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帝王冢北朝墓群

邯鄲帝王冢北朝墓群

河北磁縣西南部講武城一帶的漳河沿岸,遍布著130多個大大小小的土丘,這是一片古墓群。長久以來,這些土丘被認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邯鄲帝王冢北朝墓群

簡介

河北磁縣西南部講武城一帶的漳河沿岸,遍布著130多個大大小小的土丘,這是一片古墓群。長久以來,這些土丘被認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詳細信息

這似乎不是空穴來風。從歷史的真實來說,位於臨漳的六朝故都鄴城,與磁縣相鄰,距磁縣縣城僅15公里,曹操破袁紹後以鄴為都城,在這裡修建銅雀台,在位於磁縣的講武城培育軍將,曹操死後也確實葬在距離鄴城很近的磁縣這一帶。從社會的虛妄來說,自宋以後,曹操在人們心目中逐漸變成了奸臣,特別是元代以後,醜化曹操的社會風氣日烈。元末作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曹操塑造了一個奸詐的藝術形象,甚至在第七十八回這樣描繪,曹操臨終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自宋以後有許多詠疑冢的詩,如:“疑冢多留七十餘,謀身自謂永無虞”(京鏜);“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范石湖);“生前欺人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俞應符)。這些都是古人不作實地調查,任憑道聽途說,以訛傳訛造成的。
這些古墓,其實是北朝東魏、北齊時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與曹操無任何關係。自公元534至577年,東魏、北齊先後建都於鄴城,與鄴城相鄰的磁縣,就成為北朝時兩個王朝用以聚族而葬的墓地。這片北朝墓群,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現有古墓130多個,都有高大的封土,如俗稱“天子冢”的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墓,其殘存的封土還高達30米,直徑120米。北朝墓群於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建立後,經過批准,對其中幾座破壞嚴重的古墓進行了搶救發掘。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器物,如墓誌、壁畫、瓷器、陶俑、金幣等,從出土器物來看,隨葬器物以各類陶俑為主,僅對6座古墓的發掘,就出土陶俑6000多件。這些器物塑工精美,造型生動。尤其可貴的是在發掘的墓中,大多繪有彩色壁畫。
東陳村東魏墓共有四座,當地俗稱“四美冢”。1974年發掘了其中的一座,據墓誌,墓主人為東魏堯氏趙君墓。繼發掘堯趙氏墓之後,1975年又發掘了一處堯趙氏三子堯峻墓。從發掘情況看,堯趙氏的墓被盜過,許多文物被毀,這次仍出土陶俑136件,日常生活的各類陶俑幾乎都有,真實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時文武侍從、奴婢、伎樂等前呼後擁的壯觀場面。
1975年對東槐樹村高潤墓進行了發掘整理。高潤墓誌記載為“北齊故侍中假黃鉞左丞相文昭王”,葬於武平七年(公元576年)。這座墓出土陶俑381件,墓室四壁有保存較好的彩色壁畫,其中墓室北壁壁畫較為完好,是一幅“舉哀圖”。高潤壁畫墓的發現,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形象、鮮明地展現了我國北齊時代的繪畫面貌和獨特風格,填補了中國繪畫史的一頁空白。
1979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了茹茹公主墓,這是東魏丞相高歡之子高湛之妻、諳羅辰可汗之女的墓。卒葬於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墓道兩側,各有長達21米的彩色壁畫,這是東魏畫跡的首次重大發現。從墓中出土了各種陶俑1056件及一些陶馬、陶駱駝,其數量之多,為全國各地發掘的北朝墓中所少見。在出土的八件金器中,有兩枚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金幣,對研究東魏時代中國和拜占庭帝國東西方交往關係,提供了新的珍貴材料。
1987年至1989年,在前灣漳村搶救發掘了一座陵墓,因沒有墓誌,難以斷定墓主人的具體身份,但就其墓葬規模看,可以斷定是一位北齊皇帝陵,極有可能是北齊文宣皇帝高洋(或北齊武成帝高湛,或北齊後主高緯)的陵墓。這座墓出土陶俑1800多件,其中有文吏、軍卒、鼓樂手、樂舞人、僕人俑等,有立姿、坐姿和騎馬俑等,形象逼真。墓道壁畫保存有320平方米,主要畫面為左右對稱的出行佇列,有人物106個,顯示了帝王葬儀的威嚴與隆重,是我國現存最大型的北朝時期墓葬壁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