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皮煎劑

石榴皮煎劑

石榴皮煎劑 - 製法 \n石榴皮加適量水,煎煮取汁。

配方

石榴皮100克。

製法

石榴皮加適量水,煎煮取汁。

功效

殺蟲止癢。

用法

趁熱用汁液洗患處。每日2次,每劑藥可煎3次。

石榴皮

【異名】石榴殼(《雷公炮炙論》),酸石榴皮(《肘後方》),安石榴酸實殼(《別錄》),酸榴皮(《綱目》),西榴皮(《閩東本草》)。石榴皮煎劑
【來源】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植物形態】石榴(《雷公炮炙論》)又名:楮榴(《廣雅》),安石榴(張華《博物志》),丹若(《酉陽雜俎》),金罌(《綱目》),金龐(《群芳譜》),榭榴海石榴安息榴西安榴鍾石榴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2~5米。樹皮青灰色;幼枝近圓形或微呈四棱形,枝端通常呈刺狀,無毛,葉對生或簇生;葉片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6厘米,寬1~1.8厘米,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漸狹,全緣,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有隆起的主脈,具短柄。花1至數朵,生小枝頂端或腋生,花梗長2~3毫米;花的直徑約3厘米;萼筒鍾狀,肉質而厚,紅色,裂片6,三角狀卵形;花瓣6,紅色,與萼片互生,倒卵形,有皺紋;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管中部,花葯球形,花絲細短;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上部6室,具側膜胎座,下部3室,具中軸胎座,花柱圓形,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果皮肥厚革質,熟時黃色,或帶紅色,內具薄隔膜,頂端有宿存花萼。種子多數,倒卵形,帶稜角。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坡向陽處或栽培於庭園。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皮(石榴根)、葉(石榴葉)、花(石榴花)、果實(酸石榴甜石榴)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頂端開裂時採摘,除去種子及隔瓤,切瓣曬乾,或微火烘乾。
【藥材】乾燥的果皮呈不規則形或半圓形的碎片狀,厚2~3毫米。外表面暗紅色或棕紅色,粗糙,具白色小凸點;頂端具殘存的宿萼;基部有果柄。內面鮮黃色或棕黃色,並有隆起呈網狀的果蒂殘痕。質脆而堅,易折斷。氣微弱,味澀。以皮厚實、色紅褐者為佳。
【化學成分】含鞣質10.4~21.3%、蠟0.8%、樹脂4.5%、甘露醇1.8%、糖2.7%、樹膠3.2%、菊粉1.O%、粘質0.6%、沒食子酸4.0%、蘋果酸果膠草酸鈣異槲皮甙
【炮製】揀去雜質,去淨殘留的內瓤及子,洗淨,切塊,曬乾。
《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榴皮、葉、根,勿令犯鐵。若使石榴殼,不計乾濕,先用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方可用。"石榴皮煎劑
【性味】酸澀,溫,有毒。
《藥性論》:"味酸,無毒。"
《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澀。"
《綱目》:"酸澀,沮,無毒。"
《廣西中藥》:"味苦澀,性溫,有毒。"
【歸經】入大腸、腎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大腸、腎二經。"
《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功用主治】澀腸,止血,驅蟲。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疥癬。
①《別錄》:"療下痢,止漏精。"
