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白雲鵬(1874-1952.4.6)是京韻大鼓演員,白派創始人。白雲鵬年輕時在農村演唱竹板書,後拜木板大鼓藝人史振林為師。
1910年三十歲時到京津一帶演唱由木板衍變而成的京韻大鼓。初時演唱的曲目有《長坂坡》、《戰長沙》、《單刀會》等。隨著在四海昇平遊藝場演唱“文明大鼓”,白雲鵬不斷地在實踐探索,發展自己的藝術風格,孕育著新的藝術流派。
1910年後白雲鵬根據自己的素質和理解力加工創造了白派的代表作《焚稿》、《哭黛玉》、《探晴文》及《孟姜女》等。他嗓音雖低,聽來卻圓潤渾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於嫵媚中透蒼勁,善於通過半誦半唱傳達人物的內心情感。白派在描繪景物和抒發人物憂思之情時,常用平中見奇,穩而有變的唱法,恰當地調動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摯的藝術感染力。
1930至1950是白派藝術的興盛時期,特別是建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年逾古稀的白雲鵬積極演唱新曲目,並著手整理傳統遺產。他被聘到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後,整理演唱了《花木蘭》等曲目。
求學
白雲鵬出生在高圈村的一戶窮苦人家,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白雲鵬的童年生活十分艱辛,3歲隨討飯,4歲跟娘拾柴,5歲到地里挖野菜。其父白鳳林雖是個莊稼人,卻熱愛傳統的民間藝術,能拉一手二胡,是農村劇軒的活動骨幹。白雲鵬從小受父親樸素文化藝術的薰陶,閒暇之時學念劇本,學唱各種曲牌,並愛上了這些民間藝術。由於他虛心好學,帶著感情去學去唱,進步很快。白雲鵬8歲那年,母親身患重病,不幸逝世,他與父親相依為命,生活更加艱辛。由於生活所迫,年幼的白雲鵬和父親揣著胡弦,在永清、安次、霸縣一帶賣唱討要。白雲鵬14歲那年,拜演唱西河大鼓,雙目失明的民間藝人史振林為師,學唱西河大鼓,開始了比較正規的民間曲藝生涯。在藝術的天地里,白雲鵬刻苦鑽研西河大鼓的節拍韻調,根據故事情節,細膩刻畫人物的內心感情世界。白雲鵬20歲出師,開始了獨自闖蕩社會。1898年,白雲鵬25歲成家,次年生一小女。1900年,家鄉鬧起了義和團。白雲鵬被鄉親們那種樸素的愛國情感,和義和團為爭取民族獨立而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所感動。當時家鄉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人們沒有閒心在聽書唱戲。為了維持全家的生活,白雲鵬離開家鄉,離開了父親和妻子女兒,隻身到天津賣唱求生。
發跡史
青年時期的白雲鵬曾在家鄉一帶演唱竹板書,得本縣名票陳某授藝。清光緒十六年(1890),十六歲時一度來京獻藝。曾向王一魁學說評書《五虎平西》三個月,成績不佳,改向韓某學唱岔曲,又向單弦牌子曲名家全月如學過單弦牌子曲和岔曲。數年後二次來京,在各市場廟會作藝,拜木板大鼓名家史振林為師,藝業大進。最初仍以說唱木板大鼓的長篇大書見長。光緒三十年(1904)白雲鵬三十歲,開始在京、津一帶演唱由木板大鼓演變成的京韻大鼓,漸漸專唱短段而棄大書。清宣統三年(1911)秋,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推薦他代替自己到北京石頭胡同北口雜耍園四海昇平演出,以大軸出場,一舉成功。其後往來於京、津等地演出,聲譽日增。還曾去東北及江蘇、上海、武漢等地搭班演出過。
白雲鵬在出名以前,曾到北京去過一段時間。當時北京人把流傳在河北一帶的西河大鼓稱為“怯大鼓”。北京聽說書十分講究,以調、詞、韻、弦為四要素。而白雲鵬說唱的“怯大鼓”達不到北京人的要求,只能在地攤、廟會、小戲團演唱,登不了大雅之堂。白雲鵬為了向新的藝術高峰攀登,隨即獨創為一派的京韻大鼓。為了創新,他聘請了拉弦和唱詞的名師,從《紅樓夢》唱段改起,逐字、逐曲的進行反覆練習,反覆演唱,並結合北京人喜聞樂見京腔口語,與調、詞、韻、弦有機配合,邊演邊唱、邊唱邊改,不到半年的時間,他演唱的京韻大鼓以嗓音寬厚蒼勁、咬字輕、放音松、說唱結合,使情婉轉而自成一派,深受觀眾的好評,並在京城名聲大震,成了名副其實的京韻大鼓白派創始人。白雲鵬的京韻大鼓在北京出名以後,一直在較高檔的戲園演出,多次到官宦家庭唱堂會,後來他又回到天津,以此為發源地,逐步發展到濟南、南京、上海、蕪湖等地,所到之處,深受觀眾的歡迎。在上海演出時,三北公司經理、上海的大資本家、政、商界的知名人士虞洽卿親自送去一塊攜有“獨樹一幟”的金字牌匾。
