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祜墓

元祜墓

河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輸水渠道計畫通過磁縣北朝墓群所在地區,渠線工程將影響到一些古遺址和古墓葬,需要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受河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辦公室的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隊於2006年9月至今發掘了北朝墓群中編號M003的古墓,目前M003發掘工作接近尾聲,計畫於7月初全部結束。

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鄴城考古隊與磁縣文物保管所曾於1986年對磁縣北朝墓群進行了調查編號,確認北朝墓群總計125座北朝墓。此次發掘的M003是勘探南水北調渠線新了解到的北朝墓葬之一。經過發掘清理得知,磁縣北朝墓群M003是東魏皇族元祜的墓葬,該墓未被盜掘,隨葬品組合完整,墓室殘存壁畫格局基本清晰。

地理位置

M003位於磁縣縣城南約9公里、京廣鐵路之西1.1公里處。東經36°17′19.3″、北緯114°19′42.9″、海拔83米。M003屬於北朝陵墓群南部的一座墓葬,它東距鄴城遺址7公里,西北距天子冢(北朝墓群M35,傳為東魏孝靜帝之陵墓)約3.5公里。M003在地表上尚殘存少量封土,高約1.8米。封土被大量現代墳疊壓,發掘過程中曾搬遷現代墳墓10餘座。

構成

M003由斜坡墓道、過洞、天井和甬道、墓室構成,全長約25.5米。墓葬坐北朝南,位居南側的斜坡墓道兩壁陡直,長11.5、寬1.1—1.15米,坡度29度。墓道之北為過洞,洞口立面上方繪有壁畫,表現的是有人字栱結構的建築。土過洞頂部作券頂形,底部與斜坡墓道銜接,坡度相同,長3.6、寬0.96—1米,高1.95—2.1米。過洞與甬道之間有一長方形豎穴天井,天井開口部形狀不甚規則,有曾經坍塌的跡象,底部也為斜坡狀,與過洞地面坡度一致。天井南北長2.95—3.5米,東西寬0.65—1米,深8.6--9.2米。天井北端設立封門牆,由三重磚構成。封門牆北側為甬道和墓室。甬道為券頂形土過洞結構,甬道入口上方的立面有殘存紅彩,推測原有壁畫,但因封門牆的擠壓,內容已無法辯識。甬道北側券頂與墓室頂部一同坍塌,底部為水平地面,甬道北端設立有封門牆,由三重磚構成。甬道全長2.7米,寬0.83米,高1.75米。土洞墓室近方形,頂部塌落,推測原為直壁、穹窿頂結構;墓室大部分地面平鋪青磚,四壁殘存有壁畫;墓室東西4.5—4.7米,南北4.3—5米,面積約22平方米;墓室地面距北朝地面深達9.2米。

隨葬品

元祜墓外觀及文物 元祜墓外觀及文物

土洞墓室早年塌落,原來地表上的大部分封丘也隨之塌落進入墓室空間,推測由於地表標識不顯著,這 座墓葬躲過了破壞和盜掘的劫難。通過發掘清理,在墓室中發現了完全朽壞的一棺一槨,棺槨位於墓室西側,棺內有一具人骨。棺槨之東分布有隨葬的陶俑、模型明器、陶瓷器、墓誌等遺物。

墓室東側的隨葬品保存狀態較好,總計190餘件。其中隨葬的彩繪陶俑144件,種類包括鎮墓獸、鎮墓按盾武士俑、甲騎具裝俑、儀仗侍衛騎馬俑、儀仗侍衛立俑、家內侍僕俑等。陶俑原來均手持儀仗器具,有機質地器具基本已經朽壞,但陶製的鼓、盾牌、弓囊、箭箙等儀仗仍保存完好。陶俑製作採用模製成型、局部雕塑修飾的方法,燒成之後通體彩繪。這批陶俑塑造精細,人物的服飾、器具表現逼真,雕塑風格寫實,頗具研究價值。例如一件家內侍僕女俑,手執圓盆,面如滿月,表情嫻靜;而身著兩當衣的官吏俑,則昂首挺胸,表情凝重。對於鎮墓獸的塑造,工匠們運用了想像誇張的手法,人首獸身的造型、兇悍神秘的表情相得益彰。其他類別的隨葬品還有,陶製牲畜家禽、陶模型明器、青銅明器、陶瓷器等,其中陶瓷器、青銅器製作規整,具有較高技術水平。

