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郵跳儺

石郵跳儺

“儺”是中國一種極古老的原始文化,是由漢民族先民圖騰崇拜發展而來的。儺最原始的形態是儺祭,一種由巫師主持的驅趕疫鬼的巫術活動。這種“通神逐疫”的儺祭,後來發展成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儺戲,以及歌舞娛情的儺舞。石郵的儺,有嚴格的祭祀儀軌,每年大年初一“起儺”至元宵後一日“搜儺”一切都按傳統的儀製程式進行,所以專家們稱其為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簡介

儺舞的原始鼻祖是一個叫方相的人,《周禮·夏官》中記載“方相氏掌儺神,熊皮四目,執戈揚盾,皆所以除疫”。

起源

石郵“儺神廟”石郵“儺神廟”

關於石郵儺,有一名叫吳其馨的石郵人,是清朝貢生,寫了一篇《石油鄉儺記》(石油即石郵的古稱),詳細地記載了儺舞的起源、發展和變化。宣德年間(1426-1435),石郵村有個叫吳潮宗的人,人稱太尹公,在廣東海陽做縣令。當時,轄區內疫病流行,太尹公寢食難安。他認為是鬼神做怪,便讓人戴上猙獰的面具、抬著儺神像,敲鑼打鼓到各村遊行,期望將厲鬼嚇跑。沒有想到的是,所到之處,病疫立止。太尹公深信儺神之靈,便建廟供奉,並在節日拜祭。久而久之,養成了看儺的習慣。他告老還鄉時,帶回一個八人的儺班和24尊木製雕像。並在村里建起了儺神廟,供奉儺神太子。建廟時捐資最多的24戶吳姓家庭就成了儺班的頭人,同時獲得了世襲的特權。從那時起,石郵村的儺班就由吳姓提供活動經費,並進行管理,由其他姓氏子弟為吳姓跳儺,驅除不祥。至今,儺神廟裡仍有“太尹公”的塑像,供後人懷念。
譜載:明代永樂年間,南豐縣三溪鄉石郵村發生疫病。身為潮州府海陽縣縣令的石郵人吳潮宗把儺神請到石郵驅疫逐鬼。自此,石郵“跳儺”歷代不衰,漸成鄉風。石郵儺崇奉多神,每一個木雕彩繪的面具都是物態化的一位神靈。石郵之儺有面具11款,名:開山紙錢雷公鍾馗(加二小鬼合三個面具)、儺公儺婆、雙伯郎(二個面具)、祭刀。

地域

石郵村位於南豐縣三溪鄉,這是一個典型的漢族村落,據說,村子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村子中的主建築建於清末民初古,雖然已經有些破敗,但仍然顯得尊貴。值得一提的是,村旁的墓地中,仍然存有大量乾隆、道光年間的石碑。石郵村現有人口1100多。吳姓是村裡的大戶,世代傳承的頭人有24位,1980年代中期經協商,又增加了12名。

傳承

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石郵村的儺舞班是歸屬於吳氏家族的“家產”。儺舞班自明代傳入石郵村以來,他們的儺舞只為村中的吳姓服務,全村近300戶人家,共12個姓氏,吳姓為其中的大姓,占到九成之多。家族世襲傳承的頭人有36位,吳姓在石郵村的地位非同小可。而且有雙重界定:一是男丁可以世襲為頭人,管理儺班事務;二是男丁不能成為儺班弟子。吳氏家族對儺舞班的管理異常嚴格,絕不允許出村為外姓人服務。正是因為石郵村這種獨特的管理制度,使得其他文化對它的衝擊幾乎為零。時至今日,村民依然保持著對儺神的供奉,也直接保證了“跳儺”風俗的延續。
石郵村的儺班由8人組成,通常稱為“伯”,按進班先後排定為大伯、二伯……八伯。儺班八個伯的座次嚴格遞進,前面有哪個伯去世或退出,則後面的七伯八伯續上,保證香火延續。鄉民若進儺班,必須經過頭人們的審核決定。八位伯有著嚴格的分工,八伯負責挑擔,而從神龕上取下面具只有大伯、二伯才有資格。按族規,儺班採取口口相傳的教育方式,技藝絕不外傳,只有儺班弟子才有機會學習。因為儺舞在這裡具有鄉村宗教的崇高地位,不能褻瀆半分。這就構成了石郵村特殊的社會關係。

