤離。1996年8月31日,在國內壓力和大選逼近下,鮑里斯·葉爾欽和車臣簽署停火協定。第一次車臣戰爭正式結束。第一次車臣戰爭給俄軍帶來嚴重的傷亡代價。根據官方數字,俄軍死亡人數為3826人,傷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蹤。此外,這次戰爭亦導致超過10萬平民死亡,大量設施遭嚴重破壞 。在此後3年,儘管車臣仍為俄羅斯共同體的其中一員,但實質上卻享有非正式的獨立。
第二次
簽署停火協定為車臣車臣人民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幾年來,車臣名義上未脫離俄聯邦,但擁有事實上的獨立。馬斯哈多夫於1997年1月27日日出任車臣總統,但實際的兵權 卻掌握在車臣武裝力量總司令巴薩耶夫手中。車臣武裝分子對俄羅斯的領土土完整造成更大的威脅。1999年8月初,經過精心的準備後,巴薩耶夫率領幾千名武裝分子潛入達吉斯坦南部村莊,並於8月10日成立所謂的“達吉斯坦國家”。1999年8月7日,車臣武裝分子入侵達吉斯坦南部地區,俄軍以北高加索軍區為基礎建立聯合軍隊集團鎮壓起義;俄軍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擊叛軍,地面部隊採用特種戰術進行攻擊,在此期間,俄軍取得了殲敵千餘人的勝利,到25日全部收復了被車臣非法武裝占領的村莊,基本消滅了達吉斯坦境內的所有車臣武裝分子。9月30日,俄軍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向車臣開進;10月2日,俄內務部部隊占領車臣境內第一個村莊---波洛茲基諾夫斯卡亞;俄虜第一副總參謀長馬尼洛夫上將宣布,俄軍已從幾個方向進入車臣並向縱深推進;14日,聯合軍隊集團代表宣布,俄虜先頭部隊已距格羅茲尼20-25公里;10月15日,聯合軍隊集團 總司令卡贊采夫上將宣布,16日進 入戰爭第二階段。
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戰爭進入第二階段:挺進格羅茲尼。
1999 年10月16日,聯合軍隊指揮部宣布,58集團軍將控制那茲拉尼---格羅茲尼公路;17日,航空兵和炮兵對數個城鎮和村莊的武裝分子進行打擊;聯合軍隊集團代表宣布,俄軍已控制45個居民點;29日,俄國防部宣布到11月底結束車臣的主要戰鬥行動;11月9日,俄內務部軍隊第一副司令巴尼科夫宣布,遂行車臣戰鬥行動的內務部部隊達到25000人;12日,俄軍占領車臣第二大城市古捷爾梅斯;1999年12月3日俄宣布剿匪軍事行動進入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戰鬥行動中,俄軍侵占了車臣境內119個居民點中的98個,占領了車臣三分之二的地區
1999年12月3日到2000年2月:戰爭進而到第三階段,包圍 和攻打格羅茲尼 12月6日和8日,俄軍分別攻占車臣第三大城市阿爾貢和烏魯斯馬爾坦,完全封鎖格羅茲尼;9日,俄軍開闢南部作戰方向,追擊退向山區的敵人;10日,俄軍向格羅茲尼守敵發出通牒;15日,俄軍先頭部隊在格羅茲尼東郊占領陣地,馬尼洛夫宣布,計畫2000年2月底結束作戰;22日,聯合軍隊集團總司令卡贊采夫宣布,兩至三周后俄軍將控制 車臣南部山區;25日夜,俄軍總攻格羅茲尼,特種快速反應支隊、特警和內務部部隊在甘塔米洛夫指揮的車臣偽軍配合下從東、東北、西北方向攻入格羅茲尼;與此同時,俄軍繼續在南部山區打擊義軍;2000年1月1日俄代總統普京親自駕駛Su-27戰機到北高加索前線犒賞作戰官兵;1月10日,車臣非法武裝反攻阿爾貢和沙利;18日,俄軍恢復攻打格羅茲尼,作戰部隊在車臣地方武裝配合下向市中心推進,解放第一、第三、第四和部分第六小區;期間俄軍58集團軍作訓處長、"北方"軍隊集團副司令馬洛費耶夫少將擊斃;20日,俄軍攻占格市中心 附近的米努特卡廣場;但由於準備不夠充分,使穿著綠色作訓服的俄軍在白色的雪地里成了絕好的目標,導致了大量的士兵傷亡。21日,俄軍徵調特種部隊前往格羅茲尼作戰。22日,俄軍控制了格羅茲尼5個小區和部分其它地區;控制區逐漸擴大。26日,俄軍包圍車臣南部和西部的非法武裝,基本上切斷了非法武裝向境外突圍的道路;29日;俄軍第325直升機團團長尼古拉·馬伊達諾夫上校被擊斃。 2月1-2日戰鬥中,杜達耶夫的侄子等4名叛軍"戰地司令"被擊斃,非法武裝首領巴薩耶夫觸雷,右腳被炸斷,雙手和頭部受傷。2月4日,俄軍將國旗插上格羅茲尼市中心車臣政府大樓;
2000年2月6日俄代總統普京宣布,車臣軍事行動結束後,俄軍將有計畫 地撤出車臣,但要在車臣長期駐紮一個師;8日,車臣副總統阿爾薩諾夫殉難;9日,卡贊采夫宣布,俄軍已進入殲滅車臣山地非法武裝的最後階段;11日,俄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宣稱,俄軍已封鎖了阿爾貢峽谷通往喬治亞的出口,控制了該峽谷的戰略要地;俄軍占領車臣南部城市伊圖姆卡列;俄政府表示不與車臣領導人進行談判。俄軍的鎮壓行動將繼續下去。
然而,由於俄軍的一次失誤,使得相當一部分車臣非法武裝突圍成功,躲進了山里,隨著春天的來臨,光禿禿的山地將變得枝繁葉茂,因此為車臣武裝分子的隱匿提供 了很好的掩護,俄軍的鎮壓行動將變得更加艱難。此後,俄-車雙方進行了斷斷續續的鎮壓、伏擊的戰鬥。到2000年6月中旬,戰爭基本上平息了下來。