《藥性論》:"治筋骨風,腰腳不遂,步行攣急疼痛。主澀腸,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淚下,治漏精。"
《本草拾遺》:"主蛔蟲。煎服。"
《滇南本草》:"治日久水瀉,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膿血,大腸下血。""同馬兜鈴煎治小兒疳蟲。"
《本草蒙筌》:"理蟲牙。"
《綱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生草藥性備要》:"治瘤子瘡,洗疝痛。"
《本草求原》:"洗斑疥癩。"
《科學的民間藥草》:"驅除鉤、絛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調塗。
【宜忌】《本草從新》:"能戀膈成痰,痢積未盡者,服之太早,反為害也。"
【選方】①治久痢不瘥:陳石榴焙乾,為細末,米湯調下三、四錢。(《普濟方》神授散)
②治妊身暴下不止,腹痛:安石榴皮二兩,當歸三兩,阿膠二兩(炙),熟艾如雞子大二枚。上四物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產經方》石榴皮湯)
③治糞前有血,令人面黃: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錢,用茄子枝煎湯服。(《千金方》)
④治脫肛:石榴皮、陳壁土,加白礬少許,濃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上之。(《醫鈔類編》)
⑤治諸蟲心痛不可忍,多吐酸水:酸石榴皮一兩(銼),桃符二兩(銼),胡粉一兩,酒二合,檳榔末二錢。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前二味至一盞,去滓,下胡粉、檳榔、酒,更煎一沸,稍熱,分為三服。(《聖惠方》石榴皮散)
⑥驅絛蟲、蛔蟲:石榴皮檳榔各等分,研細末,每次服二錢(小兒酌減),每日二次,連服二天。(《山東中草藥手冊》)
⑦治丁腫惡毒:以針刺四畔,榴皮著瘡上,以面圍四畔灸之,以痛為度,仍用榴末敷上,急裹,經宿,連根自出也。(《肘後方》)
⑧治牛皮癬:㈠石榴皮蘸極細的明礬粉搓患處,初搓時微痛。(《山東中草藥手冊,)㈡石榴皮(炒炭),研細末一份,麻油三份,調成糊狀。用時將藥油搖勻。以毛筆蘸藥勻塗患處,每日二次。(《全展選編·皮膚科》)
⑨預防稻田皮炎:石榴皮二兩,五倍子二兩,地榆(炒黑)二兩,明礬五兩。取清水五斤,將前三味藥放入水內煎沸後,再煎10分鐘,然後加入明礬,用木棒不斷攪拌,至明礬全部溶於水中,再煎至剩下藥液3斤左右,去渣冷卻備用。用時須在下水前將手、腳在藥液中浸泡一下;也可用棉花球蘸塗。待藥液乾後入水工作。每次出水休息,必須如前浸塗後再下水工作。(《上海中醫藥雜誌》(6):170,1966)
⑩治腳肚生瘡,初起如粟,搔之漸開,黃水浸淫,癢痛潰爛,遂致繞脛而成痼疾:酸榴皮煎湯冷定,日日掃之,取愈乃止。(《醫學正宗》)
⑾治湯火燙傷:石榴果皮適量。研末,麻油調搽患處。(《貴州草藥》)
【臨床套用】①治療細菌性痢疾石榴皮煎劑
取石榴皮製成50%或60%煎劑,每次10~20毫升,日服3~4次,7~10天為一療程;對慢性菌痢可以連服2周、停藥1周再服2周為一療程。治療急性菌痢50例,經一療程後近期治癒49例,進步1例。服藥後平均退熱時間1.3天,腹痛,里急後重消失時間為4.8天左右,大便恢復正常時間在4.6天上下,糞便鏡檢恢復正常為5.3天。治療慢性菌痢4例,停藥後2周經乙狀結腸鏡檢查,病變均消失,糞便培養3次以上均為陰性。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
60%石榴皮煎液每服20毫升,每日3次,飯後服,連服6日為一療程。如無效可再服一個療程。40例患者一療程後隨訪半年,均無任何症狀,其中36例連續糞檢3次均為陰性。服藥期間偶有噁心、耳鳴,能自行消失。
③治療多種感染性炎症
取石榴皮製成100%煎液,烘乾研粉裝膠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1~2粒。治療腸炎膽道感染急慢性氣管炎、肺部感染、慢性闌尾炎淋巴結炎、多發性癤腫、外傷感染等共415例,痊癒305例,基本痊癒57例,好轉36例,無效17例。
此外,用石榴皮炒焦研粉,撒布耳內,對化膿性中耳炎有一定療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