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跡之寺

真跡之寺

遼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東後召廟石窟寺。其寺位於遼上京南15公里的山谷中。石窟開鑿在桃石山東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續建的喇嘛廟“善福寺”。中窟眉額刻“真寂之寺”四個大字,當為遼代開鑿石窟的題名。

概述

真跡之寺真跡之寺
遼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東後召廟石窟寺。其寺位於遼上京南15公里的山谷中。石窟開鑿在桃石山東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續建的喇嘛廟“善福寺”。中窟眉額刻“真寂之寺”四個大字,當為遼代開鑿石窟的題名。“真寂”二字與中中窟內釋迦牟尼“圓寂”之意相合。窟內釋迦臥佛像周圍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悲哀狀。窟壁有千佛像百餘尊,形象各異,南窟雕像中間為佛,騎獅子和象的文殊、普賢二菩薩分列兩邊,又有供養人服侍,窟門口有金剛力士像。北窟分內外兩室,外室雕像同於南窟,內室造像均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養人,兩側刻有胡服裝束力士像一對,頗具特色。桃石山谷口兩側緣石壁立有兩尊金剛力士浮雕,十分生動,一東一西,各自把定金剛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陽刻梵文:“六字真言”。“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中還有石窟若干,其中有遼史所記弘福寺及開化寺遺址,諸多跡象表明這裡是遼、清兩代弘揚佛法的對地。

景況

石窟前磚木結構喇嘛廟的存在,又使遼代石窟與清代佛殿跨躍時間的差異連在了一起。
真寂之寺及桃石山同南面重要的第四紀冰川遺址“七鍋山”遙相呼應,構成了人文與自然和諧的景觀。
遼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東後召廟石窟寺。其寺位於遼上京南15公里的山谷中。石窟開鑿在桃石山東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續建的喇嘛廟“善福寺”。中窟眉額刻“真寂之寺”四個大字,當為遼代開鑿石窟的題名。“真寂”二字與中中窟內釋迦牟尼“圓寂”之意相合。窟內釋迦臥佛像周圍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悲哀狀。窟壁有千佛像百餘尊,形象各異,南窟雕像中間為佛,騎獅子和象的文殊、普賢二菩薩分列兩邊,又有供養人服侍,窟門口有金剛力士像。北窟分內外兩室,外室雕像同於南窟,內室造像均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養人,兩側刻有胡服裝束力士像一對,頗具特色。桃石山谷口兩側緣石壁立有兩尊金剛力士浮雕,十分生動,一東一西,各自把定金剛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陽刻梵文:“六字真言”。“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中還有石窟若干,其中有遼史所記弘福寺及開化寺遺址,諸多跡象表明這裡是遼、清兩代弘揚佛法的對地。
石窟前磚木結構喇嘛廟的存在,又使遼代石窟與清代佛殿跨躍時間的差異連在了一起。
真寂寺位於巴林左旗查乾哈達鄉哈布其拉附近的山谷中,距遼上京遺址四十華里。真寂寺今名“善福寺”,一九七四年修繕廟堂頂蓋時,在石窯門楣上方,發現陰刻“真寂之寺”四字。“真寂之寺”原系遼代開鑿廟內石窟時所題之原名。
“真寂寺”附近風光奇秀,桃石山從溝谷驟然拔起,桃石以三點支撐在山頂崖端,風吹猶動,雨打欲搖,大有轟然墜落之感。早年古木蒼鬱,高山隱寺,極為幽邃。
桃石山山峰,也叫欽達慕尼峰,爬上這座山峰,須經“閻王道”。閻王道東北角落裡有一大臥牛石,面向東方,形似烏龜,人稱“金龜”,金龜下有一空洞,人稱“金龜穿洞”。
欽達慕尼峰東樑上有個五丈深的狹洞,洞口極狹,側身方能入內。洞內空氣清新,寒氣逼人,愈往裡則愈寬。洞中部漆黑一團,目無所見,這就是“娘娘洞”。
欽達慕尼峰的東北有兩個突起的岩石,名曰探哨岩,象是守衛欽達慕尼峰的兩個哨兵,來這裡朝聖的人,須繞它三遭。
桃石,算是最引人注目的奇景,傳說是仙人一口氣吹成的,桃石約有十個蒙古包大小,形如心臟,以尖尖底端與峰頂岩石相連線,好似生長出來一顆鮮桃。朝聖的人們來到這裡也需轉它幾遭。它的西沿距崖邊只有咫尺,不小心則有墜入崖底之險。
真寂寺多少年來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佛門聖地,離奇的傳說中有人們對這一古蹟的敬慕之情,更有過去人們意識形態中的模糊認識。今天,真寂寺已成為考古工作者和遊人們考察觀賞遼代文化藝術的名勝古蹟。
真寂之寺及桃石山同南面重要的第四紀冰川遺址“七鍋山”遙相呼應,構成了人文與自然和諧的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