第二次車臣戰爭,據俄軍第一副總參謀長馬尼洛夫稱:至2000年6月15日,俄軍和內衛部隊亡2091人,傷5962人。以相當於前次三分之一的代價,就取得了全面的戰爭勝利 。今次戰爭,俄軍充分吸取了上次戰爭的教訓,準備充分,戰術、指揮靈活,放棄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來進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運用了特種部隊精幹的內衛部,用獵殺的方式對付車臣非法武裝。同時,俄軍吸取了美軍在海灣和科索沃的作戰經驗,大量地使用了高科技、高精度的武器,摧毀了車臣許多的軍用、民用目標,大量地殺傷其兵員,然後才讓步兵進行下一步的作戰行動,有效的減少了部隊的傷亡。同時俄軍還加強了對信息、情報的收集。迫使車臣武裝連電台也不敢使用,大大地削弱了其戰鬥力。
2001年1月22日,俄總統普京宣布俄軍全面從車臣撤軍,俄軍的作戰將從大量的殲滅義軍轉為反車臣獨立運動。由1.5萬人組成的第42師和內外部的一個由6-7千人組成的旅將長期 駐守車臣。
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普京充分展示了他果敢堅毅的硬漢形象。葉爾欽總統辭職,任命他為代總統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0年的元旦期間,前往前線視察。3月20日,他親自乘坐蘇-27戰鬥機飛過車臣戰區。他下令,哪裡有叛匪就在哪裡消滅他,如果在廁所里發現匪徒,就直接把他塞進茅坑裡。俄軍吸取了第一次車臣戰爭中失利的教訓,一改上次冒進深入的打法,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配合空降兵、特種兵的奇襲、突擊、圍剿等戰術,不斷地殲滅和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一支支精幹的、富有實戰經驗 的特種作戰小分隊,充分利用暗夜、濃霧的掩護,從天而降,鑽地而出,神出鬼沒地滲透到車臣恐怖分子的占領區,屢建奇功。1999年10月8日那天,俄軍的一支特種小分隊秘密潛入敵人營地,一舉擒獲通緝了一年的恐怖分子頭目哈奇拉耶夫。
在作戰方法上,俄軍借鑑了美軍在科索沃戰爭中的經驗,充分利用自己在制空權和高技術兵器上的絕對優勢,出動蘇-24M轟炸機、蘇-25強擊機、米-24武裝直升機和戰術飛彈,對車臣叛軍的基地、雷達、電視台、匪首住所、機場、武器彈藥庫實行遠程精確的打擊。由於準備充分 ,戰略戰術使用得當,俄軍連戰連勝,打得叛軍傷亡累累,難以招架。1999年9月26日,車臣總統馬斯哈多夫只好假惺惺地表示:“車臣人民和俄羅斯人民都不希望再發生一場戰爭。”馬斯哈多夫呼籲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俄車之間的問題。俄羅斯領導人沒有上當,普京乾脆地表示,俄羅斯願意同車臣對話,但只能“在俄羅斯總統認為必須進行會見和會見對俄羅斯有利的情況下”才能進行。2000年1月18日清晨,俄軍對格羅茲尼的總攻打響了!在警察部隊和車臣民兵的配合下,俄軍從三個方向攻進了市中心的廣場。車臣叛軍依託雷區、地面地下工事、樓與樓之間的地下通道,與俄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攻打罐頭食品廠時,叛軍用磚塊砌死了視窗,布置了大量的狙擊手,在一個個難以發現的射擊孔後面向俄軍瘋狂地射擊,並在炸斷的樓梯通道里躥上跳下,拚死頑抗。
經過一場血戰,俄軍終於打下了罐頭廠和公路橋,徹底 切斷了河兩岸叛軍的聯繫。2000年2月4日,俄軍戰士將俄羅斯三色國旗插上了車臣“總統府”。到2月28日,俄軍收復了車臣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基本穩住了車臣的局勢。俄軍總參謀部宣布,從第二次車臣戰爭打響到2月初,俄軍以陣亡官兵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的代價,擊斃叛軍約一萬人,取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但是,殘餘的車臣叛軍化整為零,逃進山高林密的山區,與俄軍轉而進行游擊戰,並且不斷地在俄羅斯各地製造自殺性恐怖攻擊。要徹底剷除車臣叛軍與恐怖主義勢力,俄羅斯還要進行艱苦的努力。
從21世紀初來看,車臣地區的這種“動態穩定”還將維持一段時間,之前兩次戰爭的勝與敗,歸結起來都和石油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僅從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來考慮,進一步穩定車臣局勢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油價紅利不是無止境的,能否在這一紅利吃完之前為俄經濟建立一套可持續 發展的體系將最終決定車臣局勢的走向。而要使車臣民族和俄羅斯走出“死循環”,同樣還必須有賴於俄民族政策的改善,未來勢必需要通過移民、教育以及經濟手段,才能最終使車臣人真正融入進俄羅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局部戰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並非就此太平,戰爭的陰霾從沒有離開過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