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中國戰國時期趙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區 及其西南郊。總面積約1888萬平方米。全城分廓城與宮 城,兩部分相距60餘米。據考查,廓城興起於春秋時期, 戰國加以擴充,是趙都主要組成部分。漢代為趙王如意 的都城。漢以後逐步衰廢。宮城建設於公元前 386年趙 都遷邯鄲前後,毀於秦朝末年。1940年日本人曾進行局部 調查挖掘。1964~1965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和邯鄲市趙 王城文物保管所對宮城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鑽探。1970 年以來對廓城進行調查鑽探,同時配合工農業建設工程 進行了局部的清理髮掘工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 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建年代
邯鄲之名初見於《春秋·穀梁傳》,衛獻公弟姬專逃到晉國,“織絢邯鄲,終身不言衛”。《左傳哀公四年傳》(公元前491年)載有“九月趙鞅圍邯鄲,冬十月邯鄲降”的記載。
邯鄲城初屬衛,後歸晉,最後歸趙。今日遺存的邯鄲故城,是趙敬侯平定公子朝作亂後,為趙國首都的。《莊子·秋水篇》所講的衛國壽陵少年"邯鄲學步,匍匐而歸"的故事,兩千多年來家喻戶曉,它表明邯鄲城在戰國時期是非常著名的城市。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建王城於此,至公元前228年趙亡於秦,共經歷了158年的繁華歷史。趙王城的建築布局,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建築講究對稱的基本格局,對後世都城建築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地理位置
邯鄲故城位於今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東臨華北大平原,新都在舊邑南部的丘陵地帶,環境險要,物產豐富。遷都前的邯鄲,已是人口聚集,手工業和商業發達,能容納和吸引各方賓客的著名城邑了。新都改在丘陵地帶,目的是免遭水患。
趙王城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前後,據記載,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國都從中牟遷到邯鄲,歷經八王,共158年,至趙王遷八年(公元前228年)為秦國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將章邯攻趙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從此毀壞,以後逐漸變為廢墟。這座古城遺址,經歷了兩千多年,至今仍雄偉壯觀,它對於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建築特點
主要結構
邯鄲故城可分趙王城和大北城兩部分。趙王城是宮城,呈品字形,由東城、西城和北城三個小城組成。西城的平面呈方形,周長5680米,四面城牆殘高3至8米,牆基寬度不一,大多寬約30米,個別地段達40米,有的僅寬15-21米,東城的平面不如西城規整,北牆與西城的北牆銜接,方向一致;西牆即是西城的東牆;南牆比西城的南牆南移50多米;東牆有拐折,平面略呈缺角長方形,周長約4736米,東西最寬處約926米,南北最長處約1442米。北城的南牆由東城的北牆及西城的北牆的東段部分組成。西牆較直,北牆和東牆拐折較多,因此北城的平面呈不規則狀,周長約5800米,東西最寬處約1326米,南北最長處約1557米。
郭城即大北城,位於宮城的東北,面積比趙王城大,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寬約3200米,南北長約4800米,周長15400餘米。
建築布局
邯鄲舊城的布局比較特別,宮城與郭城截然分開,而組成宮城的三個小城也彼此獨立,宮城以西城為核心,東城和北城為郭城,此種布局形式為它們所獨有。宮殿建築集中在西城,城內有大小夯土台五座,一號夯土台最大,南北長296米,東西寬267米,殘高17米。一號夯土台以北有2號和3號夯土台基,加上城外9號夯土台基,形成南北向的中軸線,北牆西門東南附近有4號夯土台基。2號夯土台基以東約400米處有5號夯土台基,1號和2號夯土台基的西部有地下夯土建築基址。2號和5號夯131土台基之間也有地下夯土建築基址,5號夯土台基的東北部,東牆南門西南附近及南牆東門東北附近,也有地下夯土建築基址。
東城的布局以6號(北將台)和7號(南將台)兩座夯土台基構成南北的中軸線,7號夯土台基的北部和南部,都有地下夯土建築基址,7號夯土台基西南有8號夯土台基及其西部的地下夯土建築基址。北城城內只有西南部的10號夯土台基,與城外的夯土台基東西對峙。建築規格是由西城至東城,再至北城逐漸降低。
趙王城之東北,有大北城,為當時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城址已湮沒,尚有插箭嶺、照眉池、梳妝樓、鑄箭爐等遺蹟。
建築規格
