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梅

硃砂梅

硃砂梅為真梅系直腳梅類,枝條直伸或斜展,不下垂成拱形也不扭曲。屬雙子葉植物綱,薔薇科植物,分布於東亞、中亞、小亞細亞和高加索。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硃砂梅 硃砂梅

硃砂梅為真梅系直腳梅類,枝條直伸或斜展,不下垂成拱形也不扭曲。

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葉緣有小鋸齒,灰綠色。先葉開花,花蕾倒卵形,紫紅色;花瓣紫紅色,多層,多枚,疏疊,花萼絳紫色;香味較濃。單瓣、重瓣或半重瓣;花瓣深紅色;新生小枝木質部深紅色。

雄蕊多枚,四射,花絲淡水紅。新生小枝木質部深紅色,枝內新生木質部呈淡紫紅色,即人們所說的“骨里紅”,這是硃砂梅最主要的特徵。

生長環境

硃砂梅耐寒性稍差,繁殖亦較難,屬中晚梅,花期2月底-3月初。

分布範圍

硃砂梅主要分布於東亞、中亞、小亞細亞和高加索。中國武漢植物園有栽培。

繁殖方法

硃砂梅的繁殖以嫁接為主,偶然用扦插法和壓條法,播種套用少。播種繁殖多作培育砧木或選育新品種。

播種繁殖

硃砂梅果實6月或稍後變色時採收,通過後熟階段,立秋之後再除去果皮和果肉,洗淨晾乾備用。在年內(秋季)播種為好,具體時間可以在9月下旬進行。播種時,應將土地深翻細耙,整平、作畦,按40厘米的行距開溝,溝深3-5厘米,將種子按5-7厘米的間隔,一粒接一粒地放在土溝里,澆足水分,用細土或砂子覆蓋。翌年春季,待幼苗長11-15厘米時,便可進行移植。假如春季播種繁殖,那么應該在種子洗淨晾乾後用濕砂層積沙藏,早春取出條播。

嫁接繁殖

硃砂梅嫁接有枝接與芽接兩種。砧木除用梅的實生苗外,也用桃(包括毛桃、山桃)、李、杏作砧木。以梅砧最好,親和力強、成活率高、長勢好、壽命亦長。

枝接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或10月中旬至11月進行。接穗選擇健壯枝條的中段,長5~6厘米,帶有2~3芽,採用切接或劈接。 芽接以立秋前後(8月上旬)進行成活率高,多採用丁字形芽接法。接活後的當年初冬,在接芽以上5厘米處截去砧木,並修剪側枝。翌年春接芽抽梢,待長大再將殘存的砧木剪除,並隨時抹去砧芽。以桃為砧,種子易得,嫁接易活,且接後生長快,開花多,故目前在生產上普遍套用。但是接後硃砂梅易遭蟲害,壽命縮短。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嫁接操作時,可將砧木距離地面2厘米處剪除地上部分,接穗選擇當年生長健壯枝條,接時應注重形成層必須密切結合,再用塑膠條紮緊封土直到看不見接合處為止。一個月後檢查是否成活,並剪除根部萌芽,保持封土不垮。成活後也不要急於一下子去土,要逐漸助芽出土,以免新芽吹乾,並隨苗株的長高,加土培實,使接穗生根,這樣可以克服桃砧木壽命短的缺點,大致經過2-3年接穗也能長出很多的新根,類似扦插的效果。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硃砂梅操作簡便,技術也不複雜,但硃砂梅扦插不易成活,成活率偏低。用吲哚丁酸500ppm或萘乙酸1000ppm水劑快浸處理插條,成活率有所提高,也能促進生根。

硃砂梅的扦插以11月份為好,因此時落葉,枝條貯有充足的養料,輕易生根成活。選一年生10~12厘米長的粗壯枝條作插穗,扦插時將大部分枝條埋入土中,土面僅留2-3厘米,並且留一芽在外。要求扦插地土質疏鬆,排水良好。扦插後澆一次透水,加蓋塑膠薄膜,這樣能保持小範圍的溫度和濕度,提高扦插成活率,以後視需要補充水分。扦插后土壤的含水量不能過大,否則影響插條癒合生根。翌年成活後,逐漸給以通風使之適應環境,最後揭去薄膜。第三年春季便可進行定株移栽。若春插,則越夏期間須搭蔭棚。

壓條繁殖

壓條繁殖宜在2-3月進行,選擇1-2年生枝條,在壓入土壤的枝條下方割傷2-3刀,注重不要割得太探,如傷木質部會影響生根,將割傷那段埋入土中,操作時要注重不能使芽苞受損。壓後還要培土,最好用疏鬆肥沃的砂質土壤。夏季注重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秋季生根後就可割離成為新植株。

高壓法往往用作繁殖大苗,來年早春即可開花。可於梅雨季節在母株上選適當枝條刻傷,用塑膠膜包疏鬆的混合土(如泥炭加水蘚),兩頭紮緊,保持濕度。約一個月後檢查,已生根者可在壓條之下截一切口,深及枝條中部,一星期後再全部切離培養。

植物分類

硃砂梅 硃砂梅

梅花根據品種來源不同以及枝、花的特徵,可分為3系5類18型。

三系: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

真梅系中分三類:直腳梅類、照水梅類、龍游梅類

杏梅系:杏梅類

櫻李梅系:櫻李梅類

植物文化

徐志摩詩《雪花的快樂》中有言"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物種區別

代表品種:白須硃砂、紅須硃砂、單瓣硃砂、硃砂台閣,骨里紅,烏羽玉,早種硃砂,江南硃砂,徽州骨紅,淡暈硃砂等。

薔薇科·杏屬植物

屬(Armeniaca),薔薇科,雙子葉植物綱,被子植物門,分布於東亞、中亞、小亞細亞和高加索。我國有了種,分布範圍大致以秦嶺和淮河為界,淮河以北的栽培漸多,尤以黃河流域各省為其分布中心,淮河以南樹栽植較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