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溝寺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據清乾隆碾伯舉人吳木式《石溝寺序》)。是明代文物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
傳說

歷史

石溝寺位於縣城東偏南9公里處,在今洪水鄉西7公里的姜灣村南峽谷中,出村上南山坡,循小徑向西南山行三里許即至。該寺創建於明萬曆年間,歷史上曾修葺3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木石剝落,里人倡議首次葺復;同治年間,兵荒馬亂,寺內無人管理,牆垣坍塌,殿宇頹廢。民國二十一年(1932),里人姜永乾(曾任守備都司兼甘肅靖遠協鎮之職)動員鄉里父老子弟重修,經6年落成,復其原貌。該寺原有韋陀殿、百子宮、藥玉宮、觀音菩薩殿及初入山門的歇馬殿等。殿字建於嶙峋山腰之間,數丈壁面之上,各殿以階石相通,登臨其境,如履絕壁,仰望晴空天如一線,俯視崖底石懸百丈。寺後,嵯峨懸崖掩隱殿閣,翠岫列峰遠鎖雲煙,境險寺壯,氣勢雄偉。1958年後,寺院拆毀大半,近年由附近民眾修復菩薩殿,韋陀護法殿等20餘間,縣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屬佛教寺院,卻不見有關漢藏文史籍,今之建築佛像皆為漢式。據調查,解放前後,曾有一藏傳佛教僧人住持,每年四月初八日有浴佛活動,故亦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