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況
每年正月表演的“確山鐵花”又叫打鐵花,是流傳於確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傳統煙火,起源於北宋,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由頭
最早的確山打鐵花活動,充滿道教的色彩和行業的特徵。宋代崇尚道教,確山縣境內的老樂山,曾是道教的聖地,道教廟觀遍布全縣,僅樂山一處,就有“九宮二觀一拜台”之稱。社會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所以,工匠們與道士們可謂師兄弟。“打鐵花”初源於工匠們的祭祀活動。遇到道教的重大慶典,道士們也會出錢出物,請工匠們舉辦“打鐵花”,為道教增添光彩。這無形中促進了“打鐵花”活動的開展。顯而易見,“打鐵花”的最初目的一是為了展示本行業的氣派,取悅於民眾,擴大影響,等於做一次廣告;二是討個吉利,利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象徵著事業發達興旺。傳說
相傳在北宋年間,駐馬店確山縣有一年大旱,為了解除旱情,大家自願捐錢修建一處廟宇,要鑄一口大鐘放在廟裡。各家各戶就把自己家中的鐵器拿到場子上,由鐵匠們把鐵器熔化成鐵汁。這時飛來一群烏鴉,它們盤踞在樹上呱呱亂叫,怎么也轟不走,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從地上撿起兩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鐵汁,把柳木向上一擊,鐵汁濺起了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烏鴉受驚紛紛飛跑。當大家都為這突如其來的奇景驚嘆不已時,老人已經不見了。自此以後,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打鐵花”流傳了下來。確山打鐵花是我國民間習俗、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與民眾的祈福願望、祈福習俗,又與道教藝術的世俗化密切相關,同時還融入了豫南地區民間信仰、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生活內容,文化內涵豐富,很有特色。儀式
表演起來驚心動魄打鐵花雖然好看,但表演起來卻驚心動魄,極具危險性。“打鐵花”很有講究,要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時,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於熔爐和花棚之間,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後,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
入選非遺
文化遺產名稱:打鐵花遺產編號:Ⅶ-6
遺產類別:雜技與競技
申報日期:2006
遺產級別:省
但解放後只有確山縣有過兩次表演,瀕臨滅絕,1988年確山縣文化部門發掘整理,才使這一充滿傳奇的民間藝術傳承至今,但現在全縣也只有10多人會打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