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仁與鶴

盧視之如赤子,鶴亦知人意,侍盧若親人。 後盧仁歿,鶴終不食而死,族人葬之墓左。 盧仁說:“你要走的話,我不羈留你。

原文

盧老病無子,後三年,歸臥鄉間,晚秋蕭索,曳杖林間。忽見一鶴盤空,鳴聲淒切。盧仰曰:“若非我侶也?果是,即下之。”鶴竟翩翩而下,投入盧懷中。以喙牽衣,鏇舞不釋,遂引之歸。盧視之如赤子,鶴亦知人意,侍盧若親人。後盧仁歿,鶴終不食而死,族人葬之墓左。 (據《虞初新志)改寫)

譯文

盧仁養了兩隻鶴,非常馴服。後來有一隻受傷死了,另一隻哀鳴不吃東西。盧仁盡力餵養它,它才進食。一天早上,那隻鶴在盧仁旁邊便繞邊叫。盧仁說:“你要走的話,我不羈留你。”那鶴於是振翅飛上雲際,徘徊好長時間才走了。盧仁年老體病又沒有子女,過了三年,回到鄉間養病,晚景淒涼,拄著拐杖在林間,忽然看見一隻鶴盤鏇在空中,叫聲十分淒涼。盧仁說:“你不是我的同伴嗎?如果是,馬上下來。”鶴竟然慢慢地下來了,,投到盧仁的懷裡,用嘴牽著衣服,鏇轉飛舞著不停。盧仁馬上帶它回家。盧仁看它像看嬰兒一樣,鶴也通曉人的意思,對盧仁像親人一樣。後來盧仁死了,鶴最終因為一直不吃東西而死了,族人把它葬在盧仁的墓旁。

盧仁簡介

盧仁,字帷良,宋惠北城山鄉德音里八都峰尾盧厝(今泉港區峰尾鎮城平村)人。宋代名臣蔡襄的外祖父,名士盧瞻的祖父。生卒年不詳,據推算,約生活於宋太祖開寶初年至宋仁宗天聖初年(968-1023年)之間。
盧仁少年失母,對父親極為孝順。他性格仁慈,莊重好禮。從少到老,從不曾出口一句粗俗嬉戲之語;俗世人常有的種種不良嗜好,他一種也沒沾上。他教育兒孫,從不曾有半點的鬆懈。值得一提的是,盧仁一手操持著一個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大家庭里,叔侄之間猶如父子,男女衣著雖簡樸卻極整潔;大家庭中沒有一個人存有私房錢,沒有一個人去私自花費。大家都自覺勤於自己應盡的職責,把一切收穫歸於大家庭。這一切,都是因為盧仁以仁慈禮義治家的結果。
盧仁長女盧節嫁楓亭望族蔡琇為妻。盧節出身名門,性格和善,寬厚仁愛,知書達禮。生四子,次子蔡襄,三子蔡高,皆進士出身。次子蔡襄成為一代名臣,卒後謚忠惠。
盧仁子盧鍚,與外甥蔡襄年紀相仿,曾於宋太宗天禧年間(1017—1021年),在崑山伏虎岩寺結廬讀書。今崑山虎岩寺的摩崖上仍留有蔡襄任泉州太守時,重遊伏虎岩寺所鐫下的“伏虎勝境”四字。崑山伏虎岩並不太雄奇,卻因蔡襄而揚名古今,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千古名言。盧鍚平生好義,樂於濟人危困,並熱心公益,平生不喜功名,以布衣終身。蔡襄建造洛陽橋時,盧鍚慷慨認捐,並接受蔡襄之邀,擔負起管理造橋事務的重任,盡心盡責,公而忘私,對肩負的重任不敢有些許懈怠。橋成,盧鍚因勞苦功高而備受讚譽。
盧仁孫盧瞻,曾結廬於縣城西高士峰上苦讀。盧瞻登進士後,邑人改高士峰為“登科山”,今俗稱“科山”。
盧仁卒後數年,外孫蔡襄方登第入仕。蔡襄登第後不久,即來到峰尾盧厝拜謁,時外祖父盧仁已逝多年,蔡襄惆悵不已,臨行時題詩云:
天際烏雲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
嵩陽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萬里情。
意為今日重來,已不見慈翁容顏,惆悵之情難於言表。
短短四句,表達了蔡襄對這位德行彌於後世的外祖父的深切懷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