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指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總和,它以公有制為基礎,勞動者成為生產要素的主人,實行按勞分配,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沒收了官僚資本,並通過“三大改造”即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經濟;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投資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國有經濟日益壯大與發展。
特點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必須要有自己的政治前提——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只能在無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後,依靠無產階級政權的力量建立起來。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它的產生不是以一種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種私有制形式,而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是一場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深刻革命。
建立
根據我國國情,黨和國家採取一系列富有創造性的形式和步驟,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具體途徑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通過改造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
第一,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在我國,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分為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兩個部分。根據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性質,及其對待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分別採取了不同的辦法。
根據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反動本質,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取得勝利後,對它採取無償沒收的政策,把它變成了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在我國,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具有兩重的革命意義: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消滅了它的買辦性和封建性,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質;另一方面,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消滅壟斷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
第二,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贖買,採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利用其對國計民生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作用,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這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馬列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第三,改造個體私有制
1、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個體農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勞動者,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對他們不能採取剝奪的辦法。只能按照自願的原則,採取示範、說服教育和國家援助的辦法,引導農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把小農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我國的農業合作化是根據生產發展的要求和農民覺悟提高情況,採取了逐步前進的三種過渡形式,引導農民組織起來。第一步是建立農業生產互動組,第二步是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步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2、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
我國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樣採取合作化的道路,經過耐心的說服教育、示範和國家幫助的辦法,引導他們在自願的基礎上聯合起來。
總之,在我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通過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和平贖買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通過對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這標誌著我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建立起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根本依據
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其根本依據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區別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特徵,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經濟基礎,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第二,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社會化生產程度還不高,發展還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經濟,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