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乾燥果皮。
性味
味酸、澀,性溫。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澀腸止瀉,止血,驅蟲。
主治
用於久瀉,久痢,便血,脫肛,崩漏,帶下,蟲積腹痛。
相關配伍
1、治脫肛:石榴皮、陳壁土,加白礬少許,濃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上之。(《醫鈔類編》)
2、治牛皮癬:石榴皮(炒炭),研細末1份,麻油2份,調成糊狀。用時將藥油搖勻。以毛筆蘸藥勻塗患處,每日2次。(《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
3、治凍瘡久爛不愈:石榴皮、冬瓜皮、甘蔗皮三味,燒灰存性,研末敷。(《本草匯言》)
用法用量
3-9g。
炮製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後收集果皮,曬乾。
炮製方法
石榴皮炭:取淨石榴皮塊,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黃色、內部棕褐色。本品形如石榴皮絲或塊,表面黑黃色,內部棕褐色。
生理特性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通常3-5米,稀達10米,枝頂常成尖銳長刺,幼枝具稜角,無毛,老枝近圓柱形。葉通常對生,紙質,矩圓狀披針形,長2-9厘米,頂端短尖、鈍尖或微凹,基部短尖至稍鈍形,上面光亮,側脈稍細密;葉柄短。花大,1-5朵生枝頂;萼筒長2-3厘米,通常紅色或淡黃色,裂片略外展,卵狀三角形,長8-13毫米,外面近頂端有1黃綠色腺體,邊緣有小乳突;花瓣通常大,紅色、黃色或白色,長1.5-3厘米,寬1-2厘米,頂端圓形;花絲無毛,長達13毫米;花柱長超過雄蕊。漿果近球形,直徑5-12厘米,通常為淡黃褐色或淡黃綠色,有時白色,稀暗紫色。種子多數,鈍角形,紅色至乳白色,肉質的外種皮供食用。
生長環境
原產巴爾幹半島至伊朗及其鄰近地區,全世界的溫帶和熱帶都有種植。我國南北都有栽培,以江蘇、河南等地種植面積較大,並培育出一些較優質的品種,其中江蘇的水晶石榴和小果石榴都是較好的。
鑑別
藥材性狀
呈不規則的片狀或瓢狀,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澤,粗糙,有多數疣狀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狀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內表面黃色或紅棕色,有隆起呈網狀的果蒂殘痕。質硬而脆,斷面黃色,略顯顆粒狀。氣微,味苦澀。
飲片性狀
呈不規則的長條狀或不規則的塊狀。外表面紅棕色、棕黃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澤,有多數疣狀突起,有時可見筒狀宿萼及果梗痕。內表面黃色或紅棕色,有種子脫落後的小凹坑及隔瓤殘跡。切面黃色或鮮黃色,略顯顆粒狀。氣微,味苦澀。
相關論述
《本草匯言》:“石榴皮,澀腸止痢之藥也。能治久痢虛滑不禁,並婦人血崩、帶下諸疾,又安蛔蟲。蓋取酸澀收斂下脫之意,與訶子肉、罌粟殼同義”
中草藥第四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