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九節龍

手搖九節龍

手搖九節龍是資溪縣馬頭山鎮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組獨有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活動,深受民眾喜愛。在當地世代口傳身教,至少已流行300多年。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習俗。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 手搖九節龍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撫州市資溪縣

遺產級別: 省

簡介

“九節龍”是以參演的龍燈節數為九而得名。道具製作簡單,不求形似求神似,扎篾簍作骨架,外罩紅布,每節下以一木棍支撐,全龍首尾三丈余,以一粗繩串連,各節間距尺余,耍龍手每人執一節。造型雖簡單,表演卻不易,表演把式(玩法)名稱竟有數十種之多:“搭仙橋”、“樹牌坊”、“童子拜觀音”……這些把式來源於生產實踐和日常生活,賦予想像創造,具有研究價值。

名稱由來

每年春節從正月初二至元宵,竹延山村都要表演手搖九節龍,以祈福祛邪,慶賀新春;還要跋山涉水到更遠的鄉村去作拜年演出。有時逢村中宗祠祭祖、築屋上樑、添丁得子,也會請來“九節龍”表演,以祈福謝神。尤其是農家喜得貴子,必請“九節龍”來賀喜,故“九節龍”又有“九子龍”別稱。龍為水族王,必有蝦兵魚將簇擁,“九節龍”也不例外。

為襯托喜慶熱鬧氣氛,每次龍燈表演前,先有一人表演火流星(一根丈余長粗繩兩頭綴著兩個松明或木炭火提籠),或在頭頂、腰間盤鏇成一直線,或成挑擔狀兩頭上下翻飛,為“九節龍”表演打開場面。隨後,在明快、熱烈的鑼、鼓、鈸、嗩吶及祈福求財的彩調呼應聲中,全體耍龍手邁著八字舞步登場表演。整個表演,龍珠、龍頭、龍尾耍手尤其活躍賣力。手搖九節龍造型非常簡樸、原始,正是這種拙樸粗獷,更顯憨態可掬,俏皮可愛。2008年6月,資溪“手搖九節龍”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