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明

社會文明

社會文明指人類社會的開化狀態和進步程度,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所獲得的積極成果的總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等方面的統一體。

內容

(圖)社會文明社會文明
社會文明 指的是以社會為本位的文明進化狀態。社會文明包括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包涵心性智慧與思想知識;物質文明包涵工藝性文物與無意識文物。社會文明,從簡單點的層次理解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邏輯,這種邏輯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價值取向和運作社會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個要素構成一個獨具特色的整體,這就是社會文明。

基本要素

社會文明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系統,只有把握了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內在系統機制及和諧文明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明。恩格斯說,“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一種社會品質”,也就是說,文明是人類生產實踐的產物,它受社會形態制約而具有社會性。文明首先是實踐的事情,是人類實踐活動創造的成果,是人類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長期艱苦的勞動創造的結果。文明的產生與發展都根植於人們現實的物質實踐活動之中。在唯物史觀視野中,實踐活動是人類文明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石,因而對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系統分析也要建立在對實踐及其基本矛盾的正確分析之上。

社會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社會生活有多少種形式,實踐也就有多少種形式。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幾種:物質生產實踐、精神生產實踐、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即改革社會關係的實踐以及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進行的生態生產實踐。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首先是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始源性活動。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創造生產資料的同時也創造了社會關係。社會關係雖然是因物質資料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但並不總是與物質生產活動相適應的,對它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這樣,在物質生產基礎上又形成了處理人們之間社會關係,調整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即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隨著物質生產實踐的發展,人類物質生活基礎上又發展出精神生活領域,有了精神文化的創造活動,即人們改造自身主觀世界的活動。在近代,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在運用強大的技術力量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財富的同時,卻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自身的發展陷入困境。這樣,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促使實踐的另一種形式———生態生產實踐即保護和支持生態環境的實踐形式應運而生。當代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是由上述四種基本形式的實踐活動所構成的系統,在此四種實踐基礎上便產生了人類活動的四大基本領域,即經濟、政治、文化與生態領域。

與上述四種社會實踐相對應亦就形成了當代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基本內容與形式,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的發展是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四大要素互動作用而向前推進的過程,而且這四個方面像人類實踐活動一樣,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首先,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物質文明的協同作用。物質文明從根本上制約著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狀況。經濟的增長,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交往的擴大,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催生出主體理念、自由理念、平等理念、正義理念、寬容理念、民主與法制理念等政治理念和精神文化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創造了基本的物質條件。

其次,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精神文明的指引作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鑄造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提供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濃厚的科學支撐,人文基礎。在當代,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精神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藉助於傳統風俗習慣社會輿論道德倫理等形式,通過“自律”精神規範人們的行為,調節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矛盾,促進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而且,精神文明在日積月累的傳遞過程中潛移默化,使政治文明的理念廣泛植根在社會民眾的心中,並且為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不斷的文化生長資源,共同構成治國安邦的價值體系。

第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的作用。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當今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如果這種情況長期繼續,人類歷史上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將不復存在。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關聯要素,也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所謂“文明和諧”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達到統一、協調發展,以協調、統一的價值取向調整、整合不協調、不統一的因素,實現文明和諧,也就是力圖不斷改善耗損牴觸、對抗衝突、混亂失衡等社會機制運行不良的現實狀況,在此基礎上使整個社會達到一種和諧境界。我們所進行的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文明建設必然是一個全面發展、全方位的文明建設,它是一個包括物質、精神、政治和生態文明在內的全面文明系統工程,是社會擺脫落後狀態,走向高度文明的社會歷史進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要發展經濟,使物質文明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要實現文化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時,還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而且要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生態文明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四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構成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文明建設的全部內容。

二、我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轉型的過程中,轉型時期既可以是經濟成長的黃金時期,也可以是社會矛盾高發期;既存在很多機遇,又面臨許多挑戰,那么在現階段應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明呢?總的來說,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建設必須要正確處理以上四種文明之間的關係,使四種文明都得到發展,而不能只顧其一,輕視其他。不僅如此,也要關注四種文明自身的協調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其自身也是一個系統,也需要協調發展。在這裡,我們以政治文明為例,談談政治文明自身的協調發展。