內容

在石郵村,主持儺祭的人是這裡享有至高無上的世俗宗教權利的吳姓頭人們。古時祭祀,方相氏蒙上熊頭,披上熊皮,戴上有“黃金四目”的面具,穿著黑色上衣,繫著紅裙子,手執戈和盾,率領眾多的奴隸在宮廷內驅鬼。儺班是儀式的主要參與和主持者,由於儺舞又近乎遊戲,舞儺會有失尊嚴,所以吳氏家族頭人只能成為儺舞的管理者,不許成為舞者。他們除了引領儺神小太子到達固定的地點外,多數時候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看這八位儺神的表演,並在一邊監督、指點。偶爾,他們也會站出來指出表演中的失誤,甚至有嚴厲的訓斥。儺班的八個伯,平日是人,跳儺時全都是百姓敬拜的“神”。
石郵儺儀式包括起儺、跳儺、搜儺、圓儺四個部分,從大年日持續到正月二十左右。正月初一的起儺、初一至十六的逐戶跳儺,正月十六晚的搜儺、圓儺。其中起儺、搜儺、圓儺屬於儀式部分,跳儺是接近舞蹈的七支儺舞表演(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母、小鬼戲判(鍾馗醉酒)、雙伯郎、關公祭刀),首尾有各種禮儀規矩,但嬉戲娛樂的成分較多。當地百姓也常常用“跳儺”統稱整個儀式。正月初一大清早,由“大伯”率領7名弟子在儺神廟內點燭燃香,舉行簡短莊嚴的“起儺”儀式,巡禮參神後才演出。跳儺是整個過程中時間持續最長、活動也最多的,其寓意在於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災害不生,五穀豐登,世道安寧。全村200多戶人家的廳堂,每戶均跳到,其中正月初一至初十在本村跳,十一至十六在外村跳,儺班進到每家進行“降鬼祈福”,全家老少必對他們作揖拜謝,隨後,按節目的順序跳儺,共有8個節目(《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婆》、《判官醉酒》、《跳凳》、《雙伯郎》、《祭刀》)。而正月十六的搜儺是儺舞表演的高潮,場面威武而具有神秘感,由“開山”“鍾馗”“小鬼”到村內各家各戶“驅邪逐疫”,據說遠古時搜儺代表辟邪去鬼的寓意。圓儺則仍由“大伯”率領,非常虔誠地長時間跪臥台前,謝過儺神,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石郵跳儺-起儺石郵跳儺

起儺:大年日至正月初一早晨

大年初一為“起儺”之日,一大早儺班便來到儺神廟,一番槍銃鞭炮轟響之後,眾人便湧入儺神廟中,按嚴格的祭祀儀軌祭拜
年三十早晨,儺班淨手淨身後,把封存在儺神廟內一年的十三個面具取出,依次掛在儺神太子的神台上。從此日起,神台前的蠟燭徹夜不熄,直到儺事結束。
正月初一,從清晨五、六點開始,全村幾乎每家都陸續來到儺神廟上香、點蠟燭、鳴放鞭炮,給儺神“拜年”,祈求一年裡的平安和順利。這天的早飯全村人必須吃素,只有儺班可以開葷。2004年初一早晨恰好輪到“大伯”羅會友家供飯,約八點,儺班八位“儺神”到齊就座。從早飯開始,就逐漸進入儀式的嚴肅氣氛。早飯中有許多規矩,如飯前要彈酒謝師,八人有固定座次,不得“心三口四”(亂說話)等。
飯畢,八人來到“儺神廟”。三聲火銃驚天動地,隨後,八位身著古裝的“儺神”魚貫進到廟中,對著懸掛在牆上的面具和端坐在台上的小太子(一個被供奉在儺神廟中代表上天的小木偶,又叫儺崽)行起叩拜大禮,從神幔後請出儺崽,給儺崽換上信士贈送的新衣。然後開始請神儀式(村人稱起馬或上馬),八人排成三排叩拜儺神,二伯居前排正中,高聲念誦《儺神太子鳴辭》,大意是請各位儺神、城隍、土地、遠近諸神一起前來,保佑家家清潔吉慶,一方風調雨順。之後二伯輕念當天跳儺的地點,判筊卜問神靈是否允許,直至擲成一正一反的陰陽筊,才繼續下面的跳儺儀式。在陣陣鞭炮聲里,取下塵封一年的面具。在陣陣鞭炮聲里,取下塵封一年的面具。
古老的儺禮儀式:“請儺”
大伯出殿時,並非空手,他手上始終捧著小太子。小太子是大太子的微縮版,代表了大太子,能夠驅魔逐妖,逢凶化吉。

石郵跳儺-起儺石郵跳儺-起儺

正月初一“起儺”儀式
德高望重的頭人引領“小太子”上路。在村里孩子們的心目中,這個小木偶具有無比的尊嚴
跳儺:正月初一上午至正月十六下午
起儺結束,儺班把面具裝箱,先到本村附近的各處廟宇“參神”,一路擊鼓敲鑼,地點包括福主殿、師善堂、老廟(原儺神廟址)、桐樹殿等。大伯說這也是給菩薩拜年的意思。參神方式一般是四伯敲一下鑼,五伯打一下鼓,然後他們雙雙把左腿往後撤一步,用左腳面磕一下右腳跟,在磕的同時,雙腿關節微屈。
跳儺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定的,一般是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儺”,十六叫“搜儺”。“起儺”之後,儺班開始四處巡迴,十六日回村“搜儺”。“搜儺”儀式極其熱烈隆重,四鄰八鄉的鄉親們在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趕到石郵村自己親戚家中來,村里往往也要擺上幾桌到幾十桌,集中招待一些來此地觀儺的“上面人”。

石郵跳儺石郵跳儺

參神完畢,開始跳儺。初一隻在東、西花寢(村中吳姓去世老人公祭之處),東、西祠堂和太尹公家五處跳儺,作為一種對先祖和亡靈的祭祀。初二至初十在本村各家跳,十一至十六在附近村落的各家跳,稱為家中跳儺,也叫演儺。家中跳儺兼有拜年、吉慶、祓除不祥和清潔庭院的意味,首尾有儺班和家中成員共同參加的接儺崽、唱詩、添糧、送儺等簡短儀式,中間部分是八支儺舞,包括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母、酒壺仔、跳凳子、雙伯郎和關公。其次序不可顛倒,家家相同。同時儺崽被村人迎至各家,跳儺時就供奉在廳堂正中的神龕下。在這十六天裡,這個小小的偶人代替儺神太子享受人間的饗宴。

視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