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派京韻大鼓

駱派京韻大鼓

駱派京韻大鼓是一種天津市的傳統說唱藝術。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藝名小彩舞)駱玉笙(1914年—2002年)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在繼承劉 、白兩派藝術基礎上,博採廣收,融通精化,於四十年代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解放後 ,她著力進行改革創新,在表現新生活方面,做了成功的嘗試。而其風格益為濃郁,藝術益為成熟,世稱為“駱派京韻大鼓”。

簡介

“駱派京韻大鼓”為天津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介紹

京韻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於清末民初形成。主要流行於京、津、華北及東北地區。據老藝人說,京韻大鼓是由河北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傳於八旗子弟間的“清音子弟書”合流而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鼓書藝人胡十、宋五,及後來的劉寶全等人對木板大鼓進行改革,在木板大鼓原有的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將河間方言改為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劇的發

音吐字與部分唱腔,採用了大量子弟書的曲本,形成了京韻大鼓。其特點表現為:雅俗共賞的形式,剛柔並濟的風格,說唱結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寫意傳神的表演。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京韻大鼓發展的鼎盛時期,形成了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劉寶全的造詣最高,有“鼓王”之稱。以後由女藝人小彩舞(駱玉笙)崛起於鼓壇,成為曲壇女鼓王,並自成一派駱派。2008年,京韻大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著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藝名小彩舞)駱玉笙(1914年—2002年)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在繼承劉 、白兩派藝術基礎上,博採廣收,融通精化,於四十年代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解放後 ,她著力進行改革創新,在表現新生活方面,做了成功的嘗試。而其風格益為濃郁,藝術益為成熟,世稱為“駱派”。
建國後京韻大鼓得到了長足發展並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年輕演員。京韻大鼓重歌唱,唱腔屬板腔體,專唱短篇曲目。其中有傳統曲目、寫景抒情小段,以及反映現代生活的優秀曲目和新編歷史題材等。經市政府批准,由天津市文化局確定,“駱派京韻大鼓”為天津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色

“駱派”在講求演唱“字正腔圓”時,很重視唱詞字與字之間的連線,做到連貫自然,不露痕跡。象駱玉笙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後生》,唱詞雖非鼓詞,但唱出來京韻大鼓味兒很濃,有些地方又象京

劇韻白,又象是唱。比如唱“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時,唱腔開始較一、二句轉低,後逐漸升高,是唱,但又如聞如泣如訴之聲,聲聲動人心魄。
在感情和韻味方面,“駱派”也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它追求說情、唱情,抒情細膩,色彩濃郁,它要求從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出發去出字、用聲,講求聲、情、字、韻的緊密結合,使唱出的韻味傳情、傳神。象駱玉笙唱《重整河山待後生》一、二句時,初起聲腔悲愴悽厲,似刀光逼人,令聽眾渾身發冷;到二句唱“仇恨”二字,聲腔婉轉,似仇恨在胸腔中迴旋,繼而升高,以氣噴出“燃九城”三字,以寬闊的音域,高亢 的腔調,展現出仇恨火焰的燎原之勢,給聽眾以蒼涼悲壯的感受。
駱玉笙當年演唱時已年近七十,按自然規律,唱大鼓氣力不足了。但聽她偶而演出的唱段,好象自帶音箱一樣,嗓音照樣寬闊,韻味照樣醇厚。究其原因,是保持了“駱派”字韻並重的特點,並借用了京戲用氣的方法,駱老京劇功底較深,她七歲就開始學唱京劇,十三歲便在南京等地清唱二黃。她善於以京劇的“偷氣”來“補氣”,而又讓觀眾聽不出來。
比如,京韻大鼓《和氏壁》中有一段散板的長腔,這段長腔要抒發出卞和為獻玉而遭受不白之冤的悲痛淒涼之情。她演唱時,在“沉冤”二字後邊吸一口氣存儲起來,到唱“悲忿難平”四個字時,完全把氣衝出去,聽起來字字鏗鏘有力,令人對駱老氣力的充沛而驚訝!在聽她唱《重整河山待後生》尾句時,也給人同樣的感受。唱到“河山”二字後邊吸一口氣,到唱“待後生”時,用氣衝出,使得這三個字,字字有千鈞之力。借用京劇的運氣、吐氣技法,增強京韻大鼓的說唱魅力,也是駱派藝術的難得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