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乾竹馬舞

新乾竹馬舞

新乾民間舞蹈起源較早。建縣初,全縣已流行《打道場》、《跳五昌》等道教民舞和《送娘娘船》、《降神》等風俗民舞。清末民國初年,三湖曾坊村曾成為“百餘燈彩百餘扎匠村”,界埠白水湖村也稱為“扎匠村”。全縣民舞主要流行燈彩類和歌舞類,其次還有面具類和宗教類。竹馬舞是從江蘇、浙江、安徽一帶傳入縣境的一種道具舞。此舞在全縣有一定影響,深受民眾喜愛。紙紮馬頭、馬尾,用小繩子綁在人身前後,成騎馬狀。或一或二,有三有五,跳躍表演,表現群馬的生活。

基本信息

新乾竹馬舞新乾竹馬舞

所屬地區: 江西 ·吉安 · 新幹縣
文化遺產名稱:新乾竹馬舞遺產
編號:Ⅲ-18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吉安市新幹縣
遺產級別: 省

內容

新乾竹馬舞,又叫“神馬”、“馬舞”、“馬燈”、“竹馬燈”。源於北方(河南山東等地)的“跑驢”、“趕驢”(二人台)。起初叫“神馬”。玩者扮作各種“神仙”,騎馬遊春,走村串巷入戶,向人們送福音、賜吉祥,謂之“神馬送春”。隨著時間推移,竹馬舞不斷發展豐富起來,成為“一大四小”完整系列,是江西典型民間舞蹈的代表。
新乾竹馬舞由一大“五馬送喜”和四小“五馬送子”、“五馬拜壽”、“五馬迎親”、“五馬上樑”一套完整系列組成,喜慶氣氛熱烈,表演風趣、形象。深受老表歡迎。

價值

新乾竹馬舞是廬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其藝術、發揚其特點,在原有“五馬迎春”的基礎上,深化改進,自成體系,保留特色,可進一步豐富充實廬陵文化寶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