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經濟類型
全民所有制經濟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是生產資料由全體勞動人民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形式,並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化。
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包括礦藏、河流、國有森林、荒地、草原和其他陸海自然資源,還包括全民所有的工廠、農場、商店、鐵路、郵電和銀行等。可見,全民所有制經濟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命脈,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設備,它與社會化大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從而成為國家對國民經濟有計畫地進行經濟建設的基本經濟條件。所以,全民所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
集體所有制經濟
社會主義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簡稱集體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勞動民眾共同占有一定範圍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制形式,是國有經濟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這種所有制形式是與較低的生產社會化程度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性質,固然要取決於它的內在的經濟關係,但同時也受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制約。在集體所有制經濟內部,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關係是平等的,但在各個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由於擁有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和質量不相同,在生產資料的占有上還存在著不平等,從而在勞動成果的占有和收入的分配上也存在著差別。
農業集體所有制經濟是中國現階段農村中的主要經濟形式,占全國人口總數80%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是與集體經濟聯繫的,全國90%以上的糧食和經濟作物是農業集體經濟所生產的。
中國的城鎮集體經濟,一部分是在50年代對個體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大部分則是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在地方政府、街道、企事業單位的扶持下建立起來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城鎮集體經濟得到了廣泛發展,目前已成為一支強大的經濟力量。1991年,全國城鎮集體企業共240多萬個,從業人員3628萬人,約占城鎮企業全部職工人數的1/3。中國城鎮集體經濟包括手工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和服務行業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城鎮集體經濟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易於興辦、能吸收較多勞動力等特點。
認識其主導作用

第二,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正確導向和對經濟運行整體態勢的控制和影響上。從戰略上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整體調整,既要保持它的一定數量,更要注重整體布局的最佳化和實力上質的提高。這種戰略調整,還必須同國家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完善結合起來進行。
第三,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需要把握以下幾個環節:一是,國有經濟要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支撐、引導和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實現國家巨觀調控目標中發揮關鍵作用。二是,國有經濟應當保持必要的數量,但更要注重在整體分布上的最佳化和經濟素質、技術素質、管理素質等方面質的提高,影響力的擴大。三是,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控制力的發揮,不只是通過國有獨資企業的作用來實現的,更要通過大力發展由國家控股和參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來實現,使國有資本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四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在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產業和不同地區,可以有所差別。
第四,正確認識國有經濟發展的進退問題。無論是“退”還是“進”,都是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需要。只要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國有企業數量即使減少一些,比重即使適當調減一些,也不會影響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發揮,不會影響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結構調整

國有企業戶數逐步減少,布局和結構調整成效初顯。近年來,由於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國有企業通過改革重組、關閉破產等多種形式致使總戶數逐年減少。2003年底我國國有企業總戶數為15萬戶,1998-2003年國有企業總戶數淨減少8.8萬戶,年均遞減7.2%。在國有企業總戶數逐步減少的同時,中國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成效初步顯現。一是國有小型企業戶數大幅減少。2003年底全國國有小型企業13.2萬戶,比1998年減少6.3萬戶,占全部國有企業減少戶數的71.6%;二是虧損企業大幅縮減。2003年底國有虧損企業7.4萬戶,比1998年減少8.6萬戶,占全部國有企業減少戶數的97.7%;三是一般競爭性行業的企業戶數大量減少。2003年底一般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11.4萬戶,比1998年減少7.2萬戶,占全部國有企業減少戶數的81.8%。
國有企業資產規模擴大,資產持續向基礎行業和支柱行業集中。2003年底,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21.3萬億元,比1998年增加6.6萬億元,年均增長26.4%。在國有企業總體資產規模擴張中,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資產實力得到加強;2003年底全國國有企業分布在基礎性行業的資產達到11.4萬億元,占全部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的53.5%,該比重比1998年的33.6%增加了近20個百分點;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電力、郵電通信等五大行業的資產為7.1萬億元,占全部資產總額的33.3%,比1998年的27.3%提高了6個百分點。
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大幅增長,國有資產總量穩步增加。自1999年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止跌回升後,到2003年已經連續四年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2003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達到4,951.2億元,1998-2003年間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年均遞增44.2%。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持續快速增長,確保了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總量的穩步增加。2003年全國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總量總計70457.2億元,1998-2003年年均遞增8%。
對其他經濟的影響

國有經濟控制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根本要求,也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客觀需要。按銷售收入計算,目前,國有經濟在一些行業和領域所占比重分別為:石油92.1%、石化69.3%、電力90.6%、汽車72.0%、冶金64.4%、鐵路83.1%,在軍工、金融、民航、通信等領域均占90%以上。這些行業和領域都是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今後相當一個時期,國有經濟在這些行業和領域應繼續處於支配地位。
另據國家統計局有關專家的研究,按營業收入計算,東部沿海地區國有經濟的比重為43.5%,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這一比重分別為66.1%和64.9%。國有經濟比重超過70%的省區有9個,最高的是吉林省,為76.9%,其他8個從高到低依次為西藏藏族自治區、貴州省、甘肅省、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青海省、江西省和雲南省;國有經濟比重低於50%的有7個省市,最低的是浙江省,為28%,其他6個從低到高依次為江蘇省、廣東省、福建省、山東省、天津和上海。
國有經濟質量的提高
1995年到2002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從7.76萬戶減少到4.19萬戶,下降了46%,實現利潤從838.1億元提高到2209.3億元,上升了163.6%。國有中小企業戶數從24.5萬戶減少到14.9萬戶,下降了39.2%。1997年國有中小企業盈虧相抵後淨虧損額達502億元,2002年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286.9億元。
1995年到2002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共13665.3億元,但2002年末全國國有企業不良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達11.5%。 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既應保持必要的數量,更要有質的提高。提高國有經濟的質量,關鍵是要提高國有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經過多年的努力,國有企業的效益明顯提高,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1995年到2002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從7.76萬戶減少到4.19萬戶,下降了46%,實現利潤從838.1億元提高到2209.3億元,上升了163.6%。國有中小企業戶數從24.5萬戶減少到14.9萬戶,下降了39.2%。1997年國有中小企業盈虧相抵後淨虧損額達502億元,2002年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286.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