晚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白雲鵬先生迎來了新的曙光,他更加熱愛國家、熱愛社會,熱愛自己一生追求的藝術事業。1950年,他光榮地出席了全國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1年白雲鵬退休以後,被中國戲曲研究院聘為顧問,做藝術指導,被北京藝培學校聘為特級教師,不遺余力為國家的藝術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1952年,年近八旬的白先生因患食道癌,於4月6日病逝。
藝術特色
“白派”京韻大鼓是白雲鵬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創造的。白雲鵬(1874-1952),河北霸縣人。青年時期在農村廟會說唱大書,後拜史振林為師改唱木板大鼓,1910年以後改唱京韻大鼓。他演唱的特點是依字行腔,運用和緩、低回的唱法,他基本不用高腔起唱,這是有別於劉寶全、張小軒之處。
嗓音雖低,聽來卻圓潤渾厚,吐字清晰有力,唱腔於嫵媚中透蒼勁,善於通過半誦半唱傳達人物的內心情感。白派在描繪景物和抒發人物憂思之情時,常用平中見奇,穩而有變的唱法,恰當地調動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摯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作品
白雲鵬演唱的曲目號稱“文明書詞”,以文段居多,傳統題材的計有《黛玉焚稿》、《寶玉探病》、《寶玉娶親》、《哭黛玉》、《寶玉出家》、《晴雯補裘》、《晴雯撕扇》、《遣晴雯》、《探晴雯》、《祭晴雯》、《虎牢關》、《鳳儀亭》、《哭祖廟》、《三顧茅廬》、《博望坡》、《徐母訓子》、《徐母罵曹》、《戰滎陽》、《馬超降漢》、《斬馬謖》、《戰長沙》、《白帝城》、《孟姜女》、 《花木蘭》、《千金全德》(分《觀榜》、《投軍》、《拷童》、《榮歸》四段)、《霸王別姬》、《紅拂傳》、《竇公訓女》、《樊金定罵城》、《方孝孺》、《煤山恨》、《寧武關》、《別母亂箭》、《貞娥刺虎》、《湘子討封》、《醒世金鐸》等四十餘段。
尚存於世的白雲鵬京韻大鼓唱片有《長坂坡》、《黛玉焚稿》、《探晴雯》、《白帝城》、《黛玉歸天》、《哭祖廟》、《方孝孺》、《霸王別姬》、《太虛幻境》、《孟姜女》、《刺虎》、《雙玉聽琴》等十餘種。他的代表曲目有《黛玉焚稿》、《寶玉娶親》、《孟姜女》、《花木蘭》等。五四運動後,演唱了具有進步思想的《提倡國貨》、《勸國民》等新唱段。
作品特點
如《孟姜女尋夫》中孟姜女尋夫,要千里迢迢,一路步行。白雲鵬用慣有的情意綿綿的行腔,把孟姜女如詩如畫、可歌可泣的行程,細膩地表現出來,那才是“萬水千山總是情”。由於這塊活,其詞出自清代文人韓小窗之手,文字寫得婉轉淒涼,又極富文采,非常動聽。我聽到“江楓漁火雁成行”,每每不禁大聲叫好。
“白派”唱腔對字音的處理十分講究,注重聲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強弱的變化,氣口輕重的設定,特別善於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雖多,但唱腔卻不重複。如《黛玉焚稿》中的“她如今”、“我如今”的8個排比句。
演員譜系
第一代 白雲鵬
第二代閻秋霞、鄭蝶影、方紅寶、聞書屏等
第三代趙學義、馬慕容、劉志光、李世明、張雅麗、韓桂芬、毛桂玲 等
第四代王莉、王惠(郭德綱妻)、王秋霞、鄭菲、於會江、王茹、時唯、運廼巧、譚靜、翟靜婉、付薔 等
第五代 喬羽、張藝瀠 等
傳人簡介
白雲鵬的女弟子閻秋霞深得白雲鵬的真傳,她演唱的《黛玉焚稿》頗有乃師之神韻。她根據女聲的條件,使唱腔更富有女性的嬌柔。“白派”再傳弟子趙學義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她演唱的《寶玉哭黛玉》中“哭靈”的“我許你”、“我羨你”、“我慕你”、“我愛你”等16個排比句,曲調起伏不大,唱來如泣如訴,委婉動聽。每每唱到此處時,不乏有聽者與之和唱,倍受當代聽眾的喜愛。
與閻秋霞同時期的聞書屏、方紅寶、鄭蝶影等人,也宗白派風格,但藝術生命大都短暫。
京韻大鼓演員
京韻大鼓是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的曲藝形式。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 |
白鳳鳴 | 白雲鵬 | 馮欣蕊 | 侯月秋 | 金慧君 | 李世明 | 良小樓 | 林紅玉[京韻大鼓演員] | 林文彬 | 劉寶全 | 劉春愛 | 陸倚琴 | 駱玉笙 | 喬鳳樓 | 孫書筠 | 湯敏 | 王惠 | 王莉 | 小嵐雲 | 小映霞 | 徐德亮 | 閻秋霞 | 楊雅琴[京韻大鼓演員] | 於會江 | 張秋萍[演員] | 趙桐光 | 趙學義 | 孫洪宴 | 王文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