龍台是趙王城的主體建築基址,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夯土台基,當年它是一組迴廊環繞、重檐迭嶂、高聳入雲的高大建築。中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描繪了趙王城的盛況:“爾乃都城萬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天造,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結雲閣於南宇,立叢台於少陽。”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
大北城與宮城不相連,是一座獨立的郭城。從城內已發現的生活用具、燒陶、冶鐵、鑄銅、制骨及制石器的手工業作坊遺蹟來看,大北城是當時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區的中心,也是當時的居民區。宮城與郭城截然隔開,是出於王宮安全的考慮。
邯鄲舊城沒有發現防禦設施,而布局本身就有防範的考慮。地下建築基址也可能是為加強城門的防禦而設定的。
宮城
習稱趙王城,由西城、東城、北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位於今邯鄲市西南4公里處,城內面積約505萬平方米。
西城平面近方形,每邊長1390米。四周城牆均存,寬20~30米,最寬處達52米,殘高3~8米,每面各有兩門。城內地面保存夯土台5座,其中以中部偏南的“龍台”最大,台基邊長264~296米,殘高16米。龍台及以北的2號、3號夯土台,構成南北中軸線,兩側地下殘存夯築基址多處。
東城略小,與西城僅隔一牆,平面近長方形,東西最寬處926米,南北長1442米。四面城垣寬20~40米,殘高2.8~6米,現存南1門,北2門。城內偏西現存夯土台3座,以“南將台”、“北將台”規模較大,附近尚有地下夯築基址多處,組成東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群。北城位於北側,平面不太規整,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長1520米。地上城牆僅存西牆南段,城牆寬30米左右,殘高2~7米,現存南面3門,城內和城西各存夯土台1個。
城牆構築
城牆構築是先在原生土以上墊土夯實後,再築牆。夯窩密集,直徑約4~6厘米。夯層厚6~8厘米。牆外側下部壁面,收分約為11度,內側為台階式,每高2米左右內收1米,形成一層台階,上鋪筒、板瓦,現僅存下半部兩層。牆上內側每隔20米左右用陶製的排水槽構築成斜坡式排水道。
城內夯土台基底部多為方形,四面呈台階狀,有的台階上保存有建築基址,如“龍台”近頂部的一層,寬15~30米,台面較平整。2號台的中腰東西兩側各發現兩列南北向的柱礎石。在將台等處也發現面平而不規整的柱礎石及瓦片等。
廓城位於宮城東北。1970年發現。平面為不規整長方形,東西最寬處3240米,南北長4880米。除西垣的“鑄箭爐”、“梳妝樓”、“插箭嶺”、“王郎城”等處有地面上斷續的夯土牆以外,其餘大部分都在地表以下0.2~8米的深處。城牆寬20~30米,殘存高度0.3~10米。夯層明顯勻稱,厚7~10厘米。廓城西北有一小城,平面略呈梯形,上寬290米,下寬400米,南北長約700米。北面和西面有高大的夯土台。台的周圍發現有大型礎石和瓦片,互相連線為一組高大的建築群。在今地面下4~9米深處,戰國文化層和漢代文化層遍及全城。在部分戰國文化層下,發現有春秋時期的遺物。中部偏東處戰國文化層發現有煉鐵、鑄銅、燒陶、制骨和制石等作坊遺址和陶井遺蹟。漢代文化層出土遺物也很豐富,並發現有鑄錢、古井遺蹟。
文化文物
我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寫道,趙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
在曾經輝煌的歲月里,趙王城扮演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鄲崛起成為秦漢時期中國五大都市的雄厚物質基礎。趙王城裡曾經上演過眾多流傳千古的故事: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大刀闊斧地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文臣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武將廉頗攻城野戰,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薦、聯楚抗秦、圍魏救趙、邯鄲學步、將相和等歷史典故也都發生在這裡。
趙王城之東北,有大北城,為當時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城址已湮沒,現在尚有插箭嶺、照眉池、梳妝樓、鑄箭爐等遺蹟。
遺物 陶器多系泥質灰陶、火候高,質地硬,紋飾 有繩紋、弦紋、雲雷紋、米格紋,部分陶片有“邯亭” 戳記。常見的有陶筒瓦、板瓦、瓦當、空心磚、排水槽、 水管、豆、盆、罐和鐵錛、貨幣、銅鏃、石夯錘等。貨 幣上銘文有“甘丹”、“明”、“白人”、“安陽”。 1961年建立趙王城文物保管所,負責趙邯鄲故城的 保護工作。
歷史文化