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與政治行為文明的有機系統,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明也必須使政治文明的這三個方面協調發展,有序推進。馬克思指出:“政治情緒是國家的主觀實體,政治制度是國家的客觀實體。”這裡的“主觀實體”和“客觀實體”實際上指的就是政治意識和政治制度。列寧則認為:“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孫中山先生也指出:“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列寧和孫中山先生在這裡所講的政治主要是政治行為。根據以上經典作家的論述可以概括出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大要素構成的完整體系。從實質上看,政治實踐即創立和改造社會關係的實踐,是運用政治權力實現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的活動。但是,政治權力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有一定的理念和制度來支撐。否則,如果沒有適當的制度和理念的支撐,政治權力的運行則處於無序狀態,難以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甚至給社會帶來災難。因此,社會文明的和諧運轉也離不開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的有機結合。可以說,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三維結構是一個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在這一系統中,諸要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並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規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治文明建設對這三者缺一不可。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觀念形態,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規範要求,政治行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現。

三、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建設,從巨觀上要協調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的關係,使之協調發展;微觀上而言,要使各自內部自身要素協調發展,和諧推進。在此基礎上,還需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推動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建設,具體而言:

首先,加強制度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明建設進程。在和諧文明的建設中,制度起著根本的支撐作用,制度是使文明理念、文明規則、文明思想等轉化為文明行為的載體,失去政治制度的依託,和諧文明的建設將失去保障,同時,政治制度蘊含的價值導向,又進一步引導文明的和諧發展。因此,任何一個社會若想使其社會文明和諧發展,都應致力於制度建設,只有在制度的支撐下,社會文明才能健康有序和諧地發展。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點。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為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指明了基本途徑。

其次,轉變政府治理模式,推進和諧文明建設。如何使社會文明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政府的治理方式也是及其重要的,因為政府是和諧文明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借鑑西方國家治理社會的經驗,“善治”似乎是一種值得參考採用的方式。所謂“善治”即是指現代政府在治理社會過程中發揮適當功能。善治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係,是兩者的最佳和諧狀態。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在一定的意義上說,就是進一步法治化的進程。在我們看來,我們的“善治”並不僅僅只是強調法治,而應該是德治和法治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境界。西方和中國古代社會,由於德治和法治得到了片面發展,即西方社會片面發展了法治,而中國古代社會則片面強調了德治,因而都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法蘭克福學派所批評的“單向度的人”似乎與西方社會這種片面強調法治的傳統無不相關。而在中國古代社會,由於片面強調德治,而這種德治又得不到法治的保障,所以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很多昏君佞臣當道而德治不得的情況。可見,根據中國歷史傳統、國情及西方治理社會的經驗使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的最佳治理方式是德治和法治有機結合的“善治”,在政府的“善治”下建設和諧文明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再次,借鑑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有益成果,在改革開放中加強文化交流,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的建設。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新舊交替,不斷進步的。但新的代替舊的,是一個不斷揚棄、吐故納新、“揚棄”的否定之否定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否定。新生事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往往脫胎於舊事物,從舊事物中汲取營養和精華,成長壯大。新的社會形態產生於舊社會形態之中,總是從舊社會形態中借鑑有益的東西,擯棄有害的、沒用的東西,以利於自身的繁榮興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所謂和諧文明也是一個發展的、相對的概念,是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相對穩定和諧狀態。社會主義和諧文明可以解釋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狀態。社會主義和諧文明作為新生的、進步的事物,其發展建設無疑也應當遵循這一規律,需要對以往人類文明成果進行揚棄,借鑑其中的有益成果。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形態、不同國家的文明在具有各自特點同時也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正是人類文明的這種共同性決定了各種文明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共同的規律和特點,以及可比性,因此這也使得各種文明可以相互借鑑、互相吸收對方的有益成果。對於此,季羨林先生曾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在這裡,關鍵是一個‘交’字,一邊倒,向一邊流,不能稱為‘交流’。古往今來,地球上不知道有過多少國家,多少民族,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創造。文化不論大小一旦出現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認為,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個特點,全體人類都蒙受了這個特點之利。如果沒有文化交流,我們簡直無法想像,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世界,文化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人民生活水平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可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加強文化交流對於和諧文明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標識

一、誠信

胡錦濤總書記倡導在全社會形成“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良好風尚,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對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建設的高度重視。誠信是一個國家、民族、乃至於每個人的文明標識;失信,見利忘義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和社會進步的一大公害。誠實守信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識。

