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明學導論

二、社會文明形成的要素 四、社會文明形成的標誌 五、社會文明的內涵與本質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平裝: 36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8060066
條形碼: 9787308060066
尺寸: 22.6 x 16.4 x 1.8 cm
重量: 481 g

內容簡介

《社會文明學導論》從研究內容來看,全書包括緒論和10章內容,大約40多萬字。緒論:從社會文明論到社會文明學;第一章:社會文明的形成與標誌;第二章:社會文明的本質與特徵;第三章:社會文明的結構與體系;第四章:社會文明的運行與機制;第五章:社會文明的主體及其發展;第六章:社會文明的形態與特徵;第七章:社會文明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第八章:社會文明的交往與借鑑;第九章:社會文明的規律與趨勢;第十章:社會文明的範式與走向。
從體系結構來看,《社會文明學導論》由五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四章內容,是從共時態(橫向)上揭示社會文明的本質與特徵,闡明社會文明的體系結構及運行機制。第二部分包括第五章的內容,集中論述了社會文明主體的存在形態以及在人類社會文明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中的根本關鍵地位和推動作用,是聯繫第一、三兩個部分的中介。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的內容,是從歷時態(縱向)上揭示社會文明的形態劃分依據、基本特徵、歷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第四部分包括第八章的內容。如果說,第一至七章是研究同一文明內部的有關問題的話,那么,第八章則是突出研究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關係問題。第五部分包括第九、十章的內容,是從全方位的視角,揭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範式及其未來走向。
從研究目的來看,《社會文明學導論》試圖在對人類社會文明進行總體統觀、系統反思和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構建社會文明學的理論體系,決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當今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文明實踐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特別是消解一系列文明危機和矛盾的學理呼喚。
從研究難度來看,《社會文明學導論》所涉及的社會文明的本質與特徵問題,社會文明結構及其運行機制問題,社會文明的形態及其轉型問題,社會文明主體及其構建問題,社會文明交往與借鑑問題,社會文明的規律與趨勢問題,社會文明的範式與走向問題等,都是哲學研究的前沿性問題,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目錄

緒論 從社會文明論到社會文明學
一、社會文明學的思想理論淵源
二、構建社會文明學何以必要
三、構建社會文明學何以可能
四、社會文明學的內容構架
五、社會文明學研究的時代任務
六、社會文明學研究的方法和意義
第一、章 社會文明的形成與標誌
一、社會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區別
二、社會文明形成的要素
三、社會文明形成的過程
四、社會文明形成的標誌
第二、章 社會文明的本質與特徵
一、文明內涵的分析與界定
二、文明與文化關係辨析
三、文明與文明時代的關係
四、文明與社會的關係
五、社會文明的內涵與本質
六、社會文明的基本特徵
第三、章 社會文明的結構與體系
一、社會文明結構分析的方法論基礎
二、社會文明的整體結構三社會經濟文明系統
四、社會政治文明系統
五、社會精神文明系統
六、狹義社會文明系統
七、社會生態文明系統
八、社會文明結構的開放性
第四、章 社會文明的運行及其機制
一、生態文明的運行機制
二、經濟文明的運行機制
三、政治文明的運行機制
四、精神文明的運行機制
五、狹義社會文明的運行機制
六、社會文明協調運行的機制
第五、章 社會文明的主體及其發展
一、社會文明主體的存在形態
二、社會文明及其主體發展的統一性
三、社會文明主體的全面發展及其歷史性
四、社會文明主體的結構與全面發展
五、社會文明主體多重和諧的內在統一
六、社會文明主體和諧發展的現實路徑
第六、章 社會文明形態與特徵
一、社會文明形態劃分的依據
二、農業文明形態及其特徵
三、工業文明形態及其功過
四、生態文明形態的價值與基礎
五、不同文明形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七章 社會文明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一、社會文明演化系統與基本圖景
二、社會文明形態的第一次轉型
三、社會文明形態的第二次轉型
四、社會文明形態的第三次轉型
五、社會文明轉型與思維方式變革
六、社會文明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第八章 社會文明的交往與借鑑
一、社會文明交往的客觀必然性
二、社會文明交往的內涵與特徵
三、社會文明交往的內容與機制
四、社會文明交往中的相互借鑑
五、全球化與世界文明的多重整合
六、中西傳統和諧文明觀的整合與創新
七、文化自覺與國際文明新秩序的構建
第九章 社會文明的規律與趨勢
一、社會文明橫向協調規律
二、社會文明縱向演進規律
三、社會文明主客共進規律
四、社會文明交往融合規律
五、世界文明中心轉移規律
六、世界文明與大國興衰的根本規律
第十章 社會文明的範式與走向
一、關於社會文明走向的幾種觀點
二、社會文明範式轉型的歷史動因
三、未來社會文明範式的特徵與構架
四、東方復興與中華民族的全面崛起
五、中華文明範式的復興與創新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