墓葬隨葬品的藝術風格

概括而言,該墓葬隨葬品的藝術風格、製作技法與北魏洛陽有著密切的聯繫,其中的騎馬俑、儀仗侍衛立俑等人物特徵,與北魏洛陽城永寧寺出土的影塑人像頗為神似。M003建造於東魏從洛陽遷都到鄴城的第四年,據文獻記載,534年東魏大將軍高歡挾孝靜帝從洛陽倉促遷都鄴城,當時強行從國都洛陽遷徙40萬戶至鄴城,這直接導致大批洛陽工匠遷徙到鄴城。東魏初年鄴城的官署作坊工匠大多來自洛陽,他們必然沿承了洛陽時期的技術路線、藝術風格。貴族、官吏墓葬的隨葬品多出自官營手工作坊,M003墓主人的隨葬品也不例外,這些由東魏官營手工作坊生產的陶俑,以其技法和風格,印證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過程中技術傳承的史實。

墓室中原繪製有壁畫,由於墓室頂部塌落,現僅殘存四壁部分壁畫。壁畫雖然殘缺,但是內容格局基本明確。墓室東壁的南部繪有一青龍圖案,西部對稱位置畫面塌落,從殘跡觀測,原來繪有白虎圖案。青龍和白虎之後,各繪製一名官吏形象,官吏的胸部以上塌落,其身著朱紅色褶服,下身穿束膝大口褲。墓室北壁繪製有一付3足坐榻,正中端坐有墓主人的形象,墓主人身後有7扇屏風。南壁壁畫分為東西兩部分,位居墓室入口東西兩側,壁畫保存不佳,從殘跡觀察,推測兩側各繪有一個人物。整個墓室的東西北均繪製出3柱結構的建築,3柱之上有橫樑,橫樑上有人字栱,推測人字栱上應為屋頂。青龍白虎壁畫繪製在墓室中的格局,在北朝壁畫墓中並不多見。青龍形象讓我們看到了東魏時代畫家的風格、水平,青龍體態近似橫置的S形,形態充滿動感;繪畫的線條舒暢,敷色技法中有平塗,有暈染。如此純熟的東魏畫風,成為盛唐藝術的寶貴積澱。元祜墓壁畫是迄今罕見的東魏王朝畫跡。

青石墓誌

墓室入口的封門牆之下,出土一盒青石墓誌。墓誌由正方形志蓋和志石組成,邊長約71厘米。志蓋磨光素麵,為盝頂形狀,頂部正中有一鐵環。志石表面磨光,鐫刻虬勁魏碑體文字,志文設計32行,每行32字,除去文末空白行、空白字,全文總計864字。據墓誌記載:“公諱祜,字保全,河南洛陽人,世祖太武皇帝之曾孫。...... 乃除使持節都督三徐諸軍事、鎮東將軍、徐州刺史,尋加衛將軍,余官如故。……天平四年歲次丁己八月甲子朔十六日巳卯薨,國家追悼,有加常禮。贈使持節、太傅、司徒公、錄尚書事、都督冀定滄瀛四州諸軍事、本將軍、冀州刺史、侍中、開國如故。謚曰孝穆。禮也。越其年閏月癸亥朔廿二日甲申葬於鄴都城西、漳河之北皇宗陵內。……”。故可知,M003是葬於東魏天平四年(537年)的皇族、徐州刺史元祜之墓。元祜乃北魏皇帝拓跋燾的重孫,死後埋葬在東魏皇族元氏的陵墓塋域內。近年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在元祜墓附近陸續發掘幾座北朝墓葬,這一區域所發掘北朝墓幾乎均遭到破壞性洗劫,唯獨元祜墓因為早年墓室塌落,地面墳丘標識不甚顯著而倖免於破壞。

學術意義

磁縣北朝墓群東魏皇族元祜墓的發掘清理具有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1、元祜墓出土的墓誌,明確了磁縣北朝墓群中東魏皇宗陵的地域所在。這是認識元祜墓周邊北朝墓葬性質的科學資料,也是進行磁縣北朝墓群布局研究的一個突破,對全面科學地保護北朝墓群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正在制定磁縣北朝墓群總體保護規劃,東魏皇宗陵的地域確認,將直接為總體保護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2、元祜墓是磁縣北朝墓群中僅見的未被盜掘的墓葬。出土了較豐富的隨葬品,190餘件出土遺物組合清晰,保存狀態良好,是研究當時社會制度、生產技術難能可貴的資料。該墓年代明確,其墓葬形制和出土遺物成為北朝墓葬研究的標尺,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3、元祜墓墓室壁畫格局新穎,是迄今難得一見的東魏王朝畫跡。陶俑的雕塑風格寫實,技藝精湛。這些繪畫、雕塑作品,反映了東魏時期喪葬習俗和藝術特色,是研究南北朝時期藝術風格之源流的寶貴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