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1
【處方】款冬花百合(蒸,焙)各等分。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功能主治】治喘嗽不已,或痰中帶血。(咳嗽、痰血)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後、臨臥細嚼,薑汁咽下或噙化。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方劑2
【處方】熟乾地黃4兩,生乾地黃4兩,川芎4兩,白茯苓4兩,馬鞭草4兩,荊芥4兩,官桂2兩,白芍藥2兩,當歸2兩,枳殼2兩,牡丹皮1兩。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婦人因失血後氣弱,或產後虛羸。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百花散”。
【摘錄】《普濟方》卷三二二
方劑3
【處方】白蜜不拘多少。
【製法】塗於瘡上。或用羊筒骨髓1兩,煉入蜜滾2-3沸,入輕粉少許,研成膏,瓷盒內盛之。
【功能主治】痘痂易落,且無疤痕,亦不臭穢。主痘瘡癢甚,誤搔成瘡,及瘡痂欲落不落者。
【用法用量】塗於瘡上。
【摘錄】《普濟方》卷四○四
方劑4
【處方】熟乾地黃1兩,生乾地黃1兩,川當歸1兩,川芎1兩,白芍藥1兩,人參1兩。
【製法】上為細末,入生藕自然汁、生薑自然汁、蜜各1盞,同煎數沸,令香熟,入藥調成膏,用砂器盛貯。
【功能主治】婦人因失血後氣弱,或產後虛羸。
【用法用量】每服1匙,用燈心、棗湯化下。
【摘錄】《百一》卷十八
方劑5
【處方】透骨草、忍冬藤、蒲公英、鶴虱草、九龍藤、野天麻、旱蓮草、半枝蓮、地楊梅、豨薟草、蒼耳草、紫地丁、地錦草、旱辣蓼、大小青、薄荷葉、靈芝草、魚腥草、見腫消、血見愁、淡竹葉、南天竹、枸杞、頭橘樹頭、枳(木具)葉、五加葉、接骨木、石楠頭、地蜈蚣、篇蓄草、馬齒莧、野芥菜、蛇床葉、長青草、慎火草、太湖蔥各等分。
【製法】搗汁,煎加蜜,煉成膏;再加沉香、檀香、冰片、麝香各等分為末入內,收貯於瓷瓶,勿泄氣。
【功能主治】癘風。
【用法用量】每服1匙,酒下,日3次。
【摘錄】《解圍元藪》卷四
中藥方劑之百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