社會文明的發展呼喚誠實守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文明的角度來講就是誠實守信經濟。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誠實守信是現代文明的基石與標誌。有了誠信,經濟交往才能可持續發展,各種交換才可正常流通運行,金融風險才能減少。如果集體與集體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每一筆業務都需要通過“打官司”來進行的話,就會大大增加發展的成本。誠信是對社會服務質量的認同,當一個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關係建立起來之後,就會給予社會和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個認同和信譽的物質基礎。市公路局堅持以誠信為本,在全省乃至全國建立了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日照公路與時代同步,與文明同行”,“公路修到哪裡文明就延伸到哪裡”等品牌的存在,促進了日照公路系統的健康快速發展。相反,以個別上市公司的“造假高手”為代表的企業,雖然多年來曾經逃過了誠信的檢驗而造成了“不誠信比誠信更有好處”的假象,但終於因股市黑幕的曝光,遭遇信用危機而導致生存危機。

誠實守信直接關係到黨和政府的形象。“民無信不立”,誠實守信,才能政令暢通,而我們的政府一旦樹立起誠信的形象,我們的發展戰略任務的實現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運行中因見利忘義導致信用不良而引發的社會矛盾屢見不鮮,個人信用、企業信用、中介機構信用、政府信用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良記錄,在有的行業甚至出現了嚴重的信用危機。失信“綜合症”像惡性“病毒”一樣,在全社會快速傳播蔓延,阻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步伐。

誠實守信是建立和諧社會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基石。一個社會要和諧發展,必須依靠法律和制度來規範,也必須藉助道德的力量來引導。而在人類的道德規範體系中,誠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的摩擦,降低社會生活的風險和代價,降低社會運行成本。誠信是立身之本、發展之道。個人無誠信不立,企業無誠信不興,國家無誠信不強,社會無誠信不穩,在一個誠信缺失的社會,是不可能建設成和諧社會的。因此,加強誠信建設尤為迫切。只有人人講誠信,取信於他人,給他人以信任,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加大誠實守信建設力度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誠信建設需要社會管理者的示範。荀子認為“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商鞅變法首先做的就是移木取信,帶來國家的政令暢通,執政者學習古人,就應該加強管理者的誠信教育。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社會管理者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言必信,行必果,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為黨的形象增光添彩。

誠信需要法治和制度的保障。誠信不僅是德治問題,更是一個法治問題。法律是防範和治理失信行為、維護良好市場秩序的最後一道屏障,是構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基礎強有力的保障。我國目前正處在從人格信任的人治社會向系統信任的法制社會的轉換階段,信用機制嚴重缺位,法制建設亟待健全,導致當前各類信用問題極為突出。提高失信行為的法律成本,一要從完善立法入手,建立、健全法律體系;二要從加大執行力度入手,落實法律責任。要以健全社會信用法規制度為核心,以建立信用監督體系為切入點,加快構建社會信用體系;要儘快建立以企業信用信息為主體、政府信用信息為基礎、個人信用信息為補充的信用網路。努力形成信用法規基本健全、信用服務初具規模、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有效運行的經濟社會環境。

誠信建設需要正確的輿論引導。要想讓誠實守信的意識和觀念深入人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輿論氛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誠信意義的一般論述宣傳上,可以通過對誠實守信的典型給予輿論支持,對見利忘義的典型給予曝光譴責,讓守信者美名遠播,使失信者臭名遠揚,寸步難行,形成千夫所指的輿論審判,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那種視誠實守信為呆傻、愚笨,視失信為聰明能幹的不良輿論導向和社會心理氛圍,營造人人崇尚誠信的良好風尚。