在曾經的歲月里,趙王城扮演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鄲崛起成為秦漢時期中國五大都市的雄厚物質基礎。趙王城裡曾經上演過眾多流傳千古的故事: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大刀闊斧地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文臣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武將廉頗攻城野戰,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薦、聯楚抗秦、圍魏救趙、邯鄲學步、將相和等歷史典故也都發生在這裡。
邯鄲市境內景點 | |||
---|---|---|---|
世界文化遺產 | 大運河邯鄲段 | 邯鄲黃河故道 | |
國家4A級景區 |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 129師司令部舊址 | 七步溝景區 |
廣府古城 | 叢台公園 | 五指山 | |
媧皇宮 | 響堂山石窟 | 京娘湖 | |
古武當山 | 朝陽溝 | 長壽村 | |
古建築 | 學步橋 | 回車巷 | 朱家巷 |
黃粱夢呂仙祠 | 弘濟橋 | 七賢祠 | |
大名府明城牆 | 柳林古閘 | 聖井崗 | |
慈禧行宮 | 邱城文廟 | 濟公書院遺址 | |
邯山書院 | 滏陽河西八閘 | 武安舍利塔 | |
昭惠王祠遺址 | 呂祖祠 | 八仙閣 | |
沿平寺石塔 | 峰峰玉皇閣 | 玉泉寺大殿 | |
南崗塔 | 西營井經幢 | 武安城隍廟 | |
禮賢台 | 九江聖母廟 | 常樂龍王廟正殿 | |
天青寺大殿 | |||
遺址 | 趙王城遺址 | 大名府故城 | |
講武城遺址 | 鄴城遺址 ( 銅雀台 ) | 王郎城址 | |
午汲古城 | 邑城古城 | 易陽城址 | |
徘徊遺址 | 二祖塔址 | 牛窪堡遺址 | |
永年石北口遺址 | 龜台遺址 | 古地道 | |
東萬年遺址 | 趙窯遺址 | ||
自然景觀 | 九峰山森林公園 | 武安國家地質公園 | 元寶山 |
黑龍洞風月關 | 紫山 | 溢泉湖 | |
爐峰山 ( 爐峰山景區 ) | 漳河三峽 | 佛趾山滑雪場 | |
天慈峰林度假區 | 佛山文化生態旅遊景區 | ||
園林 | 東山文化公園 | 趙苑公園 | 龍仕·公園裡 |
趙王城遺址公園 | 邯鄲夢海公園 | 古石龍景區 | |
太極園 | 邯鄲南湖公園 | ||
石刻與石窟 | 邯鄲碑林 | 朱山石刻 | 北響堂 |
千佛洞石窟 | 蓮花洞 | 禪果寺遺址及歷代石刻 | |
林旺石窟 | 五禮記碑 | 南響堂山石窟 | |
馬文操神道碑 | 老爺山佛龕 | 法華洞石窟 | |
羅讓碑 | 北叢井造像碑 | 定晉岩禪果寺碑刻 | |
趙王廟石刻 | 白家莊摩崖造像 | 蒼龍山石窟 | |
廟宇、祠堂 | 大乘玉佛寺 | 定國禪寺 | 爆台寺 |
禪果寺 | 鬼谷子祠 | 狄仁傑祠堂碑 | |
邱城文峰塔 | 大名天主教堂 | 淨明寺 | |
磁縣崔府君廟 | 聖井崗龍神廟 | 清泉寺 | |
西戌昭福寺 | |||
博物館 | 中華成語博物館 | 鄴城博物館 | 鄴城佛造像博物館 |
邯鄲市博物館 | 磁山文化博物館 | 中國磁州窯博物館 | |
中華成語文化園 | 中國女媧文化博物館 | ||
滏陽河 沿河景觀 | 滏陽河通航 | 龍湖公園 | 柳林橋 |
勞模文化廣場 | 趙國闕 | 滏陽公園 | |
羅城頭公園 | 滏陽河燈 | ||
名人墓冢 | 蘭陵王墓 | 毛遂墓 | 趙王陵 |
藺相如墓 | 廉頗墓 | 樂毅墓 | |
劉伯承墓 | 左權墓 | 黃鎮墓 | |
貂蟬墓 | 天子冢 | 北朝墓群 | |
竇默墓碑 | 塗氏先塋 | ||
名人故居 | 楊露禪故居 | 武禹襄故居 | 鄧小平故居 |
紅色旅遊 |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 左權墓 ) | 邯鄲新華廣播電台播音舊址 | 一二九師陳列館 |
人民日報社舊址 | 將軍嶺 ( 劉伯承墓 等) |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 | |
鄧小平故居 | 劉伯承故居 | 涉縣冀南銀行舊址 | |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 | 朝鮮義勇軍紀念館 |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舊址 | |
晉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 | 邯鄲起義指揮部舊址 | ||
歷史文化街區 | 邯鄲道 (又名串城街,包含 秦始皇誕生地紀念館 、 藺相如回車巷 、 廉頗將軍府 、 學步橋 等) | ||
冰雕館 | 廣府古城冰雕館 | ||
隕石坑 | 大隕石 | ||
休閒娛樂 | 1801 | 五號公館 | 木星會館 |
名人休閒會館 | 南湖水上樂園 | 新世界水上樂園 | |
康業溫泉休閒世界 | 濱水休閒酒吧街 | 美麗匯音樂會所 | |
王府花園 | 世界印象商務會所●茶餐廳 | 邯鄲文化藝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