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水打花

鐵水打花

鐵水打花是文化遺產。

基本簡介

打鐵花
打鐵
文化遺產名稱:打鐵花所屬地區河南·駐馬店·確山縣遺產編號:Ⅶ-6
遺產類別:雜技與競技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駐馬店市確山縣
遺產級別:省[3]

傳說故事

相傳在北宋年間,駐馬店確山縣有一年大旱,為了解除旱情,大家自願捐錢修建一處廟宇,要鑄一口大鐘放在廟裡。各家各戶就把自己家中的鐵器拿到場子上,由鐵匠們把鐵器熔化成鐵汁。這時飛來一群烏鴉,它們盤踞在樹上呱呱亂叫,怎么也轟不走,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從地上撿起兩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鐵汁,把柳木向上一擊,鐵汁濺起了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烏鴉受驚紛紛飛跑。當大家都為這突如其來的奇景驚嘆不已時,老人已經不見了。自此以後,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打鐵花”流傳了下來。

表演形式

打鐵花雖然好看,但表演起來卻驚心動魄,極具危險性。
“打鐵花”很有講究,要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余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時,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於熔爐和花棚之間,棒中的鐵汁沖向“花棚”後,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鐵花飛濺,流星如瀑,鞭炮齊鳴,聲震天宇,瞬間夢幻般的美麗震懾了在場所有的人。

歷史發展

確山打鐵花流傳於確山縣及其周邊地區,是河南省僅存的大型民間傳統焰火。它起源於北宋,鼎盛於明清,如今卻瀕臨失傳。據確山打鐵花傳承人、智慧財產權所有人楊建軍介紹,源自於北宋時期的確山打鐵花大型表演原是煉丹道士與民間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每年春節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師爺而舉行的一種儀式,後經千年流傳,不僅增加了鞭炮、煙花,還把耍龍燈、打銅器、游社火吸收進來,形成一種場面恢弘、氣勢磅礴、喜慶吉祥的獨特表演風格。表演時古樂齊鳴,十幾盤化鐵爐火光沖天,打鐵花藝人赤膊上陣,舞動著千餘度高溫的鐵汁自如穿梭,被擊打後的鐵花紛飛,可迸出幾丈高沖向空中朵朵綻放,場面蔚為壯觀。
每當打鐵花時,附近的龍燈會都組織龍燈趕來助興,在鐵花飛濺的花棚下穿梭,稱為“龍穿花”。“龍穿花”是顯示每個龍燈隊陣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場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龍燈隊會受到同行和觀眾的好評及敬慕,也會受到打鐵花組織者的獎勵,日後便名聲大振

傳承意義

確山打鐵花是我國民間習俗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與民眾的祈福願望、祈福習俗,又與道教藝術的世俗化密切相關,同時還融入了豫南地區民間信仰、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生活內容,文化內涵豐富,很有特色。
確山打鐵花民俗起源於宋代,雖屢有中斷,因技藝依附於道教,實施依附於鐵匠行業的開爐及民間年節及喜慶日等活動,故傳承不絕、綿延於今。
確山打鐵花場面恢弘壯觀、氣勢磅礴,在民眾中有很大影響。打花技藝性很強,傳承困難,投入大,急需保護。[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