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內蒙古自治區
真寂之寺石窟VI-819
簡介
真寂之寺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查乾哈達蘇木境內。俗稱召廟,遼代早期佛教聖地。石窟開鑿在桃石山陡崖上,分南中北3窟,中窟規模最大,又稱涅槃洞,深5米,闊6.5米,高3米,中有釋迦牟尼石雕臥像,身長3.7米,薄衣赤腳,瞑目,髻螺。頭腳旁立菩薩各1尊,15名弟子肅立身旁,均作哀悼之狀。壁面鑿刻小佛像110尊,俗稱千佛像。南、北窟均闊5米,有天王、釋迦牟尼、普賢、文殊菩薩像等,保存完好。真寂之寺為我國已知僅存的一座遼代石窟寺,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
真寂寺
位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20公里的群山中。這裡有由三個自然山石形成的鼎立形和箕形山谷,
桃石山形似一個桃子聳立在高大的岩石之上。這座山即名為“桃石山”,在此峭壁下部開鑿了石窟。清代,在遼代這座石窟前修築了木結構的喇嘛廟,名“善福寺”,同時對真寂寺石窟進行了很好的保護。石窟分南、中、北三室。中窟面積較大,窟內雕一組佛教故事群像。中間最大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像,身長3.7米,頭南面東,直肢側臥於榻上。三世佛立於身左側,兩尊菩薩分立南北,周圍弟子15人,均作哀痛狀。南、北、西三面石壁浮雕千佛像111尊。涅槃是佛教專門用語,意譯為“滅”、“寂滅”、“圓寂”等。這組佛像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氣氛悲壯,表達了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於婆羅樹下,向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中窟的兩尊菩薩像,足與地面相連,頭與天棚相接。南、北窟造型大同小異。全窟造像具有北方契丹民族雄渾粗獷的風格。石窟開鑿的年代應為遼代中晚期。1974年修繕清代喇嘛廟善福寺頂蓋時,在中窟上方峭壁上發現陰刻“真寂之寺”四個大字,為遼代開鑿石窟時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