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
正文
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結成的關係的總和。它構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主義的政治、法律、文化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生活的根本制度。它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一起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中對此一般都有明文規定。如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營企業、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地、灘涂以及城市的土地等都屬於全民所有。集體企業(包括鄉鎮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及其他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和農村、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都屬於集體所有。全民和集體的所有權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任何人不許侵犯。
基本特點 ①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建立起沒有剝削的互助合作關係。他們平等地占有生產資料,為著共同的利益和統一的目標進行生產、分配、交換活動,一般不會發生對抗性的利害衝突。②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計畫經濟制度。根據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要求,實行計畫指導和管理,有意識地組織綜合平衡。③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自覺地利用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調節社會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商品關係不同,它的發展注定要為社會主義服務而不會發生兩極分化。④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的工資與資本主義企業的工資根本不同,它不是勞動力價值的轉化形式,而是實現按勞分配的形式。
建立的過程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它的物質基礎是社會化的機器大生產。它的誕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發展的結果,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作用的產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與它在其中活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矛盾,變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從而形成社會變革、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的基因。這種變革在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裡,不可能自發地產生並獲得發展,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推翻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才有可能。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後,通過國家機器對資產階級所有的生產資料實行沒收或者“贖買”,建立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對個體農民和個體手工業者的生產資料通過合作社的形式,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採取不同的形式,分步驟地使它們逐步地組織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這樣,就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裡,無產階級首先要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並在革命勝利後,不失時機地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完成社會改造過程。
1871年法國無產階級建立的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政權組織形式。但是它還沒有來得及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就被反動階級扼殺在搖籃里。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國家是蘇聯。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蘇維埃政權通過沒收資本家的工廠、企業和在農村實行農業集體化等辦法,經過近20年的過渡時期,在1936年宣布建成了社會主義,這意味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經基本確立。中國人民在1949年取得全國革命勝利之後,經過了一個短暫的恢復時期,在這個時期中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未了任務,並從1953年開始執行過渡時期總路線,即在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同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取得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勝利,從而在中國結束了過渡時期,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
不同的發展階段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不同的發展階段。K.馬克思和F.恩格斯曾經構想過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社會,但現在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不論歷史長短,都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一般的情況是,社會主義公有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並起主導作用,同時,又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個體經濟,有的還存在小業主經濟,與外國合營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不同經濟形式。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規定:“在法律規定範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在中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種個體經濟的存在是有益的、必要的,還應當鼓勵它們繼續發展。中外合作經營和合資經營以及外商獨資經營的企業在中國也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它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不大,不會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性質。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來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發展歷史還是很短的,現在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還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或不發達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還不夠高,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及其各個環節還不夠完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基礎和它的各個環節將會繼續發生變化,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將不斷完善。經過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以後,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將會進入高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即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更適合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因而能夠推動生產力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益向前發展,並使人民生活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地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的源泉集中表現為三個方面:①它使廣大勞動者直接成為生產資料和社會的主人,擺脫了受奴役、受剝削的地位。勞動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使人們有可能根據社會經濟運動規律和自身的利益,合理地運用這些生產資料,通過自覺地勞動,生產各種符合勞動者自己和社會需要的產品。這會極大地激發勞動者的主人翁感和生產積極性。②它可以使廣大勞動者依據社會化大生產按比例發展的要求,實行計畫經濟制度,即在各個部門、各個地區之間有意識地按比例地分配社會勞動,自覺地組織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的平衡,避免資本主義社會那種造成生產力巨大破壞的生產無政府狀態和周期性經濟危機。因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有可能實現社會勞動的最大節約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極大提高,並在此基礎上使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③人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覺地調整已經落後的生產關係,使它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保證生產迅速發展。中國從1950~1985年,其間雖然經過兩次大的失誤,工農業總產值仍由575億元增加到13336億元。1953~1985平均每年增長8.6%,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期工農業生產增長的速度。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生活也有了較大的改善。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越性的發揮,不可能自發地實現,必須經過人們主觀的努力,即要求人們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否則,也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除此之外,為了發揮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還必須建立相應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管理體制。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國民經濟管理體制 兩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所不同。前者構成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結合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來的。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各企業的生產、交換、分配的具體組織管理制度,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形式。在同一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經濟管理體制,經濟管理體制的變革並不意味著經濟制度發生了變化。例如,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特點之一的計畫經濟,要求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實行計畫領導,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則可以在堅持計畫經濟的前提下,從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出發採取不同形式的計畫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計畫管理體制,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所共同具有的計畫經濟的性質。
一個國家在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後,還必須及時建立和逐步完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才能有效地把國家、地區、企業、勞動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保證社會生產和流通協調地發展,促進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使社會產品日益豐富,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愈來愈充分的滿足,從而使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地發揮出來。
參考書目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