二、尊重幫助殘疾人

記者:尊重和幫助殘疾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11年來,在黨、政府以及廣大民眾的關心支持下,堅持不懈地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這些工作對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郭建模:在偉大祖國的懷抱里,生活著一個特殊而困難的群體,這就是6000萬殘疾人。50年前,苦難深重的殘疾人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開始了新的生活。社會主義制度使殘疾人的基本權利得到了保障,改革開放給殘疾人事業帶來了新的春天。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真誠幫助下,殘疾人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殘疾人狀況明顯改善,社會對殘疾人的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廣大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創造了令人驚奇的業績。殘疾人事業已成為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眾所周知,對身體或精神有缺損的人,過去叫“殘廢人”。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殘廢人”被改成“殘疾人”。別看這只是一字之差,它反映了一種觀念上的根本性變化,反映了殘疾人的人格、人權在社會中受到的尊重和保障。
中國殘聯提出的一個重要口號,是倡導人道主義。當年,這個口號一度引起爭議,有人主張在這個口號前加上限制詞。現在看,人道主義反映了現代文明社會的共識。正像江澤民同志在1997年為《自強之歌》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指出的:“人道主義,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個道德規範。人權保障,是國家的責任。對殘疾人這個社會脆弱群體給予幫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
我國殘疾人狀況的根本改變,首先要依靠經濟的發展,這是根本的出路。另外,還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否認,社會上一部分人對殘疾人還存在著歧視和偏見。只有全社會發揚扶殘助殘的良好風尚,消除對殘疾人的一切歧視和偏見,更多地為殘疾人辦實事、送溫暖,殘疾人的困難和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我國的殘疾人事業在國際社會也得到了高度評價。中國殘聯獲得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咨商地位。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已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記者:公眾是通過我國政府的支持和關心以及中國殘聯組織的各項活動,去觀察和了解殘疾人的。近年來,中國殘聯組織了哪些重大的活動?
郭建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規定,我們在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天開展“全國助殘日”活動。每年的助殘日都有一個主題,今年是第十次,主題為“志願者助殘”,旨在世紀之交倡導人道主義,實現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培育和諧友愛的人際關係和團結互助的社會環境,使殘疾人與大家一起滿懷信心地跨入新世紀。
我們的做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因為每年的這一天,不僅是殘疾人的節日,而且也是喚起社會各界關心、愛護、尊重、幫助殘疾人的日子。這一天,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同志都去看望和幫助殘疾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紛紛為殘疾人做好事,成為我國集中、專項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日子。
中國殘聯和政府有關部門每5年召開一次“殘疾人自強模範、助殘先進集體(個人)表彰大會”,目前為止已開了兩次。通過這一形式,推出了張海迪、吳運鐸、李志軍、劉笑等一大批典型。
中國殘聯與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開展的“紅領巾助殘活動”,已進行了十餘年,全國7000多萬青少年加入了這項活動。他們在幫助殘疾人的同時,也受到了一次人道主義和自強不息的教育。
幫助殘疾人的志願者活動、法律助殘活動、文化助殘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在每次的大型活動中,都能看見志願者的身影。今年5月將在上海舉行第五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海市已開始組織志願者報名。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除了在全國各地演出外,還出訪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江澤民總書記、李鵬委員長、朱基總理都觀看過他們的演出。朱總理稱讚他們:“從你們身上看到了人的偉大、意志力的力量。”許多民眾看了演出後說:“殘疾人演員那么樂觀向上,我們還有什麼煩惱牢騷不能拋棄呢?”殘疾人體育運動員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殘疾人已累計超過1000萬人次,殘疾人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獲得金牌1688枚,打破世界紀錄170餘項,為我國贏得了榮譽。中國殘聯主席鄧朴方建議中國小生都能去看一次殘疾人演出或殘疾人運動員比賽,從中受到一次高尚情操、頑強拼搏和人道主義的薰陶和感染。
持續不斷的殘疾人自強不息活動和廣泛的扶殘助殘活動,有力地影響著社會,改變著社會風氣。“理解、尊重、關心、幫助”已變成全社會的口號,“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激勵著殘疾人克服困難,走向一片新天地。北京市為了給殘疾人出行提供方便,已鋪設了280多公里無障礙道路;上海市去年為市民辦十件實事,其中一件就是改造道路,設立無障礙路面。各地已把鋪設無障礙道路看作城市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標誌。這種助殘意識也為老年人和婦女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記者:殘疾人事業任重而道遠。中國殘聯在新的歷史時期將怎樣開展工作?
郭建模:中國殘聯在兩年前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跨世紀的奮鬥目標,這就是在本世紀內,全面完成《中國殘疾人事業“九五”計畫綱要》規定的任務目標:殘疾人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殘疾人普遍開展康復訓練,使300萬殘疾人得到康復;殘疾少年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80%,可以就業的殘疾人基本得到職業培訓;殘疾人就業率達到80%左右;殘疾人廣泛參與社會生活;系統開展殘疾預防,努力減少殘疾發生。
到2010年,進一步改善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環境,縮小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穩定解決殘疾人的溫飽問題,並使相當一部分殘疾人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使殘疾人事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體同步,殘疾人狀況有更大的改善,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基本得到體現。
要達到上述目標,除了發展經濟,我們還要開展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比如在各地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下,把開展扶殘助殘活動列入各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在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等活動中,提出扶殘助殘的具體要求,使之形成制度化、有約束力、能落實的政府行為;把倡導熱心公益、扶殘濟困社會公德的內容列入各地區制定的精神文明建設公約;在開展文明家庭、文明單位、文明行業、軍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動中,列入扶殘助殘的具體措施等等。同時,我們還要做好提高殘疾人素質和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基礎工作;為社會提供文化精品,抓好重大活動,增進社會理解;重視培育發展殘疾人事業的輿論環境等。可以相信,在新世紀裡,我國殘疾人事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文明進步的人道主義和扶殘助殘意識將會更加深入人心。

特性

一個不安全的社會絕對談不上是一個文明的社會。科技的進步,知識與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現代工農業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提高,也增進了物質的繁榮。大眾文化素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其勞動方式、工作和生活環境、生活質量都不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同時期和不同社會有不同的安全文化。

1、安全文化的分支及變化

安全文化可以分為基礎安全文化和專業安全文化。基礎安全文化是對全體國民普及的安全文化;專業安全文化則是從事某項專門技術或技藝活動的人應當具備的專門文化知識和行為素質。基礎安全文化是專業安全文化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許多專業安全文化正在不斷向大眾普及延伸,促使基礎安全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例如,20世紀末,我國出現了鄉村城鎮化、城鎮都市化、都市社區化的趨勢,人類社會的安全、減災、環保及人性化也成為21世紀的追求目標,還應運而生了城市安全減災文化、社區安全文化等。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了超越一切之上的安全文化理論及其建設方法;香港推行了港民工作安全文化活動;韓國在全國開展了安全文化運動;國際十年減災委員會提出了災害預防文化;世界衛生組織已在全球百餘個城市推行社區安全文化建設;我國也正在推進安全文化建設,如學校的安全文化、企業安全文化等等。

2、國民素質的提高推動安全文化的發展

隨著一系列事故的發生,一幕幕血的教訓,使廣大民眾已經能權衡生命價值和經濟利益的比重。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傳媒的宣傳也使國民加強了安全自我保護意識。

當前,領導幹部的安全意識也在變化。安全是人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關愛生命、關注安全,安全責任重於泰山。各級領導正在加強安全責任意識,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任何一個細節上的疏忽或失誤,都可能造成人的財產甚至生命的損失。國家的財產損失即使可以亡羊補牢,但對於那些不能復甦的生命,對於那些死亡者親人所遭受的無法彌補的身心創傷,我們不能用金錢來彌補。只有安全了,才能有收穫、有幸福,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多數領導幹部已經深刻意識到這一點。

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也要求生活的穩定和保障,從當代人民的生命觀、價值觀、倫理、道德和習俗看,公眾對21世紀的社會活動和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安全與健康問題,是直接影響人民高質量生產、生活、生存的問題。科技越進步,文化事業越繁榮,人民的安全文化程度就越高。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交及物質和精神的享受都以有利於生命和生存的發展為標準,安全、健康、舒適、長壽、社會文明、世界和平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安全文化使人類更加聰慧,同時又會對保護自身安全與健康和社會文明提出更苛刻的要求,要求以新的對策減少自然的、技術的、社會的更大風險和災害。這樣就不斷豐富著安全文化,也不斷提高了公眾的安全文化素質,同時又推動著人類進步和社會文明發展。特別是在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中國,人民解決溫飽、進入小康,安全文化就更需要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關心和愛護自己的生命,在世界人口老齡化和獨生、優生人口控制趨勢下,公眾對安全、健康、長壽的追求已成為時尚和熱點。

3、工業文明、科技進步促進安全科技文化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工業革命的出現,安全科學體系的創建,安全文化也有了進一步的變革。安全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推動了安全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當今的安全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安全科學技術體系把安全、科學、文化聯繫起來,形成了安全科技文化系統,進而改進了人類的安全意識、安全思維、生命價值觀念、安全行為及人生哲理,安全習俗、安全文化影響著人們對安全科學崇尚的程度。安全文化在企業領域的套用就形成了企業安全文化,與行政或管理工作相結合就成了安全工作文化或安全管理體制文化。
安全科學體系的出現是各領域科學發展和融合的結晶。無論從工業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文明的觀點看,還是從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民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看,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繁榮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文明發展。

社會文明十種現象

1、不抽菸。

2、不勸酒。

3、不說粗話。

4、不隨地吐痰。

5、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

6、注意個人行為對它人的影響和妨礙。

7、注意個人儀表和形象。

8、在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不多用任何免費的物品或資源。

9、有異性在場時不談性話題。

10、在非經濟領域,儘量誠實守信。

(圖)社會文明社會文明-文明現象
(圖)社會文明社會文明-文明現象

不文明現象

不文明現象不文明現象

(圖)社會文明不文明現象
不文明